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情人節發源地——仙女湖

仙女湖

(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

仙女湖是聞名遐邇的湖泊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江西省新餘市西南郊16公里處;屬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也是東晉文學家幹寶所著古籍《搜神記》中記述的“毛衣女下凡”傳說和“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

以“情愛聖地、群島峽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亞熱帶植物基因庫”四大絕景著稱;198平方公里的景區,50平方公里的湖面,島嶼星羅棋佈,湖水清澈見底,原始森林神秘誘人;仙女湖自然風光秀美樸實,具有“幽、秀、奇、雄”之特點,景區兼具湖泊型和山嶽型兩大類型。

2010年依據本地“毛衣女下凡”的傳說被拍成古裝愛情神話電視劇《仙女湖之墨仙》,

於2013年正月初二在CCTV-1播出。大大促進了仙女湖的旅遊業發展。

主要景點

桃花島

桃花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區新碼頭,因島上遍植桃花而得名。景區大門是一座仿古城牆式的建築,很多牆磚上刻有“喻南學社”,“紅德潤堂”,“平恒公館”,“宋靈傑牆”,“新喻縣城磚”等銘文,原來這是建設者利用新余舊城改造時廢棄的清明古磚修造的。島上辟有古城樓,

歲寒三友園,彈跳飛人等諸多景觀。其中以明代古碑“魯班先師神位”和面積20多平方米的千手樹根為最,那樹根古樸蒼勁,虯枝(虯,古代傳說有角的小龍。虯枝,盤屈的樹枝)盤結,充滿酷態野趣。

鳴禽苑

鳴禽苑是觀賞百鳥的景點,位於仙女湖舞龍湖景區中心部位,四面環水,三面水又被山環抱,北面與若虹群島隔湖相望,恰如一顆龍珠。島上觀鳥區有“百鳥天堂”,“孔雀園”,“鴕鳥園”。鳥藝區是一個鳥藝表演場,

大小鸚鵡在訓鳥員的指揮下為遊客表演各種節目。在綠茵草地上,數百羽潔白吉祥的鴿子在悠閒地嬉鬧。

愛情島

愛情島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島上以愛情文化為主導,以傳播愛情文化為理念,以締造婚尚文化為載體,為天下有情人打造一個愛的天堂。島內聚集眾多情愛文化元素,有展示世界各地不同婚俗文化的“世界婚禮大觀園”,水上高爾夫球練習場,

有全亞洲超大規模的婚紗拍攝基地——仙女湖環球影視城等。建有環球影視城、同心鎖、教堂、愛情海、浪漫滿屋、海景碼頭、日式風情、歐陸風情街、宮廷水道、水上高爾夫、太子影樓等景點景觀。

名人島

名人島位於仙女湖東部舞龍湖的西北部,是舞龍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座以新余古今名人為主要展示內容,按照中國江南園林古樸典雅風格建造的一個島,總面積65畝,

有兩個島嶼組成,主要有名人雕塑園、抱石園、紅軍炮臺、醉筆堂四大景點。進島的門樓正上方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的次子傅二石先生題寫的島名,兩側書寫著蒼勁有力的對聯,旁邊牆上則是《幹寶於搜神記》、《毛衣女下凡》的雕塑。在門樓的附近巨石鑲嵌的青碑上,雕刻著《名人島記》;占地約6700平方米的名人雕塑園,可以說是島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從新餘遠古今無數名人中篩選出十幾位典型人物製成雕像,讓行走其間的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將古新喻的人物風情初覽大概。矗立著有書本、筆筒、毛筆造型的名人島的島徽,象徵著新余的名人和新余人民一道書寫了新余的輝煌歷史,也隱喻著名人島是一本書,通過對新余名人事蹟的瞭解,閱讀新餘的歷史,吸取名人精神,勵志成才。

仙女湖。

刀山火海

刀山火海是來自雲南僳僳族青年為大家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節目。島內古木參天,群鳥向相鳴,環境幽雅,景色迷人。“上刀山”起源于雲南僳僳族的一個古老習俗,遊客朋友只要上島一抬頭,便能看見那望而生畏、高聳入雲的刀梯。刀梯有32米高,由72把鋒利橫放的鋼刀組成,勇敢的表演著在驗刀、敬酒、燒香之後,憑藉天神、地神、靈神的保佑和著擂鼓聲赤手空腳為遊客表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上刀山”。觀賞那高超的技藝,嫺熟的動作,上下攀若靈猴,而表演者全身則完好無缺,安然無恙。在這裡,還可欣賞到佤族、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表演團表演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

仙台

會仙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舞龍湖景區的東部,在江口大壩的西南。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位新余少年在此偶

仙台

會下凡的毛衣仙女,並與其中最美麗最年輕的仙女佳偶天成,由此而得名。會仙島背倚二座犬牙交錯的鷺鳥半島,雖然是塊只有250平方米面積的彈丸之地,卻是觀光者通往主要景點的水土咽喉。

島上築有會仙台,由會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群雕兩大部分組成。會仙台高約9米,平面為圓形,是帶刹穹窿頂式藝術樓閣建築,分為樓閣與樓座上下兩部分。樓閣中為圓頂閣房,外緣則為八拱券形格扇門窗,呈耳狀聳起,既象花瓣,又似羽人所披這羽。閣房之內直徑10米許,面積30餘平方米,為電子遊藝室和《仙女湖風光展》。房外環繞2米寬的閣廊,是遊客觀鷺的發場所。樓座是出售旅遊工藝品、紀念品、土特產品的賣品部。

會仙台前面矗立著“毛衣女下凡”群雕。它呈曲尺狀,坐向110度,即坐西偏北20度,朝東偏南20度。雕塑基座上鐫有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群雕採用圓雕與高浮雕相結合的

新余仙女湖

技法,從上至下雕塑七位心眸澄邈、神(三點水亭)形凝的毛衣女,她們蘭芬靈濯,玉瑩塵清;淒心霄霞之境,煉容洞波之濱,揮舞玉臂,腳踏祥雲,從天上飄然而下!

