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巨蟹座藝術大咖——倫勃朗說開去

轉眼一年過半,7月的第一個工作日,讓藝基因君從這位巨蟹座藝術大咖開始,為大家開啟2017年下半年的藝術之旅!

倫勃朗《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

縱覽上半年國內最重要的展覽,不得不提到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展覽海報

倫勃朗是17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傑出的畫家。1796年7月16日,他出生于荷蘭西部城市萊頓,少年時代師從當時有名的歷史畫畫家拉斯特曼學習,他瞭解義大利美術,也見過魯本斯的繪畫,還受到卡拉瓦喬現實主義和光線明暗對比技法的深刻影響。

作為巨蟹座的藝術家,

倫勃朗的畫風之細膩,尤其在肖像畫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為藝術史上首屈一指的偉大畫家。他善於通過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來揭示畫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內心活動,以致賦予了他所描繪的人物和主題以真切的感情和生命。

倫勃朗《安東涅·庫帕爾畫像》

正如藝術史上眾多璀璨的明星藝術家一樣,倫勃朗作為藝術家本身也已成為了一個成功的IP。如果說達·芬奇能讓人迅速將其與《蒙娜麗莎》對應起來,那倫勃朗就必然與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夜巡》“捆綁”在一起。

倫勃朗《夜巡》 ( De Nachtwacht )

說起這幅尺寸驚人(363 cm × 437 cm)且重達300多公斤的巨作,其背後所蘊含的趣事頗多,例如起初的作品名稱應該是略顯喜感的“民兵大隊遊行”,是不是覺得不如現在定名的“夜巡”那麼洋氣?另外,即使現在看來它的尺寸已足夠顯示其氣魄,但倫勃朗起初想讓我們看到更加撼人的畫面,但不幸的是,它在流傳的中途被裁剪過,被刀劃過,被水泡過,甚至被酸液潑過,這幅名作真可謂命運多舛。


當然,除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外,對於《夜巡》報以熱忱的還不乏電影導演、服裝設計師、藝術家等。

電影《夜巡》(Nightwatching)海報

由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導演,馬丁·弗瑞曼(Martin Freeman)、邁克爾·泰根(Michael Teigen)主演的電影《夜巡》,講述了倫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職業生涯,並著重演繹了《夜巡》這幅名畫的創作過程。

電影《夜巡》劇照

電影《夜巡》劇照

看得出來,導演在畫面佈景、光線運用上都盡可能地向倫勃朗的原作靠近,用鏡頭呈現著巴羅克時期的象徵性元素,讓人仿佛能在電影和油畫間穿行。

不過電影的呈現效果終是屬於圖像範疇的話,那麼相信還有不少人記得2015秋冬高級定制周時,著名時裝品牌Viktor & Rolf發佈的那個令人驚歎的系列——“可穿戴的藝術”(Wearable Art)。

時裝秀現場圖

這對荷蘭設計師受到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 museum)裡諸多大師作品的啟發,在發佈會現場演繹了一場類似行為藝術的“穿脫表演”。他們將套在模特身上的、由畫框和“畫布”組成的服裝取下,懸置於身後的白牆上。整個過程意在對“時裝是否是藝術”這個永恆的議題做出新的詮釋。

時裝秀現場圖

為了更好地詮釋這一主題,Viktor & Rolf針對這個系列拍攝了一部“微電影”。在這部由兩位設計師執導的時裝電影裡,Viktor&Rolf及其獨特的超現實視角,講述了一個黑衣女子深夜闖入博物館將名畫穿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故事。

而這部微電影的名字正是《夜巡》(Nightwatch),兩位設計師特意在短片剛開始,就將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呈現在觀眾的視線中:夜晚,一名博物館安保人員將畫廊兩側的燈光逐個關閉,唯獨留下了走廊盡頭的那一盞——明眼人馬上可以辨認出這幅大名鼎鼎的《夜巡》。

微電影《Nightwatch》劇照

微電影《Nightwatch》劇照 倫勃朗的《夜巡》出現在鏡頭深處

看了以上幾位外國人對倫勃朗《夜巡》的再創作後,在與我們藝基因合作的“青年藝術100”項目中,也不乏對倫勃朗藝術感興趣的青年藝術家,劉辛夷的藝術微噴《藝術解剖課》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

