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司機第一次玩Ryzen幾乎翻車,1700x初體驗

今年事情比較多,玩具也多,一直只能看著大師們玩Ryzen翻車。好不容易借了一套,充值一下DIY玩家的經驗值,沒想到幾乎翻車,求安慰。

說起來,大學時期我還是農企的粉絲,K6 233,K7 2000+,K8 閃龍2800+,K10 X245,APU X4 641,,A10 5700,X4 740也充值了不少。

2008年開始弈龍一代和Q6600我選擇了後者,前者的TLB漏洞以及遠低於預期的性能,逼著我粉轉路;而推土機我也是觀望了好久,一出來,果斷路轉黑。我知道,A粉還有30秒進入戰場,老夫六神裝隨時應戰。

Ryzen之前叫做Zen,那時還是蠻期待的。畢竟曾經愛過,還是有點小期待農企來點乾貨。不過,從K5開始,農企的PPT一直代表業界最高水準,我對Ryzen的期望就是,讓牙膏廠出點血就好了。

平臺是借的,這是一顆ES版本的1700X,顯示會有點怪,但是頻率性能和正式版是一樣的,請不要注意這些細節

Ryzen 1700X,代號summit Ridge,1331針 AM4插座,主頻3.4G,睿頻3.8G(正規的名稱是XFR技術,

字面意思就是自我調整動態擴頻,大致和睿頻還是差不多。象牙塔的東西就不去考究了),L3緩存為16MB,8核心16執行緒

那種PPT文件裡面的架構說明我就懶得去粘貼複製了,我關心的是跟我的I7 6700k以及i7 6900K性能有多大差別。架構,理論什麼都是虛的,關鍵還是效果。

平臺採用的主機板是華擎X370 Killer SLI,從型號名稱來看,這張應該定位的是遊戲體驗方面的主機板,同時支持SLI

不過,和早期的Killer主機板不一樣,主機板的網卡是基於Intel千兆網卡搭配華擎的極速網路軟體,並非過去的Killer網卡

主機板採用12相數位供電,電容不再是以前的金燦燦,

而是尼吉康黑金12K電容

有意思的是,X370 Killer除了兩個常規的提供給SSD的M.2介面以外還有第三個介面

這個介面只能接無線網卡以及藍牙卡,同時在後置擋板預留了WIFI天線安裝孔

當然了,這樣的做法是節省了成本以及讓用戶可選性更高。放心,這東西某寶隨便買,

從單頻到雙頻,以及帶藍牙4.0的均有,價格從40到200不等。不過,選購的時候建議溝通好,部分網卡貌似是專用於某些型號筆記本的

X370 Killer擁有四條DDR4記憶體槽,最大支援64GB記憶體,頻率可達3200+(超頻實現)

X370 Killer配備兩條pci-E 16X插槽,也就是俗稱的顯卡槽。採用的是合金插槽技術,可以更加穩固地固定顯卡。

這樣的技術對於運輸高端整機非常有利。試想,兩塊GTX1080TI冰龍超級版或者索泰的PGF級別旗艦卡,晃一下產生的慣性有多大。

值得一說的是,農企的pci-E通道和牙膏廠的玩法不一樣,參閱了不少大神的翻譯,勉強懂了(小時候不學好,搬磚搬到老)

Ryzen處理器能為顯卡提供一條PCI-E 3.0 x16通道,可以拆分為兩條x8通道以支援雙顯卡交火。同時,銳龍AMD Ryzen處理器內部還有一條x4通道,專門與NVMe協定的固態硬碟通訊,因此銳龍AMD Ryzen處理器能與NVMe協定的固態直接通訊、獲得更好的速度。此外,還有一條x4通道與主機板通訊,提供SATA通道、USB介面的資料交換。也就是可以認為一共有24條通道,不過各有各的設計,足夠滿足發燒友的要求(1塊NVMe固態+雙卡交火)。

