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羽被殺後,身首異處,兩座墳墓千年來無人敢盜!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現在名氣更大,作為忠義勇猛的象徵,受後人膜拜。臺灣信徒稱之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

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嫁禍於人,並將其正身以侯禮葬于當陽城西北,而曹也以侯禮厚葬首級于洛陽關林,

這便是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俗稱的由來。

如今,洛陽和當陽地區都各有一處關羽墓,不隱蔽,也為眾人所知,按理說這怎麼也算是一個侯的墓,也能吸引一批盜墓賊的光顧了,但是這千年以來,卻無人敢盜,這到底是何原因呢?歸結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受人敬重

關羽向來以忠義為人們做敬重,所以忠義之人也使得盜墓者不敢覬覦他的墓,這也算是一種職業操守,人因所向的例子吧。

二、為官廉潔

關羽的忠肝義膽不僅僅表現在對劉備的忠心上,還有就是對待百姓上,他不貪財只重義,所以墓中藏有大量金銀珠寶的可能性並不大,盜墓賊也無心冒險了。

三、神奇傳說

抗日時期有這麼一個傳說:1937年12月,

日本鬼子入侵高淳,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小城內人心惶惶,不得安寧。有一天,日軍一個少佐闖到了祭祀關羽的廟宇中,看到了關羽的銅像,頓時嚇得兩腿癱軟,發了瘋,撞牆死掉了。也因此,關羽更加得到了人們的敬重。

這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吧,試看歷朝歷代的皇陵被盜案件也大都是王朝滅亡後,

被後來人盜掘的。沒有了政治壓力,也不足以以德服人,後來的盜墓賊自然要受到利益的驅動前去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