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山且共我,灑然圖一醉」沂水諸葛鎮會仙院北圍子、葛莊松山頭紀遊

▲紀遊略圖

在風光壯美的諸葛鎮西南部,跋山水庫北,

有三處專名中皆帶“院”的村落——會仙院、鳳落院、郝仙院,這其中,又以會仙院“以院得名”的時間為最早。據《沂水縣地名志》“會仙院”詞條記載:傳說早年此地建有寺院,為附近修仙練道之人的聚會之處,故得名會仙院。鳳落院,曾名黃路萬;郝仙院,曾名郝家萬;清末民初,皆慕“會仙院”之名氣,而雅稱至今。

01

南 坪

微風不燥,時光正好。初夏之日,我與春亭兄、洪朔老弟于沂城驅車前往。自鳳落院村東處的山路北上,

繞過南北狹長的鳳落院村,經村西鳳山頂再轉北。綠樹掩映下的鳳落院村,祥和不失生機。

▲山勢連綿的鳳山頂

車行至鳳山頂南麓,我們下車稍息問路。向南俯瞰跋山水庫。北黃家莊與南黃家莊,一派水鄉好風光。

南坪,因其地處會仙院村南,且山頂部相對平展,故名南坪。面積約五六十畝地大小,觀察衛拍圖片,其上早年應建有圍子牆或有零散住家。近年因荒山綠化,已難窺舊時原貌。

▲南坪

▲在北圍子處南望,右側平展處即南坪

▲南坪下的會仙院村

▲在南坪北望北梁子、北圍子

▲山石野樹,各逞其趣

02

鳳山頂(娘娘廟)

沿南坪東行,穿越稀疏錯落的柏木林,鳳山頂在望。其上建有小廟,今人稱娘娘廟,慢慢的該山也混稱娘娘廟了。

▲南坪東鄰鳳山頂(因其頂有廟,村人俗稱娘娘廟)

娘娘廟前有兩道石牆,其中第二道石牆中間砌有石階。估計以前拜謁該廟都要從這裡拾級而上,以顯莊重。

今天的娘娘廟,從規模、建材、形制,都看不出一點舊時寺廟的影子。只有這塊鑿刻齊整的門枕石讓我們臆想。

廟西側存石碑一通,刻立于清嘉慶二年(1797),迄今閱二百餘寒暑矣。具體是該廟的創始碑,還是重修碑,由於字跡漫漶,已不可考。

03

玉皇頂、北梁子

漫過娘娘廟繼續向東,有一高岡,其上岩石有三葉蟲化石。遠處的尖頂山便是玉皇頂,海拔近500米,其上舊有玉皇廟,遂稱玉皇頂,又因其山土呈黃色,今人俗稱小黃山。繞玉皇頂山一周,建有圍牆,為舊時附近村莊防匪所築,保存較為完整,碉樓等仍清晰可觀。

▲玉皇頂圍子牆

玉皇頂山西,北梁子南端,斜坡上複有一處小廟。

在小廟旁有農人用片石幹壘石屋一處,相映成趣。此類石屋,在北梁子上俯拾皆是,有大有小,大的裡面鋪有石板,可以蜷臥;小的裡面僅可容膝。同行的朋友說這是村人在山上勞作、放牧,專為遮蔽風雨日曬而壘的。

04

北圍子

北圍子,處會仙院村北,北梁子北端,因其上建有圍子牆,後人就單獨賦予它一個名稱:北圍子。北圍子的規模要小於玉皇頂的圍子牆,依山勢而建,西部呈南北走向,其餘三面呈圓弧狀。從殘存的圍子牆體看,寬度大約一米有餘,高度推斷在三米以內,幾處重要部位處建有碉樓,以利防衛。圍牆內散佈部分簡易石屋,均已坍圮。

▲殘存的圍子牆

▲圍子牆內雜草叢生,野樹蓊鬱,西南側有棵高大的核桃樹

▲淡黃的軟棗花,落在斑駁的石面上

▲殘存的石碉樓

▲坍圮的石屋

▲北圍子東北處的劉家大崮

▲北圍子北鄰的小崮子

▲北圍子西鄰的楊家山

▲從北圍子南瞰會仙院村

05

葛莊松山頭

自北圍子徒步至南坪,我們乘車趕往葛莊松山頭。松山頭以舊時多松而得名萬松山,在未修建跋山水庫前,沂河與暖陽河在松山頭南交匯,這裡曾散佈著葛莊、埠陽莊、李家營、河奎等村落。

▲在汽艇上北望松山頭

舊時,在松山南麓,有一處很有名氣的泉——來泉,清道光《沂水縣誌》上都有它的記載:來泉,在葛莊集西,萬松山之南。後來,人們在此建造一所水母娘娘廟,春秋奉祀,以求水利。至於抗日戰爭年代,日本鬼子佔據該廟,來泉遂枯;葛莊戰鬥中草野青心驚膽戰地躲進廟裡負隅頑抗等事略,不再贅述。

▲松山頭渡口

在這裡普及一個大眾尚不熟知的典故。曆仕明、清兩代的“劉南宅”第一代進士劉應賓,在葛莊曾建有莊園別墅,而且他對來泉懷有特別的情感。不但自己賦詩歌頌來泉,而且還請李楷等好友在這裡玩曲水流觴,並作賦紀之,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文史資料。附錄於後,以饗微友。

