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秘800年客家古村:美輪美奐的古屋,“三生三世”的家訓

這是一座擁有800年歷史的古村落,以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蜚聲海內外。

30余幢高堂華屋,20座古祠,5處書院,2座跨街牌坊,1條千米古街,組成一個連片成群、規模宏大、佈局講究、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

與福建永定土樓、廣東梅州圍龍屋一起,成為客家建築經典之作。

這裡便是閩西山區的一個古老山村——培田。

1

1

1

客家古村

培田,坐落于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宣和鄉。村民皆為吳姓,客家人,其開基祖吳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福建寧化遷入,繁衍至今已曆三十世,時近七百年。

循著環村古驛道走在古民居夾巷中,仿佛進入塵封已久的明清年代,牆影幌幌,古韻留香。這裡一扇花鳥蟲魚的木刻窗雕、一幅雕花石聯壁畫、一堵灰褐色風火牆、一座飛簷翹角門樓,追溯起來都是千百年的如煙往事。

衍慶堂

衍慶堂,全村現存最老的屋宇,由培田六世祖吳郭隆修建於明景泰年間。原來為住屋,內掛堂匾“至德衍慶”。至清乾隆年間擴修為郭隆公祠,始取名“衍慶堂”。這裡是全村祭祖、打醮、集會等活動之所,村民仍稱“老屋”。

繼述堂

“繼述堂”又稱“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它是典型的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在整體建築上,科學地運用樑柱式框架結構。儘管廳多井多房多,卻不失整體的井然有序。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戶隔阻,各成單元,既可聚族而居,又方便小家庭各享天倫。

窗櫺

衡公祠斗拱彩繪

繼述堂梁托

雕刻是培田古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從門前的石獅、石鼓、旌表、門當到門楣、屋簷、門柱、窗櫺、柱礎、枋頭、雀替等無不精雕細刻,光是雕刻手法就有透雕、浮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把一幢幢古宅雕飾得古樸典雅、文采飛揚。信手推開一扇宅門,觸目之處皆是山水蟲魚的磚雕、飛禽走獸的石雕、工筆寫意的木雕,真可謂無所不有、多姿多彩,體現出客家匠人的聰穎智慧。

培田“最美街角”

培田村中心是一條近千米長的古街,貫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鋪,是培田的主要商業集市。曲折的古街和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築有機連為一體。

1

2

1

興養立教

除了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培田還有豐富的精神瑰寶——培田吳氏留下的族規家訓:《家訓十六則》《家法十條》《族規十條》《公益社章程》等。

吳氏家訓族規體系的形成有一個過程。乾隆年間,吳氏已制定《家訓十六則》,包括“敬祖宗”“和兄弟”“勉讀書”“勤生業”等條目,側重對孝、悌、仁、愛、勤、儉等傳統道德的宣導,鼓勵族人遵守。但後來吳氏“誠恐訓之不從必繼之於法”,於是制定了《家法十條》。家法是帶有懲戒性質的道德約束,保證家訓教化能夠順暢通達。但家法本意不是為了懲戒,而是警惕後嗣,“顧立訓使人遵,立法使人畏”。

培田古村中的石獅

家訓、家法之後,培田吳氏又立《族規十則》,以期“風純俗美,可稱仁裡”。族規所規定的內容大部分與宗族公共事務相關,對生態環境保護、家族成員冠婚喪祭等作出規定。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培田吳氏又制定《公益社章程》,更多的關注社會治安、社會習俗以及當地實業發展,其治理範圍,可以說,進一步從家族往外擴展,有著比較強的鄉規民約意味。

貫穿吳氏家訓族規的精髓在於“興養立教”,“興養”指發展生產、促進生產,提高大家的生活水準;“立教”則是加強文化教育,以文化人。

屋脊

培田吳氏初落籍時以販運行商起家,十分勤勉,也勉勵子孫如是: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工商賈,勉勵乃事。酒食遊戲,終亦自累。

——摘自培田吳氏《家訓十六則》

【譯文】

民生之本在於勤,勤則富有不貧窮……無論是務農、務工還是從商,只要自己勤奮就一定能成就事業。如果每天沉溺於吃喝玩樂,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邇來饑饉薦臻①,半由實業不興,本社擬設一勸農工所,督率子弟務農興工,勤者有賞,墮者有罰,以昭激勵。

