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瑞士到荷蘭,這條河包養了半個歐洲|萊茵河探秘全記錄

圖文/陳群

旅行萊茵河是一次歐洲文明、歷史與地理的壯遊。 沿途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那些村野小鎮的集市和當地人聚集的餐廳酒館。 讓我們跟隨時尚旅遊簽約攝影師,

冒險家陳群一起開啟中國媒體首次全程自駕萊茵河沿線之旅。

橫越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從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深處開始,一路走來,講到了今天的瑞士、奧地利、列支敦士登、法國、德國、荷蘭......直到匯入北海。

德國人喜歡把萊茵稱為自己的“父親河”。

對生活在河邊的人們,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明白這是自己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源頭深藏的阿爾卑斯山小鎮

進山的路盤旋曲折,萊茵河之源在一處叫上阿爾卑斯 (Uber Alp) 的山口, 路邊有一座色彩豔麗的燈塔。真正的源頭,需要換上登山靴,走進阿爾卑斯的山野中。

海拔兩千余米的山口很少有樹木生長,沿著山路一側的穀底卻長滿了濃綠的灌木,山溪水聲反倒襯得周圍更加寧靜。山路再次變得崎嶇,沿著山脊攀登,一側的山體風化成滿坡大大小小的碎石。 等到了窄窄的山路兩側都是無法落腳的陡坡,山路轉折處已經需要手足並用才能勉強保持平衡的時候,就只能掉頭下山了。

剛從大河之源徒步回來的孩子們

不過走到這裡,已經走到了大河之源,腳下積雪融化形成的湖泊就是大河最初的水源。這裡,山野裡的積雪和雨水彙集成大大小小的山溪,一起彙集在穀底,湧出穀口的時候,就已經是一道不大不小的河流。那條叫作萊茵的大河,從此地開始了它漫長的旅程。

萊茵河大瀑布

河谷 不容小覷的列支敦士登

離開了瑞士阿爾卑斯山源頭的山地落差,萊茵河穀瞬間變得平緩,平緩的河谷地帶讓萊茵河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通航河流之一。此刻,河一側仍是瑞士的國土,對岸則是政體和經濟完全獨立的列支敦士登王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列支敦士登悄然成了全世界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度,究竟是為什麼?

知情人告訴我,列支敦士登的財政來源是那些註冊在當地居民名下的外國資金和跨國公司。統計資料顯示,在王國註冊的公司總數竟然超過王國百姓的數目。超低的稅率讓這些外國公司省下大量資金,為國外的巨富們提供避稅天堂。即使列支敦士登在近年表示出努力配合打擊洗錢和逃稅的願望,但實施起來總不如人意。

萊茵河旁指示航運的塔樓和標誌

開車前行,不用兩個小時就悠然穿過了小國列支敦士登,又重新走進瑞士的國境。自中世紀起,位於四國交界處的瑞士小鎮聖加倫(St Gallen) 就一直是萊茵河上游的文化和經濟重鎮,主要是因為聖加侖大教堂圖書館。

在河岸牆上噴繪的塗鴉作品中會遇到極具大師水準的神秘作品

這裡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中世紀古籍收藏,數以千計的手抄孤本,年代可以追溯回西元 9 世紀。直到現在,如果能提供足夠的學術或者宗教理由,你依然可以在這裡親手借閱這些來自千年前相當於唐朝時代的書籍。但近年來,為了文物保護,圖書館已經將這些珍貴的書籍的數碼版本對公眾開放,你只能隔著保護玻璃欣賞那些珍貴的原本書籍。

博登湖 歐洲宗教史的重要篇章

博登湖是萊茵河上最開闊的一段水面,奧地利、瑞士和德國在這裡隔湖相望。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三國各自對水域的所有權有各自的解釋,於是這裡成了沒有國界的地界。