簡單來說,雙X8頻寬組SLI或者交火無問題,但是M.2 RAID0就不可以了。因為沒有另外一條pci-E 3.0 4X

聖人曰:性相近,習相遠。雖然兩條M.2均能支援2280規格的M.2 pci-E介面SSD,但是右下角,靠近橋晶片的插槽頻寬僅有10Gbos,也就是基於pci-E 2.0 2X的

有意思的是華擎X370 Killer SLI還有專門的RGB_LED,,可以接兩條12V3A36W RGB 燈帶配合軟體和橋晶片那麼一起玩光污染

而靠近cpu的一條才是有完整pci-E 3.0 4X具備32Gbps頻寬的Ultra M.2。這一點,農企是不如牙膏廠,別說Z270,哪怕Z170也可以實現雙32Gbps頻寬M.2 RAID0(技嘉Z170X-UD3,華擎Z170-EX6均可,但是顯卡建議用單卡,只有8x頻寬了)

估計是農企覺得現在SSD貴,覺得組RAID門檻太高吧

介面方面,X370 Killer SLI後置面板具備ps/s滑鼠,鍵盤孔各一(個人建議可以去掉)整兩USB2.0實際一點

一個HDMI輸出介面(預留給Ryzen APU試用,Ryzen是並不帶核顯的)

六個USB3.0介面,一個Rj45介面

Type-C和Type-A 原生USB3.1介面各一,以及7.1聲道音訊輸出

四個前置USB3.0以及六個SATA3介面

貌似,現在不少Z270都不約而同取消了SATA-Express介面,吹了那麼久沒有產品,誰有空浪費一個晶片去搞,呵呵

相信,以後的SATA3介面還是會維持在六個,M.2介面倒是會越來越多

Ryzen是基於AM4介面的,外觀而言還是跟老AM3,APU之類的類似,但是真要安裝的話,必須搭配新出臺的扣具,奉勸新買散熱器的,必須確認有無Ryzen扣具,免得給自己挖坑

當年高端散熱器,光扣具一套賣幾十塊的時代過去了

來看看,九州風神專門為AM4提供的新扣具

和過去的農企平臺一樣,要換好的散熱器,先把原有的給卸掉

建議卸掉的扣具保管好,萬一需要保修的時候要還原才行

我的散熱器是九州風神船長240白色版,買得比較早,只能找朋友幫忙要了一套新扣具

左邊的是新扣具,右邊是老扣具,不仔細看的話,基本上一樣

唯一不一樣的就是老扣具內孔是單個的,針對115x系列處理器

新扣具多了一個孔位,專門為了Ryzen而補充的

插入固定栓以後就很明顯看到區別了,AM4的孔距比起115x小

固定方式是一樣的,用的也是一樣的固定螺母

但是壓條,以及壓條安裝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

115x的壓條是和記憶體槽平行的,其一安裝與記憶體的旁邊

但是AM4平臺是反過來,安裝的位置和記憶體槽垂直,和pci-E插槽平行和記憶體槽垂直

方向有點不一樣而已,注意一下即可

顯卡採用的是GTX1070冰龍超級版,一塊中端遊戲顯卡,資料湊合可以一看。

記憶體方面,Ryzen的相容性和牙膏廠不可比,建議儘量選用主機板相容清單裡面的記憶體,一般品牌越大相容性越好

放心,相容的記憶體不代表都是高端或,我的X370 Killer SLI連十銓的入門級Dark系列都支援,這是一對DDR4 2666記憶體,時序為:15-15-15-35,電壓為1.2V

主機殼是九州風神公爵白色版,帶側透,支持240冷排

機器安裝好,趕快通電玩玩

先來看看溫度方面:

待機溫度是39度,日常辦公上網也是40來度,八核心有這個溫度可以了

滿載溫度為55度,遠比預期的低溫

熱身完畢,大家來看看重頭戲,性能對比部分。為了方便閱讀,每一組三個成績,第一個是Ryzen,第二個是i7 6700k,第三是i7 6900k

1.superpi 一百萬位,測試的是cpu單核浮點性能

1700x是11.095秒,6700k是8.735秒,6900k是10.173秒

其中1700x可以睿頻到3.8G,6700k睿頻到達4.2G,6900k的睿頻到3.7G,因此頻率不一樣的情況下,單核浮點性能最強的反而是6700k

同時,在1700x和6900k頻率接近,但是6900k是X99平臺們支援四通道記憶體。即使記憶體不一樣,Ryzen的單核讀點性能仍需努力

2.cinbench R15 專業設計性能測試,針對多核多執行緒平臺的性能測試

跑分分別是,Ryzen 1700x是1553cb,6700k是886cb,6900k是1464cb

多執行緒測試,明顯可以看到只有四核八執行緒的i7完全無可比性

;但是1700x已經有測試資料,比起6900k全部超越,萬萬想不到的說

3.國際象棋

Ryzen 1799x跑分是21978,6700k是16037,6900k是24333

從三個常規的測試綜合來看,Ryzen的8核16執行緒綜合性能確實不錯的。甚至可以說虐6900k,至於6700k純粹是陪跑而已

但是單核浮點性能還是跟不上牙膏廠,期望後續第二代可以繼續優化下去。

考慮到平臺的價格差距,Ryzen玩壞X99平臺毫無壓力的說。那麼,後續關心的就是遊戲性能方面。可惜手上沒有GTX1080了,無法和之前在X99平臺上面的測試結果做對比。限於篇幅,遊戲性能測試只能後續,敬請關注。

X370 Killer配備兩條pci-E 16X插槽,也就是俗稱的顯卡槽。採用的是合金插槽技術,可以更加穩固地固定顯卡。

這樣的技術對於運輸高端整機非常有利。試想,兩塊GTX1080TI冰龍超級版或者索泰的PGF級別旗艦卡,晃一下產生的慣性有多大。

值得一說的是,農企的pci-E通道和牙膏廠的玩法不一樣,參閱了不少大神的翻譯,勉強懂了(小時候不學好,搬磚搬到老)

Ryzen處理器能為顯卡提供一條PCI-E 3.0 x16通道,可以拆分為兩條x8通道以支援雙顯卡交火。同時,銳龍AMD Ryzen處理器內部還有一條x4通道,專門與NVMe協定的固態硬碟通訊,因此銳龍AMD Ryzen處理器能與NVMe協定的固態直接通訊、獲得更好的速度。此外,還有一條x4通道與主機板通訊,提供SATA通道、USB介面的資料交換。也就是可以認為一共有24條通道,不過各有各的設計,足夠滿足發燒友的要求(1塊NVMe固態+雙卡交火)。

簡單來說,雙X8頻寬組SLI或者交火無問題,但是M.2 RAID0就不可以了。因為沒有另外一條pci-E 3.0 4X

聖人曰:性相近,習相遠。雖然兩條M.2均能支援2280規格的M.2 pci-E介面SSD,但是右下角,靠近橋晶片的插槽頻寬僅有10Gbos,也就是基於pci-E 2.0 2X的

有意思的是華擎X370 Killer SLI還有專門的RGB_LED,,可以接兩條12V3A36W RGB 燈帶配合軟體和橋晶片那麼一起玩光污染

而靠近cpu的一條才是有完整pci-E 3.0 4X具備32Gbps頻寬的Ultra M.2。這一點,農企是不如牙膏廠,別說Z270,哪怕Z170也可以實現雙32Gbps頻寬M.2 RAID0(技嘉Z170X-UD3,華擎Z170-EX6均可,但是顯卡建議用單卡,只有8x頻寬了)

估計是農企覺得現在SSD貴,覺得組RAID門檻太高吧

介面方面,X370 Killer SLI後置面板具備ps/s滑鼠,鍵盤孔各一(個人建議可以去掉)整兩USB2.0實際一點

一個HDMI輸出介面(預留給Ryzen APU試用,Ryzen是並不帶核顯的)

