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駛入快車道

圖為: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施揚在第十六屆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上致辭。

新華網杭州7月2日電“中國生物領域的研究在過去的5到10年間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施揚在此間召開的第十六屆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上表示,中國已在生命科學相關的多個領域做出創新工作。

生命科學是本世紀最受關注的學科之一。國家科技部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

“提出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將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等5項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

進步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投入的持續增加和優秀人才積累。“國內的科研條件已經與世界一流水準接軌,差距快速縮小,科研人員與海外的交流越來越多,思維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教授楊薇說,

不少國內的研究機構研究經費充足、實驗室環境優良,為研究人員創造了較好條件。

近年來通過國家千人計畫和各種引才計畫回國的優秀人才則為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組建起先鋒和後備力量。“從跟隨到引領是一個過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種子在發芽。”施揚說。

學術領域外,生命科學相關行業也進入迅速發展期。“中國基礎藥物研發市場發展得很快,10年前業務量占比不到1%,

現在已經超過10%。”保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天敬說,中國市場正越來越展現出活力和潛力。浙江省多地也在近年建立起千人計畫產業園,打造人才和產業高地。“生物製藥、健康領域是產業佈局的關注重點行業。” 浙江金柯橋科技城管委會主任周樹森表示。

圖為:生命科學相關行業進入迅速發展期,除科研人員外,多家企業代表參與2017全球華人科學家大會,希望在產學研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圖為保諾科技總經理鄧天敬博士與科研人員進行會談。

“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已經步入快車道,但原創性研究還相對薄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表示,如何在發展軌道上集聚實力,

提升開拓性是推進下一輪科學發展的關鍵。

“要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從效益最大化解決國家需求,避免熱門領域‘一蜂窩’的現象。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小龍教授說。

“中國的臨床資料、標本數量大,這是其他國家都很難企及的優勢。借此與海外進行互補型的合作將能夠產生顯著效果。”哈佛大學教授鄒力說。

第十六屆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於2017年6月29-7月3日在杭州召開,來自國內外1300餘名該領域內的科技工作者註冊參會。會議由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共同主辦。

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大會秘書長、美國洛杉磯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教授沈炳輝介紹,會議以“促進科學,改善健康”為主題,設有50個專題,來自北美及國內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64位元報告人圍繞生物學和醫學的最新進展進行報告,內容涉及:腫瘤生物學、免疫學、基因調控的基本機制等多個和人類健康相關議題。(完)

來自國內外1300餘名該領域內的科技工作者註冊參會。會議由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共同主辦。

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大會秘書長、美國洛杉磯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教授沈炳輝介紹,會議以“促進科學,改善健康”為主題,設有50個專題,來自北美及國內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64位元報告人圍繞生物學和醫學的最新進展進行報告,內容涉及:腫瘤生物學、免疫學、基因調控的基本機制等多個和人類健康相關議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