康斯坦城街景

碧藍的大湖是歐洲旅遊度假的勝地,湖邊的康斯坦茨城是一個讓人充滿了驚喜的地方。入住的施泰根博閣度假酒店在湖畔的一座小島上,只要對歐洲建築稍有瞭解,就能在走進大堂的第一時間明白這裡曾經是一座多明尼加修道院。 標準的四方回廊環繞著中庭綠草茵茵,傍晚的燈光在寶石藍的夜幕上勾描出建築高低起伏的天際線。回廊所有的內牆上都繪滿了精美的巨幅壁畫。

博登湖的歷史風光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酒店的大衛先生為我解讀壁畫中修道院的千年故事,沒想到的是,15世紀天主教大分裂時期雙方談判的關鍵場所,而且當時的捷克傳教士胡斯在此被作為異教徒燒死,他的信念後來成為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基督教新教理念的基礎。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500 周年,大批朝聖者來到這裡,追思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掛滿愛之鎖的霍亨索倫橋,後面的克隆大教堂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完美的典範

馬奇諾防線 荒草萋萋的昔日戰場

前一天在網路上檢索得清楚,著名的馬奇諾防線紀念館分明就應該在這一帶,但此刻卻蹤跡難覓。

夕陽中的杜塞爾多夫

一位老先生開車經過,告訴我們幾百米開外,一個砂石場旁,是傳說中的馬奇諾防線。馬其諾大名鼎鼎,是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間法國人為了防備虎視眈眈的德軍修建的一道防禦工事。防線依萊茵河而建,在工程設計上近乎完美。可惜戰爭伊始,德軍完全不按法國人設想的遊戲規則出牌,鐵騎越過萊茵河,繞開了馬奇諾防線的正面直接深入敵後。短短幾天,法軍就全線慘敗。

哥特拉斯堡街景

如今,馬奇諾防線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代名詞,戰後的馬奇諾防線也日漸荒廢,只有幾處作為歷史遺跡保留到今天。

拜倫河谷 浪漫滿山

如果沒有拜倫,便沒有今天的“拜倫河谷”,沒有今天的萊茵河的浪漫主義。詩中所描述的這段古堡林立的河谷也因了他的美妙詩句,成為歐洲浪漫主義的地標之一。萊茵河穀是來德國旅行的遊客的必到之處,“龍岩雄踞,古堡峙立,怒視著萊茵曲折的洪流;河水的胸懷茫茫漲溢,兩岸的葡萄密密稠稠;山巒遍被著林木花卉,田疇許諾著豐年旨酒 ; 稀疏的城邑遠近點綴,白牆掩映,景色清幽 ;迷人的勝境會加倍歡愉……”

斯特拉斯堡

入海 因河而生,依河而居

很多人說,如果萊茵河的出口不在荷蘭, 那今日的荷蘭可能就不會存在。荷蘭國名的原意是低地,國土中竟有 1/10 的面積沉在海平面之下。

因為沒有當地人的勇氣和車技,我小心翼翼地駕車行駛在近海的公路上。從路邊到天邊,大地上不時可見荷蘭聞名世界的地標,賽凡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曾經試圖單槍匹馬挑戰的巨大風車。

荷蘭人熱愛風車,不只是為了它優美的造型和慕名而來的遊人。在工業水泵出現之前的幾百年間,荷蘭人穿著防水防潮的木鞋走進海水侵蝕的沿岸低地,圍海造田,依靠著這些緩緩轉動的風車將湧入的海水抽出人工堤壩之外,將大河帶來的淡水澆灌到堤壩圈圍之中的片片田園。

萊茵河岸至今仍有留存至今的古羅馬遺跡

也許是荷蘭人的性格裡對歷史的不舍,即使是高效率的電動機幾乎完全取代了風車的功能時,許多巨大的風車依然被完美保留著,我們終於找到了荷蘭角那座貌不驚人的燈塔。萊茵河在入海之前的幾百公里中早已分成三角洲大大小小的支流和無數的出海口。也許只是為了人們對大河的敬重,總要找到某處作為大河奔騰的終結。

