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應不應該將“陰陽五行”納入其中?

關於2016年4月,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明確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網上看到有一個很有意思是辯論會,正方: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小淳,

認為陰陽五行應該入《准》。反方: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認為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不應該有。主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從事歷史研究,支持科學真理。中科院人文學院的正方辯友孫小淳教授和反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張雙南研究員當面進行了激辯。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也提出了人類認知原理:

1、人類認知包括經驗和觀念兩個大類

2、很多種認知是經驗和觀念的綜合,是使用“思維工具”進行綜合

3、對人類生產生活起實際作用的是經驗認知

4、觀念的主要作用是對經驗的思維意義上的解釋和分析,對個人和人類社會具有精神上的引導、規範作用

5、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以經驗主導的認知)

我認為人類的經驗認知,源於生命對外部環境的應激性,最原始的生命都具有對外界的自然反應,這種自然的反應就是經驗,人類的經驗不僅僅依靠自身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觀測,還有借助工具後對外部的觀察觀測。觀念的產生是意識開始產生以後的事。大猩猩也有意識,但是大猩猩沒有觀念,觀念是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到固定化、穩定化,可以說觀念就是穩定的意識,

而數學和科學理論是意識工具化的結果。這是觀念的進化,無論人類整體認知的進化、還是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以及任何一個科學理論從靈感迸發到成為系統理論,都是遵循著意識的從模糊、隨機性到固定、系統性,再到意識工具化的過程。人類不能認知世界本源,但我們可以檢驗認知的可靠性。

太極陰陽五行學說,其核心起源源於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天文自然的觀測,是源於經驗的,屬於早期經驗類認知,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至今天我們可能看到的是西周時期定型的學說,這一學說本身也在發展演化,從以經驗為主導的認知逐漸演變為以觀念為主導的認知。

早期經驗類認知的演變,

基本是這樣過程,就是其中“觀念”類內容逐漸增加的過程。而自從西方文藝復興開始,由伽利略開啟的近現代科學產生,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本質也是一種經驗類認知,但是近現代科學的演化規律,呈現的是與早期經驗類認知反方向的進化過程,即觀念類內容逐漸減少、經驗類內容逐漸增加的發展方向。200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MIT 物理學教授Frank Wilczek說:“現代物理的建立較之於早期的並不那麼完善的理論體系包含了較少的解釋和文化,方程僅僅提供演算法”。他說的解釋和文化就是科學理論中科學觀念的部分,這個是逐步趨向減少的方向。

弄清了經驗認知和觀念認知,弄清了早期經驗類認知和近現代經驗類認知(即近現代科學)的演化方向,就會明白整個人類認知進化過程。

科學中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部分,如同早期經驗類認知中起作用的是經驗的部分而不是觀念的部分(如中醫和古天象學中,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累積,而不是解釋這些經驗的內容)。近現代科學中 的科學觀念本身也是逐漸變化的,如牛頓時代對萬有引力公式這個經驗的超距理解到後來基本上已經認為是不對的,牛頓時代的時空觀被相對論時空觀取代,今天對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解釋這種觀念估計以後也會被其他解釋取代,科學理論中觀念的部分也是逐步改變升級的,觀念本身不具有對人類進化起實際作用,觀念只能用於解釋經驗、起到規範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的作用。

今天的科學理論中的觀念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觀念,5000年後的命運如同今天我們看《易經》是一樣的,不變的只有“經驗”的部分。

回到《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雖然我認為太極、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學說是從早期人類經驗類認知發展過來的,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觀念的部分多於經驗的部分,這是因為從西周定型後的結果。我不認為應該將這些內容列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這些不屬於科學的內容。因為真實的情況是,我們至今還沒有在大眾普及的角度,理清經驗認知和觀念認知的不同,科學是什麼?等等,就把很多觀念的內容列入科學素質基準,是對真正科學的普及起到阻礙作用。當然我也不認為把近現代科學中的科學觀念部分列入其中,同樣也對科學的探索和發展會有阻礙作用,至少對人的認知形成慣性,如果過於強調這些內容的話。真實的例子,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空觀以後,抱著絕對時空觀的人就會很不認同,即使到今天也有這樣的人。

當然,關於太極、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利用其他管道進行傳播,但列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就不妥了。在這一點上,我支持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認為的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不應該有。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上)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下)

從人類認知的內部組成再論巫術、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區別

智慧載體的應激和意識談經驗與觀念,看數學如何成為一種可怕真理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方程僅僅提供演算法”。他說的解釋和文化就是科學理論中科學觀念的部分,這個是逐步趨向減少的方向。

弄清了經驗認知和觀念認知,弄清了早期經驗類認知和近現代經驗類認知(即近現代科學)的演化方向,就會明白整個人類認知進化過程。

科學中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部分,如同早期經驗類認知中起作用的是經驗的部分而不是觀念的部分(如中醫和古天象學中,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累積,而不是解釋這些經驗的內容)。近現代科學中 的科學觀念本身也是逐漸變化的,如牛頓時代對萬有引力公式這個經驗的超距理解到後來基本上已經認為是不對的,牛頓時代的時空觀被相對論時空觀取代,今天對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解釋這種觀念估計以後也會被其他解釋取代,科學理論中觀念的部分也是逐步改變升級的,觀念本身不具有對人類進化起實際作用,觀念只能用於解釋經驗、起到規範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的作用。

今天的科學理論中的觀念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觀念,5000年後的命運如同今天我們看《易經》是一樣的,不變的只有“經驗”的部分。

回到《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雖然我認為太極、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學說是從早期人類經驗類認知發展過來的,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觀念的部分多於經驗的部分,這是因為從西周定型後的結果。我不認為應該將這些內容列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這些不屬於科學的內容。因為真實的情況是,我們至今還沒有在大眾普及的角度,理清經驗認知和觀念認知的不同,科學是什麼?等等,就把很多觀念的內容列入科學素質基準,是對真正科學的普及起到阻礙作用。當然我也不認為把近現代科學中的科學觀念部分列入其中,同樣也對科學的探索和發展會有阻礙作用,至少對人的認知形成慣性,如果過於強調這些內容的話。真實的例子,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空觀以後,抱著絕對時空觀的人就會很不認同,即使到今天也有這樣的人。

當然,關於太極、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利用其他管道進行傳播,但列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就不妥了。在這一點上,我支持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認為的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不應該有。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上)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下)

從人類認知的內部組成再論巫術、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區別

智慧載體的應激和意識談經驗與觀念,看數學如何成為一種可怕真理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