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下半年,自媒體時代十大趨勢預測,公眾號將跨入“5+2”時代

進來,我們密集地和多位自媒體人交流,其中就有粉絲百萬的作者表示“號越來越難做,

標題太重要”,缺乏時事熱點的情況下,一旦標題不夠刺激,就無法入讀者們的眼。

雖說“好內容自帶流量”,內容可以吸引粉絲,也可以篩選和淘汰粉絲,但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過分追求“吸粉”?而忽視了盤活沉睡的粉絲?

“5+2”時代與其拼命增粉把“流量池”做大,不如想方設法將更多粉絲喚醒。

02.資訊潰爛,優質內容少之又少,自媒體行業進入“加速淘汰期”

資訊潰爛無需多言,

一個熱點能夠啟動數以百萬計的推送,千奇百怪的號都在蹭。

早先時候,行銷號手裡那些拼拼湊湊的標題党文章,動不動也能10w+。慢慢這兩年,要搞點套路才得人心,從選題到標題,行銷號也開始挖空心思“做內容”。

道理很簡單,原本依靠“剪刀加漿糊”內容、線下活動、娛樂八卦奇聞等途徑漲來的粉,要麼流失過快,要麼迅速僵屍化,只有優質內容吸引來的粉絲才真正有價值。

優質內容說起來簡單,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自媒體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六神磊磊讀金庸、王左中右、槽邊往事……他們的內容肯定不可複製,然而在垂直細分領域有意識的做好內容,並不那麼困難。

比如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寫文章要火,

除非有天賦,或者自己有個什麼百轉千回跌宕起伏的故事,就這麼一句話:蹭熱點蹭熱點蹭熱點,用搜索用搜索用搜索。你只要堅持蹭熱點用搜索,三個月後不火你找我。

接下來,自媒體“去粗取精”的速度還會加快,原創和優質內容跟不上的自媒體會成為重點淘汰對象。

03.運營的價值更加凸顯

我們說紅利期已過,包括現在所說的“加速淘汰期”,

堅持原創內容的自媒體會活得更好,

但運營的配合顯得更加重要。

比如,我們經常遇到在傳統媒體摸爬滾打過的內容創業者,擁有良好的內容操作技能,幾十萬粉絲的垂類號,吭哧吭哧內容做的很辛苦也還不錯,但粉絲始終上不去了,聊起來他們常常自愧的說一句,“主要是我們不怎麼重視運營”。

不注重運營的自媒體“吃力不討巧”,如果說內容上精耕細作是趨勢,那麼運營上要做的就是促活——怎麼讓95%的沉默粉絲活起來,如何從“內容思維”轉變為“內容產品思維”?這是接下來更值得自媒體人思考的問題。

最便捷的方式當然是組建社群,提升社群管理和運營能力,讓更多用戶參與到選題設置和內容生產環節。

04.音(視)頻異軍突起,內容反覆運算加速

中國的線民數量已超過7億,由於用戶數量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長,佔有用戶時間成了互聯網巨頭的競爭焦點。

比起流覽圖文,音訊、視頻、直播等內容形式更能讓使用者沉浸,點開視頻一不小心兩個小時就過去了。製作精良、有創意的音視頻節目成為爆款圖文後最好的吸流量手段。

2017年上半年,短視頻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騰訊戰略投資快手,二是阿裡系的土豆全面轉型為短視頻平臺。直播行業也繼續獲得資本青睞,騰訊投入20億搞直播,巨頭入場拉開第二輪大戰的帷幕。

然而,在巨頭紛紛動輒10億地補貼流量時,更多人的感受卻是短視頻和直播的泡沫破裂了。去年“千播大戰”的風口盛況已經過去,隨著市場洗牌和政策收緊,內容反覆運算的趨勢會加快,大量劣質內容將被淘汰。

具有持續生產能力和產品反覆運算精神的PGC團隊,能得到更多流量和收益扶持。對於平臺來說,除了搶佔優質資源、保證內容品質,維護社交運營也成為關鍵。

05.有選擇、有側重地多平臺滲透和分發是有效手段

內容創業與流量平臺存在著共生共榮的關係,自媒體內容影響著平臺的規模與影響力,而平臺的內容分發能力也影響著內容傳播效果。

這種互為重要夥伴的關係也使得內容創作者出現跨平臺發展的趨勢。企鵝智庫發佈的《2017自媒體趨勢報告》顯示,近六成自媒體入駐了四個及以上的流量平臺。

除傳統的內容平臺,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也加入了對內容的爭奪,為了吸引自媒體人,動輒慷慨拋出上億的補貼。在提升內容到達率和傳播率的同時,跨平臺分發也會引發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同時,對個體而言,多平臺分發將成為獲取流量和收入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做有計劃有側重的“智能分發”。

