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張”稱霸80年代歌壇,為什麼說天津張蝶要高於北京張薔和上海張行?

1985年前後,中國流行樂壇被“三張”——張薔、張行、張蝶統領。張薔出身音樂家庭,母親是中國電影樂團交響樂隊的小提琴手;張行是上海群益無線電廠工人;張蝶生於文藝家庭,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

是典型的學院派。他們分別來自80年代“三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是80年代城市流行文化現象級的偶像。

從時間上來說,張行在先,張蝶火了大半年之後,張薔橫空出世。張薔出了16盤專輯,銷量超過2000萬盒,但她其實只唱了兩年,19歲時就退出了歌壇;張行只出了《成功的路不只一條》一盒專輯就遭遇牢獄之災;反而是“三張”中看似實力最弱、名氣最差的張蝶,一直唱了五六年,

走了無數穴。

(張行與張薔)

現在回過頭再聽三個人專輯,張薔勁爆熱情,首首動聽,但風格單一;張行嗓音清澈,以翻唱劉文正、陳彼得為主,

他個人的音樂本身並無亮點;張蝶的所有專輯,代表了80年代中期最尖端、最有創造力的流行音樂,令人嘆服。

張蝶生於1962年10月1日國慶日,父母給她取名張國慶。父母都在越劇團,張蝶12歲學琵琶,母親要求她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漫天大雪中圍著一床棉被坐院子裡彈琵琶,凍得手指僵硬。後來她考入天津音樂學院專門學琵琶,她覺得“張國慶”這個名字過於男性化,

和媽媽商量改名字。她拿了本字典,媽媽讓她說一組數字,她在家排行老三,就說333頁第三個字,翻開字典是個“蝶”字,媽媽說:太好了,電影皇后就叫蝴蝶,你叫張蝶,就是一隻張開翅膀飛翔的蝴蝶。

大學畢業後,張蝶分配到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民樂團當琵琶演員。1984年,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試行“階段性承包演出”機制,到全國各地走穴演出。一般演出不需要器樂節目,不可能每場都有琵琶獨奏,

當時最受歡迎的是流行歌曲,愛唱歌的張蝶轉行當了歌星。

(張蝶作品)

張蝶的首張專輯《冰與火》發行於1985年,主打歌《成吉思汗》迅速走紅。

這是一支德國樂隊的原曲,林子祥翻唱成粵語版,正是從這首歌開始,節奏鏗鏘的迪斯可音樂橫掃全國。後來網友評論其風格為“80年代復古電子舞曲混搭近未來8-bit風格的死亡民謠”“殺馬特舞曲的起源”。

《成吉思汗》最火的時候,張蝶去和平路,從街頭走到街尾聽到的全是自己的歌;坐火車去外地走穴,還能碰到年輕人扛著答錄機播她的歌。她被稱為“迪斯可皇后”“北國紅歌星”,在走穴演出的海報單上可以看出,張蝶是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的領銜主演、攢底大腕。

如果說《成吉思汗》是中國大陸最早的神曲,那麼張蝶之後的大量作品,只能用搖滾樂來定義了——她的作品融合了東方旋律的柔和與西方搖滾的硬朗,將抒情和搖滾融為一體,她的聲音張力十足,標新立異,青春不羈,奔放灑脫。只不過當時搖滾只代表音樂風格,而非後來盛行的行為與造型藝術。

(張蝶演出海報)

從1985年到1989年,張蝶出版過12盒專輯磁帶,總發行量400萬盒。她的作品標題標新立異:《冰與火》《天與地》《美與醜》《愛與恨》《她與她》《血與火》《山與海》……這種取名方式,不同於以一首歌命名一張專輯的慣例,已經朦朦朧朧觸及了概念專輯的特質。專輯封面也可圈可點,誇張的造型一定是當時創作者思維能馳騁到的最遙遠的疆域,表達出與大眾接受能力最大的背離。

張蝶早期專輯有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作曲、編曲(當時叫配器)之一是80年代最紅的音樂人郭峰;另一位編曲安志剛後來製作了最暢銷的聯唱合輯《大衝擊》系列;吉他手張勇是當時最出名的樂手,娶了毛阿敏;貝斯手王笑然是零點樂隊王笑東的哥哥,中錄總社原社長(後來出事了)。

張蝶以翻唱港臺歌曲為主,但她和別人最大的差別,是她有一系列作品並非翻唱,而是典型的原創音樂。荒誕在於,這些原創音樂在當時也被誤認為是翻唱,或者可以這樣說,當時的翻唱,在大眾眼中並非翻唱,而是原創。