洪陽洞

景點洪陽洞,又名嚴嵩洞、狐仙洞,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景區西北的袁嶺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廟,南瞰鈐陽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洞而享有古今勝跡的美名。相傳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類陽二人,曾在此洞棲真養性,修道煉丹,故名洪陽洞。又因明代權相嚴嵩少時讀書洞中,迄今傳有“狐仙伴讀”、“吞食夜明珠”的佳話,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嚴嵩洞”、“狐仙洞”。

據民國二十九年《分宜縣誌》載:洞內“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綿延十餘裡,分為東西二部分,東部高大寬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內怪石壁立,鐘乳嶙峋,琳琅滿目,儀態萬千!洪陽洞洞口在有岩(山加贊)(山加兀)如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守道鄔鳴雷順著洞口的山勢建造三間亭屋,重塑葛洪、婁陽三仙真像,屋上懸匾,題寫“古洪陽洞”洞名。洞口之後的洞門,東向離地四十尺高,由洞門進入石室,開始覺得平坦,明爽可容百人。從西洞進去,始感幽暗,每間各有小門,次第而入,舊有遊人進到第七十二間時,聽見昌山渡傳來的(竹字頭加高)聲。洞中有水,春溢冬涸,雲霞煙縵。內有穴通頂,仰見天日,俗雲:“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飛翔。”也正如胡徽詩中所述:“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

從各洞特點來看,首洞就是由洞門進入的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婁陽二仙塑像。仰面石壁上橫鐫“洪陽古洞天”五個大字,古樸蒼勁,氣韻雄建。“洪陽古洞 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撫雲崖;雲崖的對面,也就是右側,有塊題詩石,刻有歷代詩文;從題詩石下來就是志游石。而在“洪陽古洞天”字壁與專游石下方,便是洪陽洞的標誌景觀──丹灶、丹池,據說這就是葛洪、委陽煉丹用過的灶、池,如果將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騰的熱氣,相傳這是當年煉丹的餘熱。此外,洞的右側還有塊呈弧狀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二洞地勢漸低,中間是頂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稱擎天柱,柱左是懸碧、雲岩、鬥光、五雲岩等石;柱石為孕雲、題名石、豐鐘、觀音石四景,而孕雲石孕育的雲霧,飄浮不定,橫貫柱的左右。三洞寬廣綿長,石若雲流;中上部並列壺裡乾坤、別是一天(亦稱別是洞天)兩景;右為瀑飛瀉、玉筍峰立;左為流雲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四洞中立一柱,名為在龍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為彎曲;柱左是石僧、雲石、壽星、棲鳳、蹲獅、嘯虎六景;柱左從上至下,依次為觀音石、子石、土地石、石香爐四景。

四洞的特點是四角有景,別有風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角分別是觀音石、雲石、石香爐、嘯虎石。五洞上懸雪崖、雲窩、石馨,與煙光相掩映;中列銀峰、石牆、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陽洞

洪陽洞自五洞之後,便分為東西三段。從東段來看,東門洞中置一柄高張的仙傘,傘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名竇;傘左為雲海懸鐘;鐘左峭壁陡立,帶岩直豎,仿佛八幅羅裙,是名帶岩文名八幅羅裙,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愛。

東七洞上有雲波盤湧、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為鹽翁與醉仙,默然相對於雪白的鹽池兩旁,千古興衰,萬物生滅,似乎都在他們的無言之中。

東八洞霞燦雲流,直垂而下的石簾與方廣平夷的題詩石爭奇競勢,並駕齊驅。

東九洞則是通天竅獨步天下,一線陽光透下,給這裡灑下了幾許溫暖,下面的眾多的小石猶如引頸相望的雞群,眾星捧月般地環繞著灑下陽光與溫暖的通天竅。東十洞在懸崖墜石的掩映下,立著一塊螢幕般的題名石,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遊人題名其上!而洞左下方的馬岡,宛如一匹過河的駿馬,半掩其體;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備,傳國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陽洞西段。西六洞雲浮天際(浮天石),雲庵隱現;右側的石鼓扣之欲鳴,鼓下蓮房,歷歷可數,妙不可言;左側則為裙褶石;洞底瓊峰玉☆禁☆穴,互為陰陽。西七洞左有帆牆高掛,舟船急進;右為石燕紛飛,(土加厲)房交錯;右下方則是四根桂笏,端平聳列。西八洞左置龍門,右豎大石門,下蹲石麟,似有“麟遊洲渚,倒影乎漢水澄泓”之趣!西九洞上為椏崖(一稱柳岩)共玉筍並列;中有雪岸與冰崖(又名消水洞)遙峙;下是石龜、玉山,那石龜的頭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西十洞的渾天儀石,壁光瑩淨,橫貫兩端,象長虹一樣弧狀拱起,予人以曲線之美;渾天儀之下的左壁、則有鶴岩,它是三隻姿態各異的石鶴,或昂首向上,或平視前方,或回頭凝望,充滿了天然的野趣。西十一洞天線孤懸(一線天),翠屏疊嶂;左枕臥龍,右為波濤起伏的浪紋石,右下角聳立著大塊乳石岩。最後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漿、滴漏、霞紋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紋石紅紫輝映,韻味無窮;左下方跪著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視石牛的石韁蠡鴇、石犬。此外,洪陽洞頂部還有小洪陽洞,洞中很小,介寬敞可容百人(注:另有一說認為可容千人),內有玉倉、石閣、石磨之類的景觀,不可勝紀,石如膏乳,有似玉者,舊傳有晉宋時人題字在深窈處,沒有照明工具無法進洞,而且險絕難探。小洪陽洞之上百余米,又發現一洞,內中天地,尚待探索和開發。

自古以來,洪陽洞在鈐邑(指分宜)名景中,號稱第一。無論是堯風浩蕩、舜日高明的太平盛世,還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動盪年代,都有慕名而來的高人韻士、畫客詩翁在此賦題記,吟詩作畫。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作詩曰:“人道歸雲未足誇,洪陽石乳更(穀加含)(穀加牙)。連環入夢難紆軫,回首西風又日斜。”明嘉靖間權相嚴嵩亦賦《游洪陽洞》七律一首:“二仙何代隱岩阿,澗綠山青長薜蘿;塵世總經滄海變,丹(土加丘)長占水雲多;天臺擬到逢桃實,石室歸疑爛斧柯;思想此中尋靜侶,因牽俗累欲如何?”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分宜知縣周應治遊洞後,曾撰遊記,並命畫工繪製洪陽洞圖。另外,洪陽洞洞口還存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4年5月4日被列入新餘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文物旅遊勝地。現代,洪陽洞內道路井然,燈光通明,遊人如織,在為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的一個主要景點。