忽然就想起幾周前一步步攀登在瑞士阿爾卑斯的山野,想起岩石上滴滴而下的積雪融水。 那水滴真的沿著涓涓的溪流匯進這大河,流過這 1230 公里的路程,在這兒融入了茫茫大海, 還是在半途就早已蒸發,重新投入地球上無處 不在的自然迴圈?答案也許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萊茵河水日夜不息,或靜流,或奔騰。

作者旅行手劄

杜塞爾多夫的“偏心眼教堂” 。因為教堂建成時結構有些傾斜。

萊茵河中段懸崖邊的古堡,曾經被荒廢,現被改造成博物館。

浪漫河谷邊的古堡,河谷邊的這種古堡數不勝數。

瑞士聖加侖小鎮,擁有著世界上最著名的中世紀圖書館。

旅途中哪一條河讓你印象深刻?

每週我們會在文章評論區推選出2位金牌點評人!只要你連續一周有三次以上出現在評論區,就有機會獲得來自《時尚旅遊》的精美小禮包。對於我們每週挑選出來的金牌點評人都會記錄在編輯的小本本上,將優先參與線下試(吃、住、玩)的體驗資格。

請大家暢所欲言吧!

但實施起來總不如人意。

萊茵河旁指示航運的塔樓和標誌

開車前行,不用兩個小時就悠然穿過了小國列支敦士登,又重新走進瑞士的國境。自中世紀起,位於四國交界處的瑞士小鎮聖加倫(St Gallen) 就一直是萊茵河上游的文化和經濟重鎮,主要是因為聖加侖大教堂圖書館。

在河岸牆上噴繪的塗鴉作品中會遇到極具大師水準的神秘作品

這裡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中世紀古籍收藏,數以千計的手抄孤本,年代可以追溯回西元 9 世紀。直到現在,如果能提供足夠的學術或者宗教理由,你依然可以在這裡親手借閱這些來自千年前相當於唐朝時代的書籍。但近年來,為了文物保護,圖書館已經將這些珍貴的書籍的數碼版本對公眾開放,你只能隔著保護玻璃欣賞那些珍貴的原本書籍。

博登湖 歐洲宗教史的重要篇章

博登湖是萊茵河上最開闊的一段水面,奧地利、瑞士和德國在這裡隔湖相望。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三國各自對水域的所有權有各自的解釋,於是這裡成了沒有國界的地界。

康斯坦城街景

碧藍的大湖是歐洲旅遊度假的勝地,湖邊的康斯坦茨城是一個讓人充滿了驚喜的地方。入住的施泰根博閣度假酒店在湖畔的一座小島上,只要對歐洲建築稍有瞭解,就能在走進大堂的第一時間明白這裡曾經是一座多明尼加修道院。 標準的四方回廊環繞著中庭綠草茵茵,傍晚的燈光在寶石藍的夜幕上勾描出建築高低起伏的天際線。回廊所有的內牆上都繪滿了精美的巨幅壁畫。

博登湖的歷史風光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酒店的大衛先生為我解讀壁畫中修道院的千年故事,沒想到的是,15世紀天主教大分裂時期雙方談判的關鍵場所,而且當時的捷克傳教士胡斯在此被作為異教徒燒死,他的信念後來成為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基督教新教理念的基礎。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500 周年,大批朝聖者來到這裡,追思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掛滿愛之鎖的霍亨索倫橋,後面的克隆大教堂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完美的典範