她專輯內的歌曲良莠不齊,但實驗感十足。徐小鳳的粵語名曲《叉燒包》被她改成了《天津包》;《摩登與先生》這首歌居然加入了“不是德行,是慣性”這類相聲包袱旁白;甚至連《在雨中》也被改了一部分歌詞。

張蝶和他的製作人提供了一種原創音樂模式,其實黃小茂早期有過類似作品,他填詞的《不覺流水年長》和《無言》都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如果80年代的翻唱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必然會留下更多經典作品。

張蝶風格百變,她唱《情愛火花》《熱情的沙漠》,比同時期的歐陽菲菲、崔苔菁、葉璦菱更勁爆更豪放,她唱《西遊記》給人的感覺,特麼這才是齊天大聖。她也唱甜歌,比如《期待著》(孤單來到昔日的海岸,景色依然也沒改變),當然也是迪斯可節奏。

她也用通俗唱法唱民歌,《山清水秀太陽高》(《知道不知道》)唱得柔美多情,但民樂出身的她,好像從根本上就是要跟民歌手較勁,全曲吉他伴奏和間奏SOLO把這首歌改成了超級搖滾版,秒殺本世紀初流行的一切民歌翻唱。

聽聽崔健在80年代軟綿綿的《浪子歸》《在遠方》,可以想像那時的崔健對張蝶只能頂禮膜拜。當然,張蝶的作品只是一種自然意識的流露,她和她的製作團隊並未想過太多意義,是時間的洗禮,賦予了他們更重要的意義——

80年代,安靜、沉厚、華美;嘈雜、浮躁、貧瘠。爆炸頭、蛤蟆鏡、蝙蝠衫、健美褲、四喇叭三洋收錄機、交誼舞、迪斯可構成了時代的搖滾,張蝶野性、粗獷、激越的唱腔,以及整體上的實驗與創新,代表了時代的最強音,為聽者找到了宣洩激情的突破口。

1989年4月,文化部牽頭在廣州主辦全國流行歌曲優秀歌手選拔賽,選出優秀歌手10名:廣州歌舞團的張咪、深圳的陳汝佳、上海輕音樂團的沈小岑、中央民族歌舞團的騰格爾、天津天海藝術團的賈燕、空政歌舞團的杭天棋、新疆歌舞團的伊再提、東方歌舞團的張強、瀋陽歌舞團的周皓、天津廣播藝術團的張蝶。這是當時中國的十大歌星。

90年代初,張蝶退出歌壇移民澳大利亞,曾在當地中餐館駐唱,後來又隨丈夫定居荷蘭。在荷蘭,她重拾琵琶,成立“張蝶琵琶藝術班”,曾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廣場舉辦了30人的琵琶多聲部大合奏。張薔與張行後來頻頻亮相《同一首歌》等節目,張蝶卻在國內銷聲匿跡,當年的“三張”,被演繹為“南北二張”。

80年代中期,流行音樂京津滬格局,由“三張”——張薔、張行、張蝶開始形成。到90年代初,廣州流行音樂崛起超過上海,與北京各立山頭,成為中國第二個音樂中心。天津這一代歌手,隨著謝津、鞠鵬過早離世,張蝶出國,胡寅寅坐牢,李德林、許麗麗、王曉清、馬常寶、張宏生等人淡出;曾異軍突起發行郭峰、田震早期專輯,推出王合、董清清等早期搖滾歌手的天津音像公司舉步維艱,天津的流行音樂進入漫長的空窗期。

90年代,天津更成了搖滾荒漠,嘔吐、毒草、彌留三支樂隊,簡直沒有任何同城前輩的搖滾意識可以繼承,完全靠自己開疆辟土,被唐朝、黑豹、魔岩三傑遠遠拋在身後。我想說的是,從京津滬到北上廣,城市格局,亦如此。(文:何玉新)

(張蝶近照)

在走穴演出的海報單上可以看出,張蝶是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的領銜主演、攢底大腕。

如果說《成吉思汗》是中國大陸最早的神曲,那麼張蝶之後的大量作品,只能用搖滾樂來定義了——她的作品融合了東方旋律的柔和與西方搖滾的硬朗,將抒情和搖滾融為一體,她的聲音張力十足,標新立異,青春不羈,奔放灑脫。只不過當時搖滾只代表音樂風格,而非後來盛行的行為與造型藝術。

(張蝶演出海報)

從1985年到1989年,張蝶出版過12盒專輯磁帶,總發行量400萬盒。她的作品標題標新立異:《冰與火》《天與地》《美與醜》《愛與恨》《她與她》《血與火》《山與海》……這種取名方式,不同於以一首歌命名一張專輯的慣例,已經朦朦朧朧觸及了概念專輯的特質。專輯封面也可圈可點,誇張的造型一定是當時創作者思維能馳騁到的最遙遠的疆域,表達出與大眾接受能力最大的背離。