萬年橋

萬年橋,又名萬歲橋,俗稱東門橋,橫亙于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南部,全長384米,通寬7.68米,是一座擁有11孔的大型石拱橋,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嘉靖三十五

新余仙女湖

年(1556年),明軍進剿倭寇取得重大勝利,寇首相繼落網,一時獻俘京師,君臣同賀!趁著這喜慶的氣氛,分宜百姓通過嚴世蕃致函其父嚴嵩,傾訴因為城東清源古渡浮橋的經常損毀所帶來的不便,請求改建成石拱橋。嚴嵩概然允諾,一面派嚴世蕃趕回分宜,在清源石渡東邊選定橋址;一面親赴江浙考察橋型,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以大船裝至樟樹,再換裝小船溯袁河運回分宜。整個工程始於該年九月,次年六月竣工。耗銀二萬餘兩。新橋落成後,取名為萬年橋。據嚴嵩撰寫《分宜縣萬年橋記》所載:“斯橋曰:‘萬年橋’以無忘天子之恩,以仰祝萬壽與天地相為無窮焉!”

從構造上看,萬年橋可分為面、身、基三部分。橋基由10座千枚岩石壘砌的橋墩組成,每墩皆嵌有風格粗獷的吸水獸。從橋墩迎水面呈錐狀尖挺的分水金剛雁翅墩,既奇偉 挺拔,予人以藝術上的審美悅感;又分滔析浪,減緩了河水的衝力,巧妙地發揮了橋基的自我保護功能,使得橋休經歷四百三十三個春秋的風風雨雨而安然無恙。橋面寬闊平整,鋪著大青石板,兩翼護以望柱與欄板連環相扣的石欄杆,欄板上琢以珍禽怪獸和奇花異草,欄杆兩端銜有兩對抱鼓石,恰好與橋頭的兩對石獅背脊相對,而在橋北約五百步處,有一尊石雕贔(bi)屭(xi),(傳說中龜石。相傳龍生九子,其中之一叫贔屭,形似龜,力大無比,好負重。

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贔屭的形狀)馱著高2米、寬1米、厚0.3米的《分宜縣萬年橋記》碑。

萬年橋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嚴嵩曾孫──參將嚴雲從重建碑亭。乾隆七年(1742年)橋東側石欄傾移,分宜介橋嚴姓合族重修。1921年分宜縣集資重修第三孔。

1946年,橋南第四墩塌石過半,分宜縣參議會撥款100萬元修繕。

1958年興建江口水庫,分宜縣城喬遷新址,萬年橋便同老縣城一起被淹沒了!後來,為了勘測或通航的便利,有人將跨度14.4米的中拱炸毀。令人欣慰地是:每當枯水季節,萬年橋那悠長的身軀便全然探出水面,這種海市蜃樓般的妙趣,這種飽經滄桑的殘缺之美,使之成為遊客竟相憑弔的勝地!

1988年11月17日,出席“嚴嵩與明代政治學術討論會”的國外外學者,慕名遊覽了萬年橋。筆者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有幸一飽眼福。學者們或三五成群,竊竊私語;或獨步橋頭,憑欄長嘯,似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抒發心中的懷古幽情,回味它及它的建造者往日的塵夢!

龍王島

龍王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東南面,距六合群島250米,南北長95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51公頃。它鸞回鳳舉,卓然囂外,峨峨焉若望慶雲之遝軫,浩浩焉似泛滄溟之無極。它的平面錫橄欖,又似臺灣寶島;立面呈等腰三角形,頗有日本富士山的風韻。它海拔190.5米,既是仙女湖最高的島,與其龍王派頭相適應;又處在四大湖灣的交結點上,南北翼護兩大群島,東西臣服諸多半島,與其九五之尊位相吻合。島上奇松與瘦竹競秀,翠藤並野花爭妍。東西二面山腰分別聳立著由聶朋先生起名的凝秀亭和漱影亭,兩亭皆粉柱素簷、小巧玲瓏。

凝秀亭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六角攢尖頂石亭,柱腳邊安有石質坐凳欄幹,其外緣上銜向外傾斜的靠背欄杆。遊人可以坐在坐凳欄杆的同時,身倚著靠背欄杆歇息解乏。亭的正面鐫刻一幅胡明與聶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所書的楹聯“山色浮波怡目,湖光藏幽空心。”漱影亭則為石雕仿筒板瓦圓攢尖寶葫蘆頂石亭,亭有六柱,柱腳邊設坐凳欄杆,亭中有圓石桌和三個鼓形石凳。亭的正面鐫刻胡明、聶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書寫的一副楹聯:“一灣常留漣,百島難得秋。”一灣是指該亭所以的大湖灣──洋田灣;百島概指擁有百餘個島嶼的仙女湖風景區。楹聯形象地描繪了仙女湖風景區四季如春的湖光山色,陷喻遊人在這裡留連忘返、樂得其所。