馬奇諾防線 荒草萋萋的昔日戰場

前一天在網路上檢索得清楚,著名的馬奇諾防線紀念館分明就應該在這一帶,但此刻卻蹤跡難覓。

夕陽中的杜塞爾多夫

一位老先生開車經過,告訴我們幾百米開外,一個砂石場旁,是傳說中的馬奇諾防線。馬其諾大名鼎鼎,是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間法國人為了防備虎視眈眈的德軍修建的一道防禦工事。防線依萊茵河而建,在工程設計上近乎完美。可惜戰爭伊始,德軍完全不按法國人設想的遊戲規則出牌,鐵騎越過萊茵河,繞開了馬奇諾防線的正面直接深入敵後。短短幾天,法軍就全線慘敗。

哥特拉斯堡街景

如今,馬奇諾防線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代名詞,戰後的馬奇諾防線也日漸荒廢,只有幾處作為歷史遺跡保留到今天。

拜倫河谷 浪漫滿山

如果沒有拜倫,便沒有今天的“拜倫河谷”,沒有今天的萊茵河的浪漫主義。詩中所描述的這段古堡林立的河谷也因了他的美妙詩句,成為歐洲浪漫主義的地標之一。萊茵河穀是來德國旅行的遊客的必到之處,“龍岩雄踞,古堡峙立,怒視著萊茵曲折的洪流;河水的胸懷茫茫漲溢,兩岸的葡萄密密稠稠;山巒遍被著林木花卉,田疇許諾著豐年旨酒 ; 稀疏的城邑遠近點綴,白牆掩映,景色清幽 ;迷人的勝境會加倍歡愉……”

斯特拉斯堡

入海 因河而生,依河而居

很多人說,如果萊茵河的出口不在荷蘭, 那今日的荷蘭可能就不會存在。荷蘭國名的原意是低地,國土中竟有 1/10 的面積沉在海平面之下。

因為沒有當地人的勇氣和車技,我小心翼翼地駕車行駛在近海的公路上。從路邊到天邊,大地上不時可見荷蘭聞名世界的地標,賽凡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曾經試圖單槍匹馬挑戰的巨大風車。

荷蘭人熱愛風車,不只是為了它優美的造型和慕名而來的遊人。在工業水泵出現之前的幾百年間,荷蘭人穿著防水防潮的木鞋走進海水侵蝕的沿岸低地,圍海造田,依靠著這些緩緩轉動的風車將湧入的海水抽出人工堤壩之外,將大河帶來的淡水澆灌到堤壩圈圍之中的片片田園。

萊茵河岸至今仍有留存至今的古羅馬遺跡

也許是荷蘭人的性格裡對歷史的不舍,即使是高效率的電動機幾乎完全取代了風車的功能時,許多巨大的風車依然被完美保留著,我們終於找到了荷蘭角那座貌不驚人的燈塔。萊茵河在入海之前的幾百公里中早已分成三角洲大大小小的支流和無數的出海口。也許只是為了人們對大河的敬重,總要找到某處作為大河奔騰的終結。

忽然就想起幾周前一步步攀登在瑞士阿爾卑斯的山野,想起岩石上滴滴而下的積雪融水。 那水滴真的沿著涓涓的溪流匯進這大河,流過這 1230 公里的路程,在這兒融入了茫茫大海, 還是在半途就早已蒸發,重新投入地球上無處 不在的自然迴圈?答案也許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萊茵河水日夜不息,或靜流,或奔騰。

作者旅行手劄

杜塞爾多夫的“偏心眼教堂” 。因為教堂建成時結構有些傾斜。

萊茵河中段懸崖邊的古堡,曾經被荒廢,現被改造成博物館。

浪漫河谷邊的古堡,河谷邊的這種古堡數不勝數。

瑞士聖加侖小鎮,擁有著世界上最著名的中世紀圖書館。

旅途中哪一條河讓你印象深刻?

每週我們會在文章評論區推選出2位金牌點評人!只要你連續一周有三次以上出現在評論區,就有機會獲得來自《時尚旅遊》的精美小禮包。對於我們每週挑選出來的金牌點評人都會記錄在編輯的小本本上,將優先參與線下試(吃、住、玩)的體驗資格。

請大家暢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