——摘自《培田公益社章程·振興實業》

【注釋】

①薦臻:接連到來。

【譯文】

最近,饑荒接連到來,大半是因為工農商業不發達導致的,公益社打算辦一個“勸農工所”,督導率領族中子弟從事農業勞動、振興工業,對於勤勞者進行獎賞,對那些懶惰者進行懲罰,激勵族中子弟奮發有為。

培田老屋

培田過去是福建清流、寧化等縣通往汀州府的通衢,清鼎盛時期,文人、官宦、商賈雲集于此,一度繁華似錦。“勤者有賞,惰者有罰,以昭激勵”,在家訓族規的滋養下,吳氏家族士農工商並舉,艱苦創業,積累財富,建造幢幢高堂華屋:德衍慶、繼述堂、官廳、務本堂、雙灼堂、都閫府……不一而足。

1

3

1

崇文尚學

吳氏有行商的“底蘊”,但“言商仍向儒”,尊師重教,十分尚學。在培田吳氏家訓族規中,把讀書看得非常重要:

士為民首,讀書最高。希賢希聖,作國俊髦①。揚名顯親,恩寵恩褒。各宜努力,毋憚②勤勞。

①俊髦:才智傑出之士。

②憚:害怕。

【譯文】

讀書之人為民眾之首要,讀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用。要努力讀書,爭取成為聖賢之人,成為國家的才智傑出之士。從而名揚天下,為家族爭光,得到恩寵與褒獎。各位應該努力讀書,不要害怕辛勤與苦勞。

南山書院內景

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為著名的是南山書院。明清以來,舉人吳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執教于此,有“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之美譽。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時任福建學政的紀曉嵐曾到汀州(今長汀縣)巡察主考。而培田村,是古時官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紀曉嵐聽聞培田村重教化、尊文墨,人物不俗,便到村中詳察細訪。從早到晚,培田民居內都會傳出琅琅書聲,還有那縷縷墨香。一番考察後,紀曉嵐深為培田的耕讀風俗所折服,鋪紙蘸墨,寫下“渤水蜚英”的讚語。“渤水”,代指吳姓。吳姓郡望分渤海、延陵等,培田吳氏屬渤海;“蜚英”,即讚譽此村重學興文,代有英才。

鋤經別墅

培田村中還有不少“特殊”學堂。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數椽瓦屋,大門上書一聯,橫批:“鋤經別墅”,聯曰:“半畝硯田餘菽粟,數椽瓦屋課桑麻。”

“別墅”並非豪宅之義,此處實際是培田先民建造的一所“職業教育學院”,是學習耕作、種植技藝的教育場所。

容膝居

村中還有女子學校“容膝居”,取名源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裡是本族女子學習文化、女紅、禮儀的場所。

培田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不止於此。為了給前往省城參加鄉試的學子提供較好的食宿條件,培田吳氏族人還舉一村之力,在省城興建起了一座“宣和試館”,凡是培田籍的學子到福州考功名,入住宣和試館,食宿一律免費。當時,培田的鄉紳還倡議,凡是汀州八縣的吳姓子弟到福州考試,入住宣和試館,也一樣食宿全免。這在客家社會是不多見的。

此外,培田還建立了人才培養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培田客家人先後設立了義田、經蒙田和秀才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善的助學、獎學制度。培田吳氏族譜裡寫道:

文武鄉試每貼闈費銀三兩五錢正,

文武會試每貼闈費銀五十元正,

……

文武舉人每貼花幣銀一百元正,

文武進士每貼花幣銀一百五十元正,

欽點翰林主事、中書、侍衛每貼花幣銀一百五十元正,

狀元、榜眼、探花每貼花幣銀二百元正。

地面卵石圖案“鶴鹿同春”

科舉制廢除後,培田吳姓賢達應時而變,迅即舉一村之力,興辦新學,並開列了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留學的各項獎學金:

