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筆墨當隨時代?”你誤會了石濤的意思

清·石濤

石濤在60歲的某個夏日,寫下了一段畫跋,其中有一句是“筆墨當隨時代”,

後面的人也起勁跟著喊,因為有了石濤這個名號,這句話便喊得理直氣壯了。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讀一下石濤的這段畫跋,就知道石濤恰恰是反對所謂“筆墨當隨時代”的。畫跋的前兩句是:“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

意思是:筆墨面對時代而跟隨著時代,就會象詩文風氣一樣。畫又如何“猶詩文風氣所轉”呢?後面具體說了:“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複佳矣”。這就是說:如果筆墨隨著時代,就會跟詩文一樣,常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後面就象白開水一直煮,
毫無味道了。細讀這段畫跋,明顯看出“筆墨當隨著時代”中的“當”字不能作“應當”解,只能作“面對”或者“如果”解,否則就說不通。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所以,如果有人高喊“筆墨當隨著時代”,並冠以石濤名言,對不起,錯了,這只是石濤的半句話,就是“筆墨如果隨著時代……”,

還沒說完整,什麼意思都沒有,怎麼可以當口號喊呢?如果有人高喊“筆墨當隨著時代”,並說我們就把它當成筆墨應當隨著時代來理解,不行嗎?這倒是可以,不過需要明白的是,不但石濤反對筆墨應當隨著時代,真正有創新的藝術家也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唐中葉,韓愈發起的古文運動,用散句寫作散文,代替了當時無病呻吟的駢文,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為古典散文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所以,蘇軾讚譽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愈是不隨時代的。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在書法上,

趙、董書風曾籠罩了明清幾百年,讓人厭煩了。這不是趙、董的問題,而是那些隨時代的人跟風的結果。還好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這些不隨時代的人帶來了新意。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石濤的時代,人人學習“四王”,畫壇因循守舊、一潭死水。石濤不隨時代,反對盲目跟風,他是師上古人簡約淡然的畫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石濤開創了一個時代。

所以“筆墨當隨時代”是很平庸的,是畫奴幹的事情。有作為的畫家是決不能“筆墨當隨時代”的,“隨”——決不是大家的風格!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黃賓虹說得好:“畫有民族性,而無時代性;雖有時代改變外貌,而精神不移……”,這個不移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而不是什麼時代精神。黃賓虹是傳統的捍衛者,也是創新者。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藝術創新是藝術家的強烈欲望,要創新就不能隨著時代,當然更不能胡鬧、瞎搞。其實可以看出,真正有創新的藝術家都是向古人學習,從傳統那裡吸取營養,真正懂得繼承傳統的人才可能有所創新。韓愈學古文,趙、董學二王,張瑞圖、王道周、王鐸學晉人,石濤學古人師自然。為什麼要從古人那裡學呢?因為那裡是源頭,是土壤,文化藝術的精神在裡邊。所以愈是學古人,愈是能出新意。

反對盲目跟風,他是師上古人簡約淡然的畫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石濤開創了一個時代。

所以“筆墨當隨時代”是很平庸的,是畫奴幹的事情。有作為的畫家是決不能“筆墨當隨時代”的,“隨”——決不是大家的風格!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黃賓虹說得好:“畫有民族性,而無時代性;雖有時代改變外貌,而精神不移……”,這個不移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而不是什麼時代精神。黃賓虹是傳統的捍衛者,也是創新者。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冊

藝術創新是藝術家的強烈欲望,要創新就不能隨著時代,當然更不能胡鬧、瞎搞。其實可以看出,真正有創新的藝術家都是向古人學習,從傳統那裡吸取營養,真正懂得繼承傳統的人才可能有所創新。韓愈學古文,趙、董學二王,張瑞圖、王道周、王鐸學晉人,石濤學古人師自然。為什麼要從古人那裡學呢?因為那裡是源頭,是土壤,文化藝術的精神在裡邊。所以愈是學古人,愈是能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