龍王島

順著陡峭的游步道向上攀登,便到了龍王島脊頂。這裡既平坦如砥,又蜿蜓幽深,從南至北有淩水崖、龍王廟、邃懷亭、通雅亭與觀日石五景。

其中,除龍王廟外,其餘四景景名或亭名皆為聶朋先生命名的。沿著島東天梯般的磴道上到島頂,左面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的重簷八角攢尖寶葫蘆項石亭,亭名為邃懷亭,亭頂上下兩重,每重各八個角簷,它們舒身飛翹,並駕齊驅,既有挺拔之勢,又予人以奇妙的曲線美。亭柱腳邊,設置坐凳欄杆。亭的前後,分別鐫有聶朋先生創作、王忠憲先生書寫的二副楹聯:“妙水妙山妙風妙月,妙不可言; 春色春聲夢春情,春盡銷魂。 嵐光橫眉千峰翠;湖色照面萬花春。” 從邃懷亭往南,便是龍蟠鳳峙、聳壑淩霄的龍王廟,為歇山式廟堂建築。屋頂覆有黃色琉璃筒板瓦,正脊之中置一寶瓶,二條騰行之龍隔瓶相向,正脊兩端則飾有龍口大開、咬住正脊的龍頭形正吻,相傳該正吻能噴水防火,所以成了古建築厭勝之法的象徵。龍王廟是座山島小廟,左、後、右三面屏以紅牆,前面是簷廊及廟門。廟門為四扇格扇門。格扇門上面的格心,是欞條所拼的幾何圖案;格扇下麵的裙板則為黃漆畫花釁案。廟汴門楣高懸淩浩先生所書的“龍王廟”。匾額。廟門兩側是漏明窗,窗櫺以木條構成幾何圖形。廟的四周有一台基,台沿圈著石欄杆。廟中端坐著黃袍加身的龍王,據說這龍王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每當亢旱,鄉民們魚貫而來,禮拜祈雨,輒有靈驗。

從龍王廟再往南,抵達島頂南端的淩水崖。這是一塊蒼松掩映下的巨崖,通體散發著氣傲煙霧、勢(足加俞)風雨的峻韻!而其險絕不亞于廬山的龍首崖,況且其周圍夢幻般的秀色,又有其獨到之處;從崖上俯瞰四周,只見山重水複,雲遮霧繞,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島嶼,或連峰接岫,綿綿成韻;或分天隔日,空靈虛明。既象一顆顆鑲嵌在水中的綠寶石;又似一個個碧羅罩體、幽態盈懷的睡美人!特別是美人那朦朧優雅、起伏連亙的曲線、更是讓人心曠神怡!這不同于西方文明所注重的尖挺、直線與幾何特點,而是渲染了華夏文明中講究曲線,追求完美,崇尚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幽遠的意境!再說那些蜿蜓難盡的湖灣近看似一面面潔淨的明鏡,遠眺象一條條纏綿不清、無有窮盡的白練!。從島頂南端折回島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通雅亭。這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重簷圓攢尖寶葫蘆石亭,六根亭柱之間,設有坐凳欄杆,亭外有圓臺,台沿建有石質單鉤欄。在亭的前後,分別鈐刻著聶朋先生創作、王忠憲先生書寫的二副楹聯:“四水寒光起,千山霧色開。”“紅日染碧岫,銀月映清波。” 由通雅亭北下,可以登上底部凹空、古趣橫生的觀日古。這是一塊既棱角分明又渾圓滑膩的巨石,象徵著行主智圓、逞才遂意的君子。佇立在這紫灰色的觀日石上,既可以掃視島東、北、西三面的碧影嵐光,將半個仙女湖的景色一覽無餘,又可以西觀日落、東仰日出,體悟騰身碧海、揮手紅塵的最高境界!

昌山廟

景區昌山廟,又稱龍姥廟、閱城君廟、聖母廟。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西端的昌山峽西岸,坐西朝東,依山傍水,古木參天,上下三進,樓閣井立,建築巍峨壯觀。廟門有副楹聯:“肇于唐,封于宋,聖跡朔越城,千秋聲靈仰聖德;子則孝,母則慈,神功崇護國,萬民依賴沐嘉休。” 相傳龍姥廟在康州(州治在今廣東德慶縣)悅城縣。唐元和(806-820年)年間,盧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錄事參軍之類的小官。他聽說供奉龍姥與龍伯的龍龍姥廟委靈驗,於是到廟中燒香祈禱,希望能榮任主治一縣的父母官。夜晚,他夢見龍伯說:“你當為此官,想報答我嗎?”盧萼當即許諾一旦夢兆成真,就敬祠龍姥與龍伯。次日,盧萼找術士占夢,得到“見龍這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請人繪製龍姥與龍伯的圖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盧萼得償所願,出任宜春縣令。次年,因盧萼治縣有善政,得到上級嘉獎。這年大旱,他祈祠龍姥,保佑這裡風調雨順,並在水陸交通樞紐的昌山渡創建龍姥廟,亦稱閱城君廟。由於龍姥(亦稱溫姥、溫媼)撫育龍伯與龍伯孝敬龍姥的故事流傳天下,唐代又賜廟額為“孝通”,意為孝義通天。由於古人有以地望稱呼建築景物的習慣,故又稱為昌山廟。

昌山廟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為龍姥(亦稱龍母娘娘、昌山聖母),廟中寶有歷代文人所贈的詩書繪畫,清雍正乾隆年間又增建門樓、牆垣和文昌閣等。千餘年來,該廟靈光獨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圓幾百公里的信眾。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三日──紀母誕辰紀念日,鼓樂齊鳴,鎖呐聲聲,香客雲集,熱鬧非凡,甚至遠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來朝拜。由於年久失修,廟宇日見朽敗。

1962年佛教協會曾投資修繕。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7月3日,廟定被當作“四舊”搗毀,所有雕塑、書法......等藝術珍品蕩然無存!昌山廟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慘境。然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的開發,1992年市有關部門批准修復昌山廟,經過分宜縣旅遊部門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復了昌山廟的觀音殿以 及對河的春源碼頭。後者因馬來西亞華人劉春源先生捐資修建而得名。

昌山廟

觀音殿坐向為70度(即坐西偏南20度,朝東偏北20度)。該殿屋面蓋著黃色琉璃瓦,屋脊兩端飾有鴟吻。脊中聳有寶頂,寶頂上為瓶狀頂刹,下疊四顆寶珠;脊上雕有兩條騰龍,身體皆呈“S”狀,隔著 寶頂相向而戲。該殿面闊五間,柱成六列,懸掛六個大紅燈籠,正中的明間掛二個燈籠,左右次間、左右稍間各掛個燈籠。殿中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左有大鼓與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觀音與男女侍童皆於蓮台之上,而蓮台又在仿須彌座上。觀音像及其座台稍前凸,整個座台平面略呈“品”字形。觀音像前設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聖母塑像。觀音殿闌額下高懸紅布帷幕,幕頂橫一布匾,上書“神光普照”。現代,遊人已來此觀光許願、抽籤,祈求幸福及民靈的安詳。不久,昌山廟的其他兩進廟堂將得到修復,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完整的昌山廟建築群將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旅遊去處!昌山廟必將重振靈風,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帶來美妙的憧憬!