赴汀城高等小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邊,花邊,即銀元)4元,

中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10元

……

赴省城高等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20元,分兩學期給領,

武備、政法兩學堂一律津貼,

赴京師大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40元,分兩學期給領

……

“養成正氣參天地,磨練文章著春秋。”數百年來,培田吳氏正是以“興養立教”為己任,傳承家訓、嚴守祖規,尊師尚學、興家立業,才打造出吳氏家族的精神血脈,薰陶出風淳俗美的客家古村。

老宅、大屋、古巷,延伸的是一段又一段遠去的歷史;家訓、家法、族規潤澤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漫步村莊,望著那些鐫刻著歲月滄桑的合院建築、曲曲直直的古街古巷、悠然自得的淳樸村民,內心寧靜而祥和。這一刻,自身也融化在這古樸的村落裡,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它……(紀小蘭 整理|資料提供:福建省龍岩市紀委、連城縣紀委)

從門前的石獅、石鼓、旌表、門當到門楣、屋簷、門柱、窗櫺、柱礎、枋頭、雀替等無不精雕細刻,光是雕刻手法就有透雕、浮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把一幢幢古宅雕飾得古樸典雅、文采飛揚。信手推開一扇宅門,觸目之處皆是山水蟲魚的磚雕、飛禽走獸的石雕、工筆寫意的木雕,真可謂無所不有、多姿多彩,體現出客家匠人的聰穎智慧。

培田“最美街角”

培田村中心是一條近千米長的古街,貫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鋪,是培田的主要商業集市。曲折的古街和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築有機連為一體。

1

2

1

興養立教

除了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培田還有豐富的精神瑰寶——培田吳氏留下的族規家訓:《家訓十六則》《家法十條》《族規十條》《公益社章程》等。

吳氏家訓族規體系的形成有一個過程。乾隆年間,吳氏已制定《家訓十六則》,包括“敬祖宗”“和兄弟”“勉讀書”“勤生業”等條目,側重對孝、悌、仁、愛、勤、儉等傳統道德的宣導,鼓勵族人遵守。但後來吳氏“誠恐訓之不從必繼之於法”,於是制定了《家法十條》。家法是帶有懲戒性質的道德約束,保證家訓教化能夠順暢通達。但家法本意不是為了懲戒,而是警惕後嗣,“顧立訓使人遵,立法使人畏”。

培田古村中的石獅

家訓、家法之後,培田吳氏又立《族規十則》,以期“風純俗美,可稱仁裡”。族規所規定的內容大部分與宗族公共事務相關,對生態環境保護、家族成員冠婚喪祭等作出規定。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培田吳氏又制定《公益社章程》,更多的關注社會治安、社會習俗以及當地實業發展,其治理範圍,可以說,進一步從家族往外擴展,有著比較強的鄉規民約意味。

貫穿吳氏家訓族規的精髓在於“興養立教”,“興養”指發展生產、促進生產,提高大家的生活水準;“立教”則是加強文化教育,以文化人。

屋脊

培田吳氏初落籍時以販運行商起家,十分勤勉,也勉勵子孫如是: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工商賈,勉勵乃事。酒食遊戲,終亦自累。

——摘自培田吳氏《家訓十六則》

【譯文】

民生之本在於勤,勤則富有不貧窮……無論是務農、務工還是從商,只要自己勤奮就一定能成就事業。如果每天沉溺於吃喝玩樂,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邇來饑饉薦臻①,半由實業不興,本社擬設一勸農工所,督率子弟務農興工,勤者有賞,墮者有罰,以昭激勵。

——摘自《培田公益社章程·振興實業》

【注釋】

①薦臻:接連到來。

【譯文】

最近,饑荒接連到來,大半是因為工農商業不發達導致的,公益社打算辦一個“勸農工所”,督導率領族中子弟從事農業勞動、振興工業,對於勤勞者進行獎賞,對那些懶惰者進行懲罰,激勵族中子弟奮發有為。

培田老屋

培田過去是福建清流、寧化等縣通往汀州府的通衢,清鼎盛時期,文人、官宦、商賈雲集于此,一度繁華似錦。“勤者有賞,惰者有罰,以昭激勵”,在家訓族規的滋養下,吳氏家族士農工商並舉,艱苦創業,積累財富,建造幢幢高堂華屋:德衍慶、繼述堂、官廳、務本堂、雙灼堂、都閫府……不一而足。