06.暴利時代結束,內容行銷要拼創意

早期的自媒體在廣告市場上是強勢方,可以通過手中的議價權實現極高的利潤率。時至今日,新媒體管道已經失去稀缺性,市場定價回歸理性。

廣告仍是大多數自媒體的主要營收方式,但隨著中長尾公號的行銷價值下滑,廣告能夠帶來的收益增長也逐漸放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垂直細分或是具有獨創性的公號仍然能獲得品牌主的喜愛。

比如今年5月爆紅的百雀羚神廣告長圖,出自一個叫“局部氣候調查組”的公號。這個推送頻率極低的特色小號,通過有趣的敘事長圖,成功讓軟文刷爆朋友圈。還有原創漫畫汽車號“賽雷”,腦洞大開的廣告創意使其獲得超600萬閱讀量,三天漲粉10萬,還賺了30多萬廣告費。

紅利期過去後,新媒體的內容行銷更加激烈,垂直的、獨具創意的自媒體才能掌握議價權。

07.內容變現多元化But受約束

新媒體盈利的方式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嘗試內容電商、知識付費等變現途徑。但另一方面,自媒體通過不斷創新行銷手段獲得商業利益的同時,相關的監管體系也需要不斷完善。

非廣告營收比例會增加,包括此前很少涉足內容電商領域的地方號,更多自媒體會嘗試內容電商。有運營者表示固定做內容電商後,粉絲的購買習慣形成,轉化率和客單價都會逐漸提升。

隨著規模擴大,內容電商大號也會面臨難題,逐漸告別小而美後的內容團隊會越來越重,從前端選品的品質把控,到後端銷售的售後服務,接下來都會面臨考驗,甚至陣痛。

經過前期造勢、行銷和艱難探索後,知識付費即將進入第一輪洗牌期。無論是得到App這樣大的知識付費平臺,還是個體單打獨鬥的小課程小品牌,火熱一年後,“複購率”和“續訂率”將成為行業焦點。

針對付費內容品質的質疑,知乎live推出“七天無理由退款政策”。

知識付費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也清楚,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大眾知識付費意願不夠強烈,知識付費還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快速發展。

08.從個體走向矩陣化、機構化

草根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單人作戰或單個公號作戰,遲早都會碰到天花板。

頭部自媒體在招兵買馬之後,積極佈局矩陣號,以大號帶動小號,迅速擴張內容領域版圖。今年2月新榜對話“視覺志”,其旗下已經有一個龐大的公號矩陣,合計粉絲約2000萬,在各自細分領域名列前茅。

內容創業是場持久戰,實力雄厚的戰隊更可能成為王者。

09.與線下連結趨勢加強,更“接地氣”

而對於自媒體來說,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嘗試也越來越常態化,比如同道大叔在東方明珠塔旁邊開的同道咖啡,if時尚與故宮合作推出手鏈,還有電影類公號組織觀影團,讀書類公號舉辦線下讀書會等等。將線上的影響力延續到線下,為粉絲提供升級的服務……內容創業的玩法仍在不斷進化。

10.不確定因素增多

這裡所說的不確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是政策收緊,移動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新媒體也步入“持證”時代。

這讓我們聯想起某地方號矩陣,擁有數千萬粉絲,通過保持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良好聯繫和互動,比如作為當地政府新媒體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樣板”,配合接待外地省份的考察等,以保持自己“根正苗紅”。

我是黑炭,每日分享互聯網創業資訊與心得,歡迎訂閱關注。

由於用戶數量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長,佔有用戶時間成了互聯網巨頭的競爭焦點。

比起流覽圖文,音訊、視頻、直播等內容形式更能讓使用者沉浸,點開視頻一不小心兩個小時就過去了。製作精良、有創意的音視頻節目成為爆款圖文後最好的吸流量手段。

2017年上半年,短視頻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騰訊戰略投資快手,二是阿裡系的土豆全面轉型為短視頻平臺。直播行業也繼續獲得資本青睞,騰訊投入20億搞直播,巨頭入場拉開第二輪大戰的帷幕。

然而,在巨頭紛紛動輒10億地補貼流量時,更多人的感受卻是短視頻和直播的泡沫破裂了。去年“千播大戰”的風口盛況已經過去,隨著市場洗牌和政策收緊,內容反覆運算的趨勢會加快,大量劣質內容將被淘汰。