蛇島

蛇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舞龍湖景區若虹群島北面,面積僅有3.5畝。是一塊稍大於會仙島的彈丸之地。登上蛇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梅瓶狀棕色巨石,其上鐫刻“蛇島”二個朱紅大字,拙撲古雅,韻味悠長。許多遊客紛紛在巨石旁留影紀念。然後他們沿著如意踏跺拾給而上。踏跺的前段罩有30米長的葡萄架,使開懷悅體的遊客們恍入夢境,走無100級的如意踏跺,便到了蛇館。蛇館坐北向南,為封山式江南民居建築。兩側山牆對稱,

蛇島

為五滴水式疊落防火山牆。蛇館面積160平方米。正中的明間,面積有60平方米。這晨陳列了蛇類圖片及標本,隨著講解員的介紹,遊客對各類蛇的毒性、生活習性、醫用功能及蛇傷防治等知識會有一人初步的瞭解。兩旁的廂房,則為左右次間,分別為工作室、蛇餐館、賣品部等。賣品部內,有蛇藥、蛇灑、蛇製品等商品出售。蛇館之後鑿有蛇池。120平方米的蛇池分隔成四個小蛇池,分別飼養著各種蛇類1000餘條,其中不乏珍稀蛇種。遊客可沿臺階登上蛇池平臺,從兩側往下觀賞,既方便又安全。蛇島還舉行定時的蛇技表演,既新奇又驚 險,令人歎為觀止,遊客若有興趣和膽量,也可以與蛇共舞,同蛇合影,絕對刺激和保險。

讓行走其間的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將古新喻的人物風情初覽大概。矗立著有書本、筆筒、毛筆造型的名人島的島徽,象徵著新余的名人和新余人民一道書寫了新余的輝煌歷史,也隱喻著名人島是一本書,通過對新余名人事蹟的瞭解,閱讀新餘的歷史,吸取名人精神,勵志成才。

仙女湖。

刀山火海

刀山火海是來自雲南僳僳族青年為大家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節目。島內古木參天,群鳥向相鳴,環境幽雅,景色迷人。“上刀山”起源于雲南僳僳族的一個古老習俗,遊客朋友只要上島一抬頭,便能看見那望而生畏、高聳入雲的刀梯。刀梯有32米高,由72把鋒利橫放的鋼刀組成,勇敢的表演著在驗刀、敬酒、燒香之後,憑藉天神、地神、靈神的保佑和著擂鼓聲赤手空腳為遊客表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上刀山”。觀賞那高超的技藝,嫺熟的動作,上下攀若靈猴,而表演者全身則完好無缺,安然無恙。在這裡,還可欣賞到佤族、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表演團表演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

仙台

會仙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舞龍湖景區的東部,在江口大壩的西南。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位新余少年在此偶

仙台

會下凡的毛衣仙女,並與其中最美麗最年輕的仙女佳偶天成,由此而得名。會仙島背倚二座犬牙交錯的鷺鳥半島,雖然是塊只有250平方米面積的彈丸之地,卻是觀光者通往主要景點的水土咽喉。

島上築有會仙台,由會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群雕兩大部分組成。會仙台高約9米,平面為圓形,是帶刹穹窿頂式藝術樓閣建築,分為樓閣與樓座上下兩部分。樓閣中為圓頂閣房,外緣則為八拱券形格扇門窗,呈耳狀聳起,既象花瓣,又似羽人所披這羽。閣房之內直徑10米許,面積30餘平方米,為電子遊藝室和《仙女湖風光展》。房外環繞2米寬的閣廊,是遊客觀鷺的發場所。樓座是出售旅遊工藝品、紀念品、土特產品的賣品部。

會仙台前面矗立著“毛衣女下凡”群雕。它呈曲尺狀,坐向110度,即坐西偏北20度,朝東偏南20度。雕塑基座上鐫有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群雕採用圓雕與高浮雕相結合的

新余仙女湖

技法,從上至下雕塑七位心眸澄邈、神(三點水亭)形凝的毛衣女,她們蘭芬靈濯,玉瑩塵清;淒心霄霞之境,煉容洞波之濱,揮舞玉臂,腳踏祥雲,從天上飄然而下!

洪陽洞

景點洪陽洞,又名嚴嵩洞、狐仙洞,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景區西北的袁嶺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廟,南瞰鈐陽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洞而享有古今勝跡的美名。相傳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類陽二人,曾在此洞棲真養性,修道煉丹,故名洪陽洞。又因明代權相嚴嵩少時讀書洞中,迄今傳有“狐仙伴讀”、“吞食夜明珠”的佳話,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嚴嵩洞”、“狐仙洞”。

據民國二十九年《分宜縣誌》載:洞內“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綿延十餘裡,分為東西二部分,東部高大寬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內怪石壁立,鐘乳嶙峋,琳琅滿目,儀態萬千!洪陽洞洞口在有岩(山加贊)(山加兀)如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守道鄔鳴雷順著洞口的山勢建造三間亭屋,重塑葛洪、婁陽三仙真像,屋上懸匾,題寫“古洪陽洞”洞名。洞口之後的洞門,東向離地四十尺高,由洞門進入石室,開始覺得平坦,明爽可容百人。從西洞進去,始感幽暗,每間各有小門,次第而入,舊有遊人進到第七十二間時,聽見昌山渡傳來的(竹字頭加高)聲。洞中有水,春溢冬涸,雲霞煙縵。內有穴通頂,仰見天日,俗雲:“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飛翔。”也正如胡徽詩中所述:“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