1

3

1

崇文尚學

吳氏有行商的“底蘊”,但“言商仍向儒”,尊師重教,十分尚學。在培田吳氏家訓族規中,把讀書看得非常重要:

士為民首,讀書最高。希賢希聖,作國俊髦①。揚名顯親,恩寵恩褒。各宜努力,毋憚②勤勞。

①俊髦:才智傑出之士。

②憚:害怕。

【譯文】

讀書之人為民眾之首要,讀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用。要努力讀書,爭取成為聖賢之人,成為國家的才智傑出之士。從而名揚天下,為家族爭光,得到恩寵與褒獎。各位應該努力讀書,不要害怕辛勤與苦勞。

南山書院內景

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為著名的是南山書院。明清以來,舉人吳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執教于此,有“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之美譽。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時任福建學政的紀曉嵐曾到汀州(今長汀縣)巡察主考。而培田村,是古時官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紀曉嵐聽聞培田村重教化、尊文墨,人物不俗,便到村中詳察細訪。從早到晚,培田民居內都會傳出琅琅書聲,還有那縷縷墨香。一番考察後,紀曉嵐深為培田的耕讀風俗所折服,鋪紙蘸墨,寫下“渤水蜚英”的讚語。“渤水”,代指吳姓。吳姓郡望分渤海、延陵等,培田吳氏屬渤海;“蜚英”,即讚譽此村重學興文,代有英才。

鋤經別墅

培田村中還有不少“特殊”學堂。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數椽瓦屋,大門上書一聯,橫批:“鋤經別墅”,聯曰:“半畝硯田餘菽粟,數椽瓦屋課桑麻。”

“別墅”並非豪宅之義,此處實際是培田先民建造的一所“職業教育學院”,是學習耕作、種植技藝的教育場所。

容膝居

村中還有女子學校“容膝居”,取名源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裡是本族女子學習文化、女紅、禮儀的場所。

培田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不止於此。為了給前往省城參加鄉試的學子提供較好的食宿條件,培田吳氏族人還舉一村之力,在省城興建起了一座“宣和試館”,凡是培田籍的學子到福州考功名,入住宣和試館,食宿一律免費。當時,培田的鄉紳還倡議,凡是汀州八縣的吳姓子弟到福州考試,入住宣和試館,也一樣食宿全免。這在客家社會是不多見的。

此外,培田還建立了人才培養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培田客家人先後設立了義田、經蒙田和秀才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善的助學、獎學制度。培田吳氏族譜裡寫道:

文武鄉試每貼闈費銀三兩五錢正,

文武會試每貼闈費銀五十元正,

……

文武舉人每貼花幣銀一百元正,

文武進士每貼花幣銀一百五十元正,

欽點翰林主事、中書、侍衛每貼花幣銀一百五十元正,

狀元、榜眼、探花每貼花幣銀二百元正。

地面卵石圖案“鶴鹿同春”

科舉制廢除後,培田吳姓賢達應時而變,迅即舉一村之力,興辦新學,並開列了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留學的各項獎學金:

赴汀城高等小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邊,花邊,即銀元)4元,

中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10元

……

赴省城高等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20元,分兩學期給領,

武備、政法兩學堂一律津貼,

赴京師大學堂肄業者,每年貼學費邊40元,分兩學期給領

……

“養成正氣參天地,磨練文章著春秋。”數百年來,培田吳氏正是以“興養立教”為己任,傳承家訓、嚴守祖規,尊師尚學、興家立業,才打造出吳氏家族的精神血脈,薰陶出風淳俗美的客家古村。

老宅、大屋、古巷,延伸的是一段又一段遠去的歷史;家訓、家法、族規潤澤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漫步村莊,望著那些鐫刻著歲月滄桑的合院建築、曲曲直直的古街古巷、悠然自得的淳樸村民,內心寧靜而祥和。這一刻,自身也融化在這古樸的村落裡,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它……(紀小蘭 整理|資料提供:福建省龍岩市紀委、連城縣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