劉辛夷|藝術解剖課|65x86cm|藝術微噴|6版|2010

這件藝術微噴的題材顯然來源於倫勃朗的另一件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

倫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

細看之下,劉辛夷除了保留原作上的杜普教授的形象外,將其餘7人的面孔全部換成了各國著名的舊任領導人的形象(由左至右人物為:伯里斯·葉利欽、約翰·梅傑、宮澤喜一、弗拉基米爾·列寧、朱裡奧·安德列奧蒂、喬治·布希、赫爾姆特·科爾、弗朗索瓦·密特朗、尼古拉斯·蒂爾普),這種“改造”竟意外地與原作所呈現的氛圍相契合,畫面同樣具有故事性的發展。

藝術家:劉辛夷

1982年出生於杭州,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10年碩士畢業于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系,作品參與多項重要展覽:“密室”,上午藝術空間,上海(2016)、“朝陽群眾”,A307空間,北京(2015);並舉辦個展:“十萬八千里”, 空白空間,北京(2016)等。


電影《夜巡》劇照

電影《夜巡》劇照

看得出來,導演在畫面佈景、光線運用上都盡可能地向倫勃朗的原作靠近,用鏡頭呈現著巴羅克時期的象徵性元素,讓人仿佛能在電影和油畫間穿行。

不過電影的呈現效果終是屬於圖像範疇的話,那麼相信還有不少人記得2015秋冬高級定制周時,著名時裝品牌Viktor & Rolf發佈的那個令人驚歎的系列——“可穿戴的藝術”(Wearable Art)。

時裝秀現場圖

這對荷蘭設計師受到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 museum)裡諸多大師作品的啟發,在發佈會現場演繹了一場類似行為藝術的“穿脫表演”。他們將套在模特身上的、由畫框和“畫布”組成的服裝取下,懸置於身後的白牆上。整個過程意在對“時裝是否是藝術”這個永恆的議題做出新的詮釋。

時裝秀現場圖

為了更好地詮釋這一主題,Viktor & Rolf針對這個系列拍攝了一部“微電影”。在這部由兩位設計師執導的時裝電影裡,Viktor&Rolf及其獨特的超現實視角,講述了一個黑衣女子深夜闖入博物館將名畫穿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故事。

而這部微電影的名字正是《夜巡》(Nightwatch),兩位設計師特意在短片剛開始,就將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呈現在觀眾的視線中:夜晚,一名博物館安保人員將畫廊兩側的燈光逐個關閉,唯獨留下了走廊盡頭的那一盞——明眼人馬上可以辨認出這幅大名鼎鼎的《夜巡》。

微電影《Nightwatch》劇照

微電影《Nightwatch》劇照 倫勃朗的《夜巡》出現在鏡頭深處

看了以上幾位外國人對倫勃朗《夜巡》的再創作後,在與我們藝基因合作的“青年藝術100”項目中,也不乏對倫勃朗藝術感興趣的青年藝術家,劉辛夷的藝術微噴《藝術解剖課》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

劉辛夷|藝術解剖課|65x86cm|藝術微噴|6版|2010

這件藝術微噴的題材顯然來源於倫勃朗的另一件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

倫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

細看之下,劉辛夷除了保留原作上的杜普教授的形象外,將其餘7人的面孔全部換成了各國著名的舊任領導人的形象(由左至右人物為:伯里斯·葉利欽、約翰·梅傑、宮澤喜一、弗拉基米爾·列寧、朱裡奧·安德列奧蒂、喬治·布希、赫爾姆特·科爾、弗朗索瓦·密特朗、尼古拉斯·蒂爾普),這種“改造”竟意外地與原作所呈現的氛圍相契合,畫面同樣具有故事性的發展。

藝術家:劉辛夷

1982年出生於杭州,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10年碩士畢業于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系,作品參與多項重要展覽:“密室”,上午藝術空間,上海(2016)、“朝陽群眾”,A307空間,北京(2015);並舉辦個展:“十萬八千里”, 空白空間,北京(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