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戴帽or不戴帽,哪個才是真“地藏菩薩”?|川觀敦煌100講(82)

第捌拾貳講

地藏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名氣很大,因“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密藏”,顧名地藏。

地藏是佛教中一位願力深厚的菩薩。佛教認為,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敦煌石窟裡保存的這幅畫,色彩豔麗,保存完好,藝術價值也高。

藏經洞絹紙畫臨摹複製品《披帽地藏菩薩圖》

畫中的地藏菩薩,披戴風帽,面相圓潤,

神態安詳,法相莊嚴。胸前佩戴瓔珞項圈、手鐲等飾品。

再看地藏菩薩的身姿,只見其右手持錫杖,左手托明珠;左腿自然垂下,足踏小蓮台,右腿盤坐,全身呈自在之姿,安坐在法座之上。

地藏菩薩的左右兩旁是手持卷紙的善惡童子……

等等,地藏菩薩為什麼戴帽子?

筆者記得曾在寺廟裡看到地藏菩薩圖,圖中的地藏菩薩是沒有戴帽的。

那麼,問題來了,戴帽和不戴帽,哪個才是真“地藏菩薩”?

傳說古人有一種解釋,陰間太冷,地藏菩薩必須戴帽子(這也太像是古人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了。)

其實,地藏菩薩除了戴帽和不戴帽的區別,在民間,還有持錫杖和不持錫杖、拿寶珠和不拿寶珠,金毛獅子隨侍和沒有金毛獅子隨侍的各種形象區別……真是千姿百態。

有點亂是不?

就因為太亂了,甚至在民間流傳的《道明和尚還魂記》中還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道明和尚到陰間:舉頭回顧,見一禪僧,目比青蓮,面如滿月,寶蓮承足,瓔珞裝嚴,錫振金鐶,納裁雲水。菩薩問道明:汝識吾否?道明曰:耳目凡賤,不識尊容。汝熟視之,吾是地藏也……汝子細觀我(我就是這個樣子的)……傳之於世……道明便去,刹那之間,至本州院內蘇息,彼會列丹青,

圖寫真容,流傳於世。

翻譯成白話就是——道明和尚在陰間見了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說,人世間把他的形象搞錯了,仔細看,是這個樣子,回去以後趕快改正!

在民間,流傳古人到陰間走一趟的故事很多,但大都是以懲惡揚善、善惡有報這些為故事的核心主題,像這種地藏菩薩直接說把他形象搞錯了,強烈要求“正本清源”的,實不多見。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形象實在太雜了

為啥出現這種情況?按學者張總的說法,佛教美術中圖像的依據是佛教經典,這是一般規律,無論何種宗教的圖像,多依如此規律。但是具體而言,會有種種變化。在地藏菩薩的信仰與形象演進中,就有這種情況。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為弘揚佛教內容,每一個時期的工匠都在發揮才智,按照當時中國文化審美意識,對佛教中的各種人物進行再造(在不違背佛教造像儀軌的前提下,極力符合當代統治者的意圖與要求,並讓信徒們在心理上感到親切和容易接近)。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再造,就使各個時期的地藏菩薩形象皆有差異

這些差異,也反映了各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審美潮流,既是潮流,肯定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年。地藏菩薩如此,就連觀音菩薩也如此:最早是印度人,然後是西域人;原來有鬍子,現在沒有鬍子,開始是男性,現在是女性。

這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強大的包容力,讓我們對一切外來文化都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

就以佛教為例,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接著,還使發揚後的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日本、韓國。

像佛教一樣,我們將外來文化相容並收的例子太多了。一直以來,親切、包容、和諧的中華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根和魂。也正因為這種強大文化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文明一直沒有中斷,讓我們更加具備文化自信。

以上部分內容引述自《風帽地藏像的由來與演進》,《世界宗教文化》2012(1):83-88)

川報觀察記者:張雨

編輯:張立峰

極力符合當代統治者的意圖與要求,並讓信徒們在心理上感到親切和容易接近)。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再造,就使各個時期的地藏菩薩形象皆有差異

這些差異,也反映了各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審美潮流,既是潮流,肯定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年。地藏菩薩如此,就連觀音菩薩也如此:最早是印度人,然後是西域人;原來有鬍子,現在沒有鬍子,開始是男性,現在是女性。

這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強大的包容力,讓我們對一切外來文化都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

就以佛教為例,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接著,還使發揚後的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日本、韓國。

像佛教一樣,我們將外來文化相容並收的例子太多了。一直以來,親切、包容、和諧的中華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根和魂。也正因為這種強大文化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文明一直沒有中斷,讓我們更加具備文化自信。

以上部分內容引述自《風帽地藏像的由來與演進》,《世界宗教文化》2012(1):83-88)

川報觀察記者:張雨

編輯:張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