具有持續生產能力和產品反覆運算精神的PGC團隊,能得到更多流量和收益扶持。對於平臺來說,除了搶佔優質資源、保證內容品質,維護社交運營也成為關鍵。

05.有選擇、有側重地多平臺滲透和分發是有效手段

內容創業與流量平臺存在著共生共榮的關係,自媒體內容影響著平臺的規模與影響力,而平臺的內容分發能力也影響著內容傳播效果。

這種互為重要夥伴的關係也使得內容創作者出現跨平臺發展的趨勢。企鵝智庫發佈的《2017自媒體趨勢報告》顯示,近六成自媒體入駐了四個及以上的流量平臺。

除傳統的內容平臺,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也加入了對內容的爭奪,為了吸引自媒體人,動輒慷慨拋出上億的補貼。在提升內容到達率和傳播率的同時,跨平臺分發也會引發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同時,對個體而言,多平臺分發將成為獲取流量和收入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做有計劃有側重的“智能分發”。

06.暴利時代結束,內容行銷要拼創意

早期的自媒體在廣告市場上是強勢方,可以通過手中的議價權實現極高的利潤率。時至今日,新媒體管道已經失去稀缺性,市場定價回歸理性。

廣告仍是大多數自媒體的主要營收方式,但隨著中長尾公號的行銷價值下滑,廣告能夠帶來的收益增長也逐漸放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垂直細分或是具有獨創性的公號仍然能獲得品牌主的喜愛。

比如今年5月爆紅的百雀羚神廣告長圖,出自一個叫“局部氣候調查組”的公號。這個推送頻率極低的特色小號,通過有趣的敘事長圖,成功讓軟文刷爆朋友圈。還有原創漫畫汽車號“賽雷”,腦洞大開的廣告創意使其獲得超600萬閱讀量,三天漲粉10萬,還賺了30多萬廣告費。

紅利期過去後,新媒體的內容行銷更加激烈,垂直的、獨具創意的自媒體才能掌握議價權。

07.內容變現多元化But受約束

新媒體盈利的方式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嘗試內容電商、知識付費等變現途徑。但另一方面,自媒體通過不斷創新行銷手段獲得商業利益的同時,相關的監管體系也需要不斷完善。

非廣告營收比例會增加,包括此前很少涉足內容電商領域的地方號,更多自媒體會嘗試內容電商。有運營者表示固定做內容電商後,粉絲的購買習慣形成,轉化率和客單價都會逐漸提升。

隨著規模擴大,內容電商大號也會面臨難題,逐漸告別小而美後的內容團隊會越來越重,從前端選品的品質把控,到後端銷售的售後服務,接下來都會面臨考驗,甚至陣痛。

經過前期造勢、行銷和艱難探索後,知識付費即將進入第一輪洗牌期。無論是得到App這樣大的知識付費平臺,還是個體單打獨鬥的小課程小品牌,火熱一年後,“複購率”和“續訂率”將成為行業焦點。

針對付費內容品質的質疑,知乎live推出“七天無理由退款政策”。

知識付費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也清楚,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大眾知識付費意願不夠強烈,知識付費還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快速發展。

08.從個體走向矩陣化、機構化

草根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單人作戰或單個公號作戰,遲早都會碰到天花板。

頭部自媒體在招兵買馬之後,積極佈局矩陣號,以大號帶動小號,迅速擴張內容領域版圖。今年2月新榜對話“視覺志”,其旗下已經有一個龐大的公號矩陣,合計粉絲約2000萬,在各自細分領域名列前茅。

內容創業是場持久戰,實力雄厚的戰隊更可能成為王者。

09.與線下連結趨勢加強,更“接地氣”

而對於自媒體來說,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嘗試也越來越常態化,比如同道大叔在東方明珠塔旁邊開的同道咖啡,if時尚與故宮合作推出手鏈,還有電影類公號組織觀影團,讀書類公號舉辦線下讀書會等等。將線上的影響力延續到線下,為粉絲提供升級的服務……內容創業的玩法仍在不斷進化。

10.不確定因素增多

這裡所說的不確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是政策收緊,移動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新媒體也步入“持證”時代。

這讓我們聯想起某地方號矩陣,擁有數千萬粉絲,通過保持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良好聯繫和互動,比如作為當地政府新媒體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樣板”,配合接待外地省份的考察等,以保持自己“根正苗紅”。

我是黑炭,每日分享互聯網創業資訊與心得,歡迎訂閱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