六個USB3.0介面,一個Rj45介面

Type-C和Type-A 原生USB3.1介面各一,以及7.1聲道音訊輸出

四個前置USB3.0以及六個SATA3介面

貌似,現在不少Z270都不約而同取消了SATA-Express介面,吹了那麼久沒有產品,誰有空浪費一個晶片去搞,呵呵

相信,以後的SATA3介面還是會維持在六個,M.2介面倒是會越來越多

Ryzen是基於AM4介面的,外觀而言還是跟老AM3,APU之類的類似,但是真要安裝的話,必須搭配新出臺的扣具,奉勸新買散熱器的,必須確認有無Ryzen扣具,免得給自己挖坑

當年高端散熱器,光扣具一套賣幾十塊的時代過去了

來看看,九州風神專門為AM4提供的新扣具

和過去的農企平臺一樣,要換好的散熱器,先把原有的給卸掉

建議卸掉的扣具保管好,萬一需要保修的時候要還原才行

我的散熱器是九州風神船長240白色版,買得比較早,只能找朋友幫忙要了一套新扣具

左邊的是新扣具,右邊是老扣具,不仔細看的話,基本上一樣

唯一不一樣的就是老扣具內孔是單個的,針對115x系列處理器

新扣具多了一個孔位,專門為了Ryzen而補充的

插入固定栓以後就很明顯看到區別了,AM4的孔距比起115x小

固定方式是一樣的,用的也是一樣的固定螺母

但是壓條,以及壓條安裝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

115x的壓條是和記憶體槽平行的,其一安裝與記憶體的旁邊

但是AM4平臺是反過來,安裝的位置和記憶體槽垂直,和pci-E插槽平行和記憶體槽垂直

方向有點不一樣而已,注意一下即可

顯卡採用的是GTX1070冰龍超級版,一塊中端遊戲顯卡,資料湊合可以一看。

記憶體方面,Ryzen的相容性和牙膏廠不可比,建議儘量選用主機板相容清單裡面的記憶體,一般品牌越大相容性越好

放心,相容的記憶體不代表都是高端或,我的X370 Killer SLI連十銓的入門級Dark系列都支援,這是一對DDR4 2666記憶體,時序為:15-15-15-35,電壓為1.2V

主機殼是九州風神公爵白色版,帶側透,支持240冷排

機器安裝好,趕快通電玩玩

先來看看溫度方面:

待機溫度是39度,日常辦公上網也是40來度,八核心有這個溫度可以了

滿載溫度為55度,遠比預期的低溫

熱身完畢,大家來看看重頭戲,性能對比部分。為了方便閱讀,每一組三個成績,第一個是Ryzen,第二個是i7 6700k,第三是i7 6900k

1.superpi 一百萬位,測試的是cpu單核浮點性能

1700x是11.095秒,6700k是8.735秒,6900k是10.173秒

其中1700x可以睿頻到3.8G,6700k睿頻到達4.2G,6900k的睿頻到3.7G,因此頻率不一樣的情況下,單核浮點性能最強的反而是6700k

同時,在1700x和6900k頻率接近,但是6900k是X99平臺們支援四通道記憶體。即使記憶體不一樣,Ryzen的單核讀點性能仍需努力

2.cinbench R15 專業設計性能測試,針對多核多執行緒平臺的性能測試

跑分分別是,Ryzen 1700x是1553cb,6700k是886cb,6900k是1464cb

多執行緒測試,明顯可以看到只有四核八執行緒的i7完全無可比性

;但是1700x已經有測試資料,比起6900k全部超越,萬萬想不到的說

3.國際象棋

Ryzen 1799x跑分是21978,6700k是16037,6900k是24333

從三個常規的測試綜合來看,Ryzen的8核16執行緒綜合性能確實不錯的。甚至可以說虐6900k,至於6700k純粹是陪跑而已

但是單核浮點性能還是跟不上牙膏廠,期望後續第二代可以繼續優化下去。

考慮到平臺的價格差距,Ryzen玩壞X99平臺毫無壓力的說。那麼,後續關心的就是遊戲性能方面。可惜手上沒有GTX1080了,無法和之前在X99平臺上面的測試結果做對比。限於篇幅,遊戲性能測試只能後續,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