張蝶早期專輯有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作曲、編曲(當時叫配器)之一是80年代最紅的音樂人郭峰;另一位編曲安志剛後來製作了最暢銷的聯唱合輯《大衝擊》系列;吉他手張勇是當時最出名的樂手,娶了毛阿敏;貝斯手王笑然是零點樂隊王笑東的哥哥,中錄總社原社長(後來出事了)。

張蝶以翻唱港臺歌曲為主,但她和別人最大的差別,是她有一系列作品並非翻唱,而是典型的原創音樂。荒誕在於,這些原創音樂在當時也被誤認為是翻唱,或者可以這樣說,當時的翻唱,在大眾眼中並非翻唱,而是原創。

她專輯內的歌曲良莠不齊,但實驗感十足。徐小鳳的粵語名曲《叉燒包》被她改成了《天津包》;《摩登與先生》這首歌居然加入了“不是德行,是慣性”這類相聲包袱旁白;甚至連《在雨中》也被改了一部分歌詞。

張蝶和他的製作人提供了一種原創音樂模式,其實黃小茂早期有過類似作品,他填詞的《不覺流水年長》和《無言》都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如果80年代的翻唱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必然會留下更多經典作品。

張蝶風格百變,她唱《情愛火花》《熱情的沙漠》,比同時期的歐陽菲菲、崔苔菁、葉璦菱更勁爆更豪放,她唱《西遊記》給人的感覺,特麼這才是齊天大聖。她也唱甜歌,比如《期待著》(孤單來到昔日的海岸,景色依然也沒改變),當然也是迪斯可節奏。

她也用通俗唱法唱民歌,《山清水秀太陽高》(《知道不知道》)唱得柔美多情,但民樂出身的她,好像從根本上就是要跟民歌手較勁,全曲吉他伴奏和間奏SOLO把這首歌改成了超級搖滾版,秒殺本世紀初流行的一切民歌翻唱。

聽聽崔健在80年代軟綿綿的《浪子歸》《在遠方》,可以想像那時的崔健對張蝶只能頂禮膜拜。當然,張蝶的作品只是一種自然意識的流露,她和她的製作團隊並未想過太多意義,是時間的洗禮,賦予了他們更重要的意義——

80年代,安靜、沉厚、華美;嘈雜、浮躁、貧瘠。爆炸頭、蛤蟆鏡、蝙蝠衫、健美褲、四喇叭三洋收錄機、交誼舞、迪斯可構成了時代的搖滾,張蝶野性、粗獷、激越的唱腔,以及整體上的實驗與創新,代表了時代的最強音,為聽者找到了宣洩激情的突破口。

1989年4月,文化部牽頭在廣州主辦全國流行歌曲優秀歌手選拔賽,選出優秀歌手10名:廣州歌舞團的張咪、深圳的陳汝佳、上海輕音樂團的沈小岑、中央民族歌舞團的騰格爾、天津天海藝術團的賈燕、空政歌舞團的杭天棋、新疆歌舞團的伊再提、東方歌舞團的張強、瀋陽歌舞團的周皓、天津廣播藝術團的張蝶。這是當時中國的十大歌星。

90年代初,張蝶退出歌壇移民澳大利亞,曾在當地中餐館駐唱,後來又隨丈夫定居荷蘭。在荷蘭,她重拾琵琶,成立“張蝶琵琶藝術班”,曾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廣場舉辦了30人的琵琶多聲部大合奏。張薔與張行後來頻頻亮相《同一首歌》等節目,張蝶卻在國內銷聲匿跡,當年的“三張”,被演繹為“南北二張”。

80年代中期,流行音樂京津滬格局,由“三張”——張薔、張行、張蝶開始形成。到90年代初,廣州流行音樂崛起超過上海,與北京各立山頭,成為中國第二個音樂中心。天津這一代歌手,隨著謝津、鞠鵬過早離世,張蝶出國,胡寅寅坐牢,李德林、許麗麗、王曉清、馬常寶、張宏生等人淡出;曾異軍突起發行郭峰、田震早期專輯,推出王合、董清清等早期搖滾歌手的天津音像公司舉步維艱,天津的流行音樂進入漫長的空窗期。

90年代,天津更成了搖滾荒漠,嘔吐、毒草、彌留三支樂隊,簡直沒有任何同城前輩的搖滾意識可以繼承,完全靠自己開疆辟土,被唐朝、黑豹、魔岩三傑遠遠拋在身後。我想說的是,從京津滬到北上廣,城市格局,亦如此。(文:何玉新)

(張蝶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