從各洞特點來看,首洞就是由洞門進入的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婁陽二仙塑像。仰面石壁上橫鐫“洪陽古洞天”五個大字,古樸蒼勁,氣韻雄建。“洪陽古洞 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撫雲崖;雲崖的對面,也就是右側,有塊題詩石,刻有歷代詩文;從題詩石下來就是志游石。而在“洪陽古洞天”字壁與專游石下方,便是洪陽洞的標誌景觀──丹灶、丹池,據說這就是葛洪、委陽煉丹用過的灶、池,如果將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騰的熱氣,相傳這是當年煉丹的餘熱。此外,洞的右側還有塊呈弧狀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二洞地勢漸低,中間是頂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稱擎天柱,柱左是懸碧、雲岩、鬥光、五雲岩等石;柱石為孕雲、題名石、豐鐘、觀音石四景,而孕雲石孕育的雲霧,飄浮不定,橫貫柱的左右。三洞寬廣綿長,石若雲流;中上部並列壺裡乾坤、別是一天(亦稱別是洞天)兩景;右為瀑飛瀉、玉筍峰立;左為流雲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四洞中立一柱,名為在龍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為彎曲;柱左是石僧、雲石、壽星、棲鳳、蹲獅、嘯虎六景;柱左從上至下,依次為觀音石、子石、土地石、石香爐四景。

四洞的特點是四角有景,別有風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角分別是觀音石、雲石、石香爐、嘯虎石。五洞上懸雪崖、雲窩、石馨,與煙光相掩映;中列銀峰、石牆、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陽洞

洪陽洞自五洞之後,便分為東西三段。從東段來看,東門洞中置一柄高張的仙傘,傘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名竇;傘左為雲海懸鐘;鐘左峭壁陡立,帶岩直豎,仿佛八幅羅裙,是名帶岩文名八幅羅裙,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愛。

東七洞上有雲波盤湧、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為鹽翁與醉仙,默然相對於雪白的鹽池兩旁,千古興衰,萬物生滅,似乎都在他們的無言之中。

東八洞霞燦雲流,直垂而下的石簾與方廣平夷的題詩石爭奇競勢,並駕齊驅。

東九洞則是通天竅獨步天下,一線陽光透下,給這裡灑下了幾許溫暖,下面的眾多的小石猶如引頸相望的雞群,眾星捧月般地環繞著灑下陽光與溫暖的通天竅。東十洞在懸崖墜石的掩映下,立著一塊螢幕般的題名石,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遊人題名其上!而洞左下方的馬岡,宛如一匹過河的駿馬,半掩其體;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備,傳國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陽洞西段。西六洞雲浮天際(浮天石),雲庵隱現;右側的石鼓扣之欲鳴,鼓下蓮房,歷歷可數,妙不可言;左側則為裙褶石;洞底瓊峰玉☆禁☆穴,互為陰陽。西七洞左有帆牆高掛,舟船急進;右為石燕紛飛,(土加厲)房交錯;右下方則是四根桂笏,端平聳列。西八洞左置龍門,右豎大石門,下蹲石麟,似有“麟遊洲渚,倒影乎漢水澄泓”之趣!西九洞上為椏崖(一稱柳岩)共玉筍並列;中有雪岸與冰崖(又名消水洞)遙峙;下是石龜、玉山,那石龜的頭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西十洞的渾天儀石,壁光瑩淨,橫貫兩端,象長虹一樣弧狀拱起,予人以曲線之美;渾天儀之下的左壁、則有鶴岩,它是三隻姿態各異的石鶴,或昂首向上,或平視前方,或回頭凝望,充滿了天然的野趣。西十一洞天線孤懸(一線天),翠屏疊嶂;左枕臥龍,右為波濤起伏的浪紋石,右下角聳立著大塊乳石岩。最後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漿、滴漏、霞紋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紋石紅紫輝映,韻味無窮;左下方跪著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視石牛的石韁蠡鴇、石犬。此外,洪陽洞頂部還有小洪陽洞,洞中很小,介寬敞可容百人(注:另有一說認為可容千人),內有玉倉、石閣、石磨之類的景觀,不可勝紀,石如膏乳,有似玉者,舊傳有晉宋時人題字在深窈處,沒有照明工具無法進洞,而且險絕難探。小洪陽洞之上百余米,又發現一洞,內中天地,尚待探索和開發。

自古以來,洪陽洞在鈐邑(指分宜)名景中,號稱第一。無論是堯風浩蕩、舜日高明的太平盛世,還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動盪年代,都有慕名而來的高人韻士、畫客詩翁在此賦題記,吟詩作畫。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作詩曰:“人道歸雲未足誇,洪陽石乳更(穀加含)(穀加牙)。連環入夢難紆軫,回首西風又日斜。”明嘉靖間權相嚴嵩亦賦《游洪陽洞》七律一首:“二仙何代隱岩阿,澗綠山青長薜蘿;塵世總經滄海變,丹(土加丘)長占水雲多;天臺擬到逢桃實,石室歸疑爛斧柯;思想此中尋靜侶,因牽俗累欲如何?”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分宜知縣周應治遊洞後,曾撰遊記,並命畫工繪製洪陽洞圖。另外,洪陽洞洞口還存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4年5月4日被列入新餘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文物旅遊勝地。現代,洪陽洞內道路井然,燈光通明,遊人如織,在為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的一個主要景點。

萬年橋

萬年橋,又名萬歲橋,俗稱東門橋,橫亙于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南部,全長384米,通寬7.68米,是一座擁有11孔的大型石拱橋,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嘉靖三十五

新余仙女湖

年(1556年),明軍進剿倭寇取得重大勝利,寇首相繼落網,一時獻俘京師,君臣同賀!趁著這喜慶的氣氛,分宜百姓通過嚴世蕃致函其父嚴嵩,傾訴因為城東清源古渡浮橋的經常損毀所帶來的不便,請求改建成石拱橋。嚴嵩概然允諾,一面派嚴世蕃趕回分宜,在清源石渡東邊選定橋址;一面親赴江浙考察橋型,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以大船裝至樟樹,再換裝小船溯袁河運回分宜。整個工程始於該年九月,次年六月竣工。耗銀二萬餘兩。新橋落成後,取名為萬年橋。據嚴嵩撰寫《分宜縣萬年橋記》所載:“斯橋曰:‘萬年橋’以無忘天子之恩,以仰祝萬壽與天地相為無窮焉!”