來 泉

清 劉應賓

異哉流泉,雲起如煙。盤石山阿,柿果霜妍。

垂金夾路,宜坐宜弦。眾竅吸噓,鏳鋐鎝然。

泉流正潔,繞屋溉田。拜德龍神,酒酬心蠲。

一觴一酹,水湧石汧。高乃踰胸,杯浮衣濺。

客驚避酌,泉底潮鼘。吞吐雷霆,風回波漩。

來泉賦(節略)

清 李叔則

沂水劉中丞別業有泉,其石如盤,水從石出。飲其上,以酒酹之,忽湧而上,聲隱隱如雷,珠歆鳳舞,殆有龍之解人語者。山水之靈,吾所樂道,故賦之。

▲圖片中間偏左船處即來泉所在地,已成為葛莊村自來水源

“醉樂得乎山水之間,無往不樂也。然人徒知富貴功名之樂,而不知山水之為樂。山水之樂,黜陟不以驚其心,是非不以亂其耳,乃真樂也。”——如是斯言。

文圖 ‖ 耐 松 編輯 ‖ 沂水拖藍

▲南坪東鄰鳳山頂(因其頂有廟,村人俗稱娘娘廟)

娘娘廟前有兩道石牆,其中第二道石牆中間砌有石階。估計以前拜謁該廟都要從這裡拾級而上,以顯莊重。

今天的娘娘廟,從規模、建材、形制,都看不出一點舊時寺廟的影子。只有這塊鑿刻齊整的門枕石讓我們臆想。

廟西側存石碑一通,刻立于清嘉慶二年(1797),迄今閱二百餘寒暑矣。具體是該廟的創始碑,還是重修碑,由於字跡漫漶,已不可考。

03

玉皇頂、北梁子

漫過娘娘廟繼續向東,有一高岡,其上岩石有三葉蟲化石。遠處的尖頂山便是玉皇頂,海拔近500米,其上舊有玉皇廟,遂稱玉皇頂,又因其山土呈黃色,今人俗稱小黃山。繞玉皇頂山一周,建有圍牆,為舊時附近村莊防匪所築,保存較為完整,碉樓等仍清晰可觀。

▲玉皇頂圍子牆

玉皇頂山西,北梁子南端,斜坡上複有一處小廟。

在小廟旁有農人用片石幹壘石屋一處,相映成趣。此類石屋,在北梁子上俯拾皆是,有大有小,大的裡面鋪有石板,可以蜷臥;小的裡面僅可容膝。同行的朋友說這是村人在山上勞作、放牧,專為遮蔽風雨日曬而壘的。

04

北圍子

北圍子,處會仙院村北,北梁子北端,因其上建有圍子牆,後人就單獨賦予它一個名稱:北圍子。北圍子的規模要小於玉皇頂的圍子牆,依山勢而建,西部呈南北走向,其餘三面呈圓弧狀。從殘存的圍子牆體看,寬度大約一米有餘,高度推斷在三米以內,幾處重要部位處建有碉樓,以利防衛。圍牆內散佈部分簡易石屋,均已坍圮。

▲殘存的圍子牆

▲圍子牆內雜草叢生,野樹蓊鬱,西南側有棵高大的核桃樹

▲淡黃的軟棗花,落在斑駁的石面上

▲殘存的石碉樓

▲坍圮的石屋

▲北圍子東北處的劉家大崮

▲北圍子北鄰的小崮子

▲北圍子西鄰的楊家山

▲從北圍子南瞰會仙院村

05

葛莊松山頭

自北圍子徒步至南坪,我們乘車趕往葛莊松山頭。松山頭以舊時多松而得名萬松山,在未修建跋山水庫前,沂河與暖陽河在松山頭南交匯,這裡曾散佈著葛莊、埠陽莊、李家營、河奎等村落。

▲在汽艇上北望松山頭

舊時,在松山南麓,有一處很有名氣的泉——來泉,清道光《沂水縣誌》上都有它的記載:來泉,在葛莊集西,萬松山之南。後來,人們在此建造一所水母娘娘廟,春秋奉祀,以求水利。至於抗日戰爭年代,日本鬼子佔據該廟,來泉遂枯;葛莊戰鬥中草野青心驚膽戰地躲進廟裡負隅頑抗等事略,不再贅述。

▲松山頭渡口

在這裡普及一個大眾尚不熟知的典故。曆仕明、清兩代的“劉南宅”第一代進士劉應賓,在葛莊曾建有莊園別墅,而且他對來泉懷有特別的情感。不但自己賦詩歌頌來泉,而且還請李楷等好友在這裡玩曲水流觴,並作賦紀之,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文史資料。附錄於後,以饗微友。

來 泉

清 劉應賓

異哉流泉,雲起如煙。盤石山阿,柿果霜妍。

垂金夾路,宜坐宜弦。眾竅吸噓,鏳鋐鎝然。

泉流正潔,繞屋溉田。拜德龍神,酒酬心蠲。

一觴一酹,水湧石汧。高乃踰胸,杯浮衣濺。

客驚避酌,泉底潮鼘。吞吐雷霆,風回波漩。

來泉賦(節略)

清 李叔則

沂水劉中丞別業有泉,其石如盤,水從石出。飲其上,以酒酹之,忽湧而上,聲隱隱如雷,珠歆鳳舞,殆有龍之解人語者。山水之靈,吾所樂道,故賦之。

▲圖片中間偏左船處即來泉所在地,已成為葛莊村自來水源

“醉樂得乎山水之間,無往不樂也。然人徒知富貴功名之樂,而不知山水之為樂。山水之樂,黜陟不以驚其心,是非不以亂其耳,乃真樂也。”——如是斯言。

文圖 ‖ 耐 松 編輯 ‖ 沂水拖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