華文網

集聚生命能量照亮山村前行的路 ——城口縣復興街道柿坪村整村脫貧記

城口縣復興街道柿坪村,沿張家坪峽谷上山的路上,

近日新安裝了太陽能路燈3.4公里生活便道兩旁,110盞太陽能路燈終於安裝完畢。然而一天后,柿坪村“第一書記”何國權、村支部書記彭中瓊與復興街道獸醫站站長、柿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李奎卻倒在了這條路上。他們,還沒來得及看看為村民安裝的路燈照亮大家出行的情形。

“他們就像這路燈,照亮了柿坪村的脫貧路,直至耗盡生命最後的能量……”7月1日,3名殉職扶貧幹部生前同事和復興街道黨員幹部,

向記者講述起柿坪村的脫貧攻堅戰。

打通兩條沿峽谷上山的路

柿坪村雖距離縣城8公里,城

(上接1版)

今年初,田超外派學習,何國權接任柿坪村“第一書記”。入村調研不久,何國權就提出修建這條連接城巫路的環線,同時打通風竹埡(地名)連接友誼村的兩公里道路。

復興街道党工委書記龐飛說,為這兩條路,何國權找過他多次,可現在道路還未及動工,

何國權卻走了,“我們會將他的規劃變成現實。”

發展產業為民增收

就像彭中瓊說的那樣,道路修上山后,群眾思想真的通了,都願意流轉出土地來發展產業,也有不少企業老闆看中了山上良好的植被和生態。

今年4月,何國權、彭中瓊前往四川簡陽市考察學習核桃基地建設。回來後,他們引來文韜有限公司,在山上流轉約1700畝土地種植核桃。

“光企業老闆賺錢不行,村民也得一樣有錢掙。

”彭中瓊提出,要將產業發展與村民的利益捆綁起來,“貧困戶脫貧、群眾增收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前不久,企業老闆趙久益投資300萬元,在山上建設南方草場養肉牛。何國權與彭中瓊提出兩個條件:一是限制養殖規模,保護好生態;二是捆綁利益,保證村民收益。

現在,趙久益的肉牛養殖規模控制在500頭內,政府配套的130萬元資金,40%作為土地流轉戶入股資金、10%作為村集體入股資金,

村民與集體參與經營分紅。

保住高山生態、保護村民利益,也就有了產業發展的群眾基礎。

山地雞養殖大戶張良橋說,有了黨員、幹部和群眾支持,他現在每年出欄山地雞達1萬隻,“發展如此迅猛,真得感謝胖子‘眼鏡’的技術支持。”

張良橋提到的胖子“眼鏡”就是李奎。前不久,為預防疫情發生,李奎全副武裝來到張良橋的養殖場為山地雞注射疫苗。張良橋說,那麼多的雞啊,

李奎硬是幾小時不喝水在雞舍裡忙碌,那臭味、那熱氣,一般的人受不了。

“埋頭幹事,不提要求。”復興街道辦事處主任田君說,李奎唯一一次提要求,就是要求配備電筒和筒靴。田君很疑惑,“要電筒幹啥呢?”

李奎說,養殖場的雞打疫苗容易,可村民的雞白天滿山遍野跑,只能晚上打著電筒抓到雞再打疫苗。他說,打漏一隻雞,就多一分發生疫情的危險。

柿坪村主任焦國中稱,正因為何國權、李奎、彭中瓊的努力,現在全村發展山豬、山地雞、山羊等專業合作社10個,組織入社村民100人,帶動農戶50戶增收。

民生服務溫暖民心

“一直想請何書記、彭書記到家裡坐坐。”一位柿坪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住戶哽咽著說。這個安置點住著24戶搬遷戶,他們告訴記者,以前住在高山上,夏天怕暴雨洪災、冷天冰凍缺水喝。現在下了山,讀書、看病、出行、用水都方便。他們噙著淚水說:我們日子過好了,他們卻走了。

據瞭解,柿坪村建成的集中安置點,可解決176戶616人“住房難”問題,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又減輕了高山生態壓力。

此外,彭中瓊還主張根據搬遷戶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採取分散安置與集中安置相結合、就地就近搬遷的安置方式,推進44戶貧困戶的危舊房改造。

“點面結合整治村容村貌。”在彭中瓊看來,作為城郊村,院落髒亂差,不只是影響生活品質、滋生疾病,還影響城口縣城的形象。

兩年前,張家灣河溝礦渣成堆,白色垃圾遍地都是。一到夏天,蚊子滿天飛,威脅著村民的健康。彭中瓊接連3次深夜召開壩壩會,20多戶居民才同意整治院落,並同時推進了張家灣、季龍溪院壩的整治,建起了村文體廣場。好多當初反對整治的村民,現在都成了跳壩壩舞最積極的人,她們都說感謝彭書記“臉皮厚”,給他們反復做工作,為他們美化了院落。

這幾年,柿坪村改建了柿坪小學,新建了柿坪衛生室,還針對貧困戶積極推進“整治居住環境,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活動和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改變了村容村貌,培育了貧困群眾健康生活習慣。

“穩定脫貧才是關鍵。”2016年底,柿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03元,柿坪村實現整村脫貧,44戶貧困戶越線脫貧。今年,何國權、彭中瓊、李奎與村支兩委一班人堅持鞏固脫貧成果,依然忙碌在柿坪村的高山峽谷間。令人惋惜的是,他們3人卻倒在了脫貧路上。

現在全村發展山豬、山地雞、山羊等專業合作社10個,組織入社村民100人,帶動農戶50戶增收。

民生服務溫暖民心

“一直想請何書記、彭書記到家裡坐坐。”一位柿坪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住戶哽咽著說。這個安置點住著24戶搬遷戶,他們告訴記者,以前住在高山上,夏天怕暴雨洪災、冷天冰凍缺水喝。現在下了山,讀書、看病、出行、用水都方便。他們噙著淚水說:我們日子過好了,他們卻走了。

據瞭解,柿坪村建成的集中安置點,可解決176戶616人“住房難”問題,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又減輕了高山生態壓力。

此外,彭中瓊還主張根據搬遷戶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採取分散安置與集中安置相結合、就地就近搬遷的安置方式,推進44戶貧困戶的危舊房改造。

“點面結合整治村容村貌。”在彭中瓊看來,作為城郊村,院落髒亂差,不只是影響生活品質、滋生疾病,還影響城口縣城的形象。

兩年前,張家灣河溝礦渣成堆,白色垃圾遍地都是。一到夏天,蚊子滿天飛,威脅著村民的健康。彭中瓊接連3次深夜召開壩壩會,20多戶居民才同意整治院落,並同時推進了張家灣、季龍溪院壩的整治,建起了村文體廣場。好多當初反對整治的村民,現在都成了跳壩壩舞最積極的人,她們都說感謝彭書記“臉皮厚”,給他們反復做工作,為他們美化了院落。

這幾年,柿坪村改建了柿坪小學,新建了柿坪衛生室,還針對貧困戶積極推進“整治居住環境,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活動和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改變了村容村貌,培育了貧困群眾健康生活習慣。

“穩定脫貧才是關鍵。”2016年底,柿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03元,柿坪村實現整村脫貧,44戶貧困戶越線脫貧。今年,何國權、彭中瓊、李奎與村支兩委一班人堅持鞏固脫貧成果,依然忙碌在柿坪村的高山峽谷間。令人惋惜的是,他們3人卻倒在了脫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