從構造上看,萬年橋可分為面、身、基三部分。橋基由10座千枚岩石壘砌的橋墩組成,每墩皆嵌有風格粗獷的吸水獸。從橋墩迎水面呈錐狀尖挺的分水金剛雁翅墩,既奇偉 挺拔,予人以藝術上的審美悅感;又分滔析浪,減緩了河水的衝力,巧妙地發揮了橋基的自我保護功能,使得橋休經歷四百三十三個春秋的風風雨雨而安然無恙。橋面寬闊平整,鋪著大青石板,兩翼護以望柱與欄板連環相扣的石欄杆,欄板上琢以珍禽怪獸和奇花異草,欄杆兩端銜有兩對抱鼓石,恰好與橋頭的兩對石獅背脊相對,而在橋北約五百步處,有一尊石雕贔(bi)屭(xi),(傳說中龜石。相傳龍生九子,其中之一叫贔屭,形似龜,力大無比,好負重。

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贔屭的形狀)馱著高2米、寬1米、厚0.3米的《分宜縣萬年橋記》碑。

萬年橋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嚴嵩曾孫──參將嚴雲從重建碑亭。乾隆七年(1742年)橋東側石欄傾移,分宜介橋嚴姓合族重修。1921年分宜縣集資重修第三孔。

1946年,橋南第四墩塌石過半,分宜縣參議會撥款100萬元修繕。

1958年興建江口水庫,分宜縣城喬遷新址,萬年橋便同老縣城一起被淹沒了!後來,為了勘測或通航的便利,有人將跨度14.4米的中拱炸毀。令人欣慰地是:每當枯水季節,萬年橋那悠長的身軀便全然探出水面,這種海市蜃樓般的妙趣,這種飽經滄桑的殘缺之美,使之成為遊客竟相憑弔的勝地!

1988年11月17日,出席“嚴嵩與明代政治學術討論會”的國外外學者,慕名遊覽了萬年橋。筆者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有幸一飽眼福。學者們或三五成群,竊竊私語;或獨步橋頭,憑欄長嘯,似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抒發心中的懷古幽情,回味它及它的建造者往日的塵夢!

龍王島

龍王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東南面,距六合群島250米,南北長95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51公頃。它鸞回鳳舉,卓然囂外,峨峨焉若望慶雲之遝軫,浩浩焉似泛滄溟之無極。它的平面錫橄欖,又似臺灣寶島;立面呈等腰三角形,頗有日本富士山的風韻。它海拔190.5米,既是仙女湖最高的島,與其龍王派頭相適應;又處在四大湖灣的交結點上,南北翼護兩大群島,東西臣服諸多半島,與其九五之尊位相吻合。島上奇松與瘦竹競秀,翠藤並野花爭妍。東西二面山腰分別聳立著由聶朋先生起名的凝秀亭和漱影亭,兩亭皆粉柱素簷、小巧玲瓏。

凝秀亭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六角攢尖頂石亭,柱腳邊安有石質坐凳欄幹,其外緣上銜向外傾斜的靠背欄杆。遊人可以坐在坐凳欄杆的同時,身倚著靠背欄杆歇息解乏。亭的正面鐫刻一幅胡明與聶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所書的楹聯“山色浮波怡目,湖光藏幽空心。”漱影亭則為石雕仿筒板瓦圓攢尖寶葫蘆頂石亭,亭有六柱,柱腳邊設坐凳欄杆,亭中有圓石桌和三個鼓形石凳。亭的正面鐫刻胡明、聶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書寫的一副楹聯:“一灣常留漣,百島難得秋。”一灣是指該亭所以的大湖灣──洋田灣;百島概指擁有百餘個島嶼的仙女湖風景區。楹聯形象地描繪了仙女湖風景區四季如春的湖光山色,陷喻遊人在這裡留連忘返、樂得其所。

龍王島

順著陡峭的游步道向上攀登,便到了龍王島脊頂。這裡既平坦如砥,又蜿蜓幽深,從南至北有淩水崖、龍王廟、邃懷亭、通雅亭與觀日石五景。

其中,除龍王廟外,其餘四景景名或亭名皆為聶朋先生命名的。沿著島東天梯般的磴道上到島頂,左面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的重簷八角攢尖寶葫蘆項石亭,亭名為邃懷亭,亭頂上下兩重,每重各八個角簷,它們舒身飛翹,並駕齊驅,既有挺拔之勢,又予人以奇妙的曲線美。亭柱腳邊,設置坐凳欄杆。亭的前後,分別鐫有聶朋先生創作、王忠憲先生書寫的二副楹聯:“妙水妙山妙風妙月,妙不可言; 春色春聲夢春情,春盡銷魂。 嵐光橫眉千峰翠;湖色照面萬花春。” 從邃懷亭往南,便是龍蟠鳳峙、聳壑淩霄的龍王廟,為歇山式廟堂建築。屋頂覆有黃色琉璃筒板瓦,正脊之中置一寶瓶,二條騰行之龍隔瓶相向,正脊兩端則飾有龍口大開、咬住正脊的龍頭形正吻,相傳該正吻能噴水防火,所以成了古建築厭勝之法的象徵。龍王廟是座山島小廟,左、後、右三面屏以紅牆,前面是簷廊及廟門。廟門為四扇格扇門。格扇門上面的格心,是欞條所拼的幾何圖案;格扇下麵的裙板則為黃漆畫花釁案。廟汴門楣高懸淩浩先生所書的“龍王廟”。匾額。廟門兩側是漏明窗,窗櫺以木條構成幾何圖形。廟的四周有一台基,台沿圈著石欄杆。廟中端坐著黃袍加身的龍王,據說這龍王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每當亢旱,鄉民們魚貫而來,禮拜祈雨,輒有靈驗。

