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月健康謠言大盤點!麵條裡有膠不能吃?蝦頭白線是寄生蟲?

“謠言”滿天飛,闢謠小兵表示很無奈。這不,6月又有一大波謠言來襲,而謠言中又以食品安全類的居多,看來又是時候出動本闢謠小兵了!

麵條裡有膠不能吃?

網友稱這就是“膠”,並呼籲大家以後不要買麵條吃了。

闢謠!所謂的“膠” 其實是麵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曾對媒體表示:她小時候就掌握了用麵粉做“泡泡糖”的技巧。

彼時,物資匱乏,泡泡糖成了“奢侈品”。為了能吹泡泡,她就拿一塊麵團放在水裡洗,從而得到一塊類似“泡泡糖”的彈性物質,其實這個彈性物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麵筋。

範志紅說,小麥蛋白質包括穀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等。其中穀蛋白和醇溶蛋白不溶于水,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麵筋蛋白。麵筋蛋白中有大量二硫鍵互相交聯,

使它不會輕易分散于水。

那麼,麵條裡是否可能加“膠”呢?範志紅指出,為了讓麵條筋道,麵條裡可以添加“沙蒿膠”等天然植物膠,這是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允許添加的,在標準限量範圍內使用,是安全的。此外,麵條製作時常常加入氯化鈉(食鹽)、碳酸鈉(純鹼),都是為了讓麵條中的麵筋蛋白網路增強,口感更筋道,這是各國法規所許可的。

蝦頭白線是寄生蟲?

近日,

一個有關蝦感染寄生蟲的小視頻最近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人剪開蝦頭後,用牙籤挑出兩條細長的白線,視頻製作者聲稱這是蝦的寄生蟲肝吸蟲,並告誡廣大網友以後少吃蝦。

闢謠!白線為公蝦生殖腺,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據有關專家介紹,視頻裡,

蝦頭的白線並不是寄生蟲,而是公蝦的生殖腺——輸精管,未成熟的輸精管無色透明,成熟的公蝦為乳白色。蝦的生殖腺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完全可以食用。

視頻聲稱這類寄生蟲叫肝吸蟲,但專家指出肝吸蟲在魚蝦肉裡寄生時,肉眼根本看不到,需要借助顯微鏡才可看到。活的魚蝦確實可能含有肝吸蟲、肺吸蟲、圓管吸蟲等寄生蟲,但是不可能個個都有。淡水魚蝦感染肝吸蟲的概率相對較高,

海水魚蝦感染概率較低。

此外,雖然魚蝦裡可能有寄生蟲,但經過充分加熱後,各種寄生蟲會被完全殺死,公眾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對於很多人認為在食用生魚或生蝦時,用醋和芥末就可以殺死寄生蟲的觀點,專家指出,並不足取,純粹是心理安慰。

國產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

近日,網上瘋傳一篇文章稱,國產食鹽裡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識,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個人。奧運會、世博會特供食鹽及出口食鹽均不含亞鐵氰化鉀。

闢謠!亞鐵氰化鉀是合法食品添加劑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鐘凱指出,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資料,亞鐵氰化鉀要造成人健康上的負面效應,至少成年人每天要攝入1.5毫克。如果按照我們國家的標準規定的這個量來推算的話,相當於人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鹽,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鹽達到20克的話,就已經非常鹹了。

那麼,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嗎?鐘凱表示,氰化鉀確實是一種劇毒物質,但是它和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完全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這種有毒的氰化物。如果要分解它,需要在400攝氏度下完成。而平時我們在家裡做飯時,到200攝氏度時,菜就已經要燒焦了。

鐘凱還指出,亞鐵氰化鉀用作添加劑,不僅在中國適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一些國家也是符合規定和標準的。即使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在高溫的狀態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鉀,想要達到讓一個成年人中毒的劑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幾十公斤的鹽。

傳謠有風險!轉發需謹慎!

在這個謠言滿天飛的時代,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通過造謠打擊競爭對手,一些自媒體為了點擊量、閱讀數甘願鋌而走險,顛倒黑白,撩動公眾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經。

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那麼多人相信、傳播謠言。

早在2015年,就有法律來打擊造謠者。

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資訊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資訊,故意在資訊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近年,也有許多造謠者因此鋃鐺入獄。

所以,傳謠需謹慎!大家也切勿聽信謠言,盲目轉發。

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識,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個人。奧運會、世博會特供食鹽及出口食鹽均不含亞鐵氰化鉀。

闢謠!亞鐵氰化鉀是合法食品添加劑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鐘凱指出,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資料,亞鐵氰化鉀要造成人健康上的負面效應,至少成年人每天要攝入1.5毫克。如果按照我們國家的標準規定的這個量來推算的話,相當於人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鹽,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鹽達到20克的話,就已經非常鹹了。

那麼,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嗎?鐘凱表示,氰化鉀確實是一種劇毒物質,但是它和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完全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這種有毒的氰化物。如果要分解它,需要在400攝氏度下完成。而平時我們在家裡做飯時,到200攝氏度時,菜就已經要燒焦了。

鐘凱還指出,亞鐵氰化鉀用作添加劑,不僅在中國適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一些國家也是符合規定和標準的。即使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在高溫的狀態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鉀,想要達到讓一個成年人中毒的劑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幾十公斤的鹽。

傳謠有風險!轉發需謹慎!

在這個謠言滿天飛的時代,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通過造謠打擊競爭對手,一些自媒體為了點擊量、閱讀數甘願鋌而走險,顛倒黑白,撩動公眾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經。

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那麼多人相信、傳播謠言。

早在2015年,就有法律來打擊造謠者。

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資訊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資訊,故意在資訊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近年,也有許多造謠者因此鋃鐺入獄。

所以,傳謠需謹慎!大家也切勿聽信謠言,盲目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