從龍王廟再往南,抵達島頂南端的淩水崖。這是一塊蒼松掩映下的巨崖,通體散發著氣傲煙霧、勢(足加俞)風雨的峻韻!而其險絕不亞于廬山的龍首崖,況且其周圍夢幻般的秀色,又有其獨到之處;從崖上俯瞰四周,只見山重水複,雲遮霧繞,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島嶼,或連峰接岫,綿綿成韻;或分天隔日,空靈虛明。既象一顆顆鑲嵌在水中的綠寶石;又似一個個碧羅罩體、幽態盈懷的睡美人!特別是美人那朦朧優雅、起伏連亙的曲線、更是讓人心曠神怡!這不同于西方文明所注重的尖挺、直線與幾何特點,而是渲染了華夏文明中講究曲線,追求完美,崇尚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幽遠的意境!再說那些蜿蜓難盡的湖灣近看似一面面潔淨的明鏡,遠眺象一條條纏綿不清、無有窮盡的白練!。從島頂南端折回島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通雅亭。這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重簷圓攢尖寶葫蘆石亭,六根亭柱之間,設有坐凳欄杆,亭外有圓臺,台沿建有石質單鉤欄。在亭的前後,分別鈐刻著聶朋先生創作、王忠憲先生書寫的二副楹聯:“四水寒光起,千山霧色開。”“紅日染碧岫,銀月映清波。” 由通雅亭北下,可以登上底部凹空、古趣橫生的觀日古。這是一塊既棱角分明又渾圓滑膩的巨石,象徵著行主智圓、逞才遂意的君子。佇立在這紫灰色的觀日石上,既可以掃視島東、北、西三面的碧影嵐光,將半個仙女湖的景色一覽無餘,又可以西觀日落、東仰日出,體悟騰身碧海、揮手紅塵的最高境界!

昌山廟

景區昌山廟,又稱龍姥廟、閱城君廟、聖母廟。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西端的昌山峽西岸,坐西朝東,依山傍水,古木參天,上下三進,樓閣井立,建築巍峨壯觀。廟門有副楹聯:“肇于唐,封于宋,聖跡朔越城,千秋聲靈仰聖德;子則孝,母則慈,神功崇護國,萬民依賴沐嘉休。” 相傳龍姥廟在康州(州治在今廣東德慶縣)悅城縣。唐元和(806-820年)年間,盧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錄事參軍之類的小官。他聽說供奉龍姥與龍伯的龍龍姥廟委靈驗,於是到廟中燒香祈禱,希望能榮任主治一縣的父母官。夜晚,他夢見龍伯說:“你當為此官,想報答我嗎?”盧萼當即許諾一旦夢兆成真,就敬祠龍姥與龍伯。次日,盧萼找術士占夢,得到“見龍這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請人繪製龍姥與龍伯的圖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盧萼得償所願,出任宜春縣令。次年,因盧萼治縣有善政,得到上級嘉獎。這年大旱,他祈祠龍姥,保佑這裡風調雨順,並在水陸交通樞紐的昌山渡創建龍姥廟,亦稱閱城君廟。由於龍姥(亦稱溫姥、溫媼)撫育龍伯與龍伯孝敬龍姥的故事流傳天下,唐代又賜廟額為“孝通”,意為孝義通天。由於古人有以地望稱呼建築景物的習慣,故又稱為昌山廟。

昌山廟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為龍姥(亦稱龍母娘娘、昌山聖母),廟中寶有歷代文人所贈的詩書繪畫,清雍正乾隆年間又增建門樓、牆垣和文昌閣等。千餘年來,該廟靈光獨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圓幾百公里的信眾。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三日──紀母誕辰紀念日,鼓樂齊鳴,鎖呐聲聲,香客雲集,熱鬧非凡,甚至遠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來朝拜。由於年久失修,廟宇日見朽敗。

1962年佛教協會曾投資修繕。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7月3日,廟定被當作“四舊”搗毀,所有雕塑、書法......等藝術珍品蕩然無存!昌山廟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慘境。然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的開發,1992年市有關部門批准修復昌山廟,經過分宜縣旅遊部門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復了昌山廟的觀音殿以 及對河的春源碼頭。後者因馬來西亞華人劉春源先生捐資修建而得名。

昌山廟

觀音殿坐向為70度(即坐西偏南20度,朝東偏北20度)。該殿屋面蓋著黃色琉璃瓦,屋脊兩端飾有鴟吻。脊中聳有寶頂,寶頂上為瓶狀頂刹,下疊四顆寶珠;脊上雕有兩條騰龍,身體皆呈“S”狀,隔著 寶頂相向而戲。該殿面闊五間,柱成六列,懸掛六個大紅燈籠,正中的明間掛二個燈籠,左右次間、左右稍間各掛個燈籠。殿中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左有大鼓與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觀音與男女侍童皆於蓮台之上,而蓮台又在仿須彌座上。觀音像及其座台稍前凸,整個座台平面略呈“品”字形。觀音像前設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聖母塑像。觀音殿闌額下高懸紅布帷幕,幕頂橫一布匾,上書“神光普照”。現代,遊人已來此觀光許願、抽籤,祈求幸福及民靈的安詳。不久,昌山廟的其他兩進廟堂將得到修復,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完整的昌山廟建築群將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旅遊去處!昌山廟必將重振靈風,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帶來美妙的憧憬!

蛇島

蛇島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舞龍湖景區若虹群島北面,面積僅有3.5畝。是一塊稍大於會仙島的彈丸之地。登上蛇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梅瓶狀棕色巨石,其上鐫刻“蛇島”二個朱紅大字,拙撲古雅,韻味悠長。許多遊客紛紛在巨石旁留影紀念。然後他們沿著如意踏跺拾給而上。踏跺的前段罩有30米長的葡萄架,使開懷悅體的遊客們恍入夢境,走無100級的如意踏跺,便到了蛇館。蛇館坐北向南,為封山式江南民居建築。兩側山牆對稱,

蛇島

為五滴水式疊落防火山牆。蛇館面積160平方米。正中的明間,面積有60平方米。這晨陳列了蛇類圖片及標本,隨著講解員的介紹,遊客對各類蛇的毒性、生活習性、醫用功能及蛇傷防治等知識會有一人初步的瞭解。兩旁的廂房,則為左右次間,分別為工作室、蛇餐館、賣品部等。賣品部內,有蛇藥、蛇灑、蛇製品等商品出售。蛇館之後鑿有蛇池。120平方米的蛇池分隔成四個小蛇池,分別飼養著各種蛇類1000餘條,其中不乏珍稀蛇種。遊客可沿臺階登上蛇池平臺,從兩側往下觀賞,既方便又安全。蛇島還舉行定時的蛇技表演,既新奇又驚 險,令人歎為觀止,遊客若有興趣和膽量,也可以與蛇共舞,同蛇合影,絕對刺激和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