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吃貨?不存在的!吃貨這個詞只適用于現代!

《紅樓夢》三十五回寶玉被他老子暴揍了一頓之後,王夫人問他想吃什麼,他跟鳳姐提出來要吃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按現在來說也就是文藝范的疙瘩湯,但那時做得精巧,

連薛姨媽都誇讚,足可算得上吃貨了。

曹雪芹寫得那般詳盡,可見當時的上流社會飲食已是相當精緻。范姐心想,民以食為天,古代吃貨的生活都是這樣嗎?

從時間線來看

堯舜禹--席地而食

地上長著五穀:黍、稷、菽、麥、稻。黍、稷是黃米和小米,菽就是豆子。因為不懂研磨,

除了豆子,其他想來也難以下嚥。唯一能吃得下的是火烤,石頭燙出來沒有調味的果子或肉。100%大自然所賜,不過沒案,你得在地上吃。

夏商周--始有米酒白肉

主食還是豆子,糧食作物增加了梁,菰米,依舊難以下嚥。肉倒是多了,僅從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動物骨骼中,

就含哺乳動物二十九種。所以紂王可為酒池肉林,不過他這個酒池肉林想必也不咋的,酒不能蒸餾,肉也是白水肉。

做飯的傢伙變成了青銅,做法吃法變了法子,對比此時埃及,兩河,希臘文明吃的簡單,用具單一,我們的飲食文化一直居於世界領先。

春秋秦漢--百姓不知肉味

主食依然是豆子。雖發明了鍋(鑊),但調料乏味。百姓更是一輩子沒肉吃,先秦有肉湯的記載,但只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孟子寫過一篇“家禽家畜養殖指南”,提出讓每個人在70歲都吃上肉的理想,想想就心酸。再說就算皇帝也不是天天能吃肉。《禮記•王制》記載:祭祀時,天子才能宰牛,諸侯才能殺羊,平時“諸候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張騫出使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大蒜,但未普及,貴族都不見得能吃上。

隋唐--主食的飛躍

受研磨技術的影響,主食在隋唐有了質的飛越,現代意義上的麵條出現了。餅也流行起來,烤的,蒸的,湯的換著法子吃。現代人到了這個朝代,

至少能吃的下去了。不過受交通條件影響,水果仍是個稀罕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見一斑。

宋--偏愛下館子

《東京夢華錄》提到一百多家店鋪,酒樓和飲食店占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一百余棟樓宇房屋,可以認出是經營餐飲的就有四五十棟。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和美食。即便下層人,也能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一日三餐也是在宋代才普遍起來的。

元--吃羊飲湯釀燒酒

元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一個朝代,飲食文化也出現出南北交融。宴會之風甚盛,貴族、官

僚的宴會最著名的莫過於“詐馬宴”。肉類中,羊肉最為重要,豬肉次之。但牛馬宰殺嚴加控制。元代引進了蒸餾技術,應用到釀酒中,稱這種制法的酒為燒酒、白酒。和宋代一樣,湯飲也十分流行。

明--外來食材掀革命

物質的豐富,文化的繁榮,飲食走出了“吃”的局限,成為一種娛樂方式。老朱出身安徽,官場流行的菜以淮揚風味為主,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玉米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相比於官菜,民間的美食更加豐富多彩,《金瓶梅》列舉的食品達280多種,茶19種,酒24種,飲食行業20多個。其精細程度,現在看來也是讓人驚歎的。

清--極盡奢華

“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乾隆好出遊,尤好江南自駕,巡視各地,吃喝玩樂是少不了的。紫禁城裡見不到、吃不到的特色菜、小吃,成為了乾隆滿足口腹之欲的首選。由此發展至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就是滿族菜與漢族菜大拼盤,《揚州書舫錄》中記載,滿漢全席共有冷葷熱肴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共計三百二十品。這320道菜包羅萬象,各種山珍海味,飛禽走獸,什麼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應有盡有。

概括來講,隋唐之前不算吃,隋唐五代果個腹,宋人吃的是路邊攤,元朝好歹算進館子,大明五味方齊全,滿清坐吃得山空!

穿越時代,真正打動人的不僅僅是美食本身,更是每個人對美食說不清道不明的眷戀,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吃相”,但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對美食不斷追求的背後總能發現一些相似的東西。那就是歸屬感!

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和美食。即便下層人,也能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一日三餐也是在宋代才普遍起來的。

元--吃羊飲湯釀燒酒

元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一個朝代,飲食文化也出現出南北交融。宴會之風甚盛,貴族、官

僚的宴會最著名的莫過於“詐馬宴”。肉類中,羊肉最為重要,豬肉次之。但牛馬宰殺嚴加控制。元代引進了蒸餾技術,應用到釀酒中,稱這種制法的酒為燒酒、白酒。和宋代一樣,湯飲也十分流行。

明--外來食材掀革命

物質的豐富,文化的繁榮,飲食走出了“吃”的局限,成為一種娛樂方式。老朱出身安徽,官場流行的菜以淮揚風味為主,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玉米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相比於官菜,民間的美食更加豐富多彩,《金瓶梅》列舉的食品達280多種,茶19種,酒24種,飲食行業20多個。其精細程度,現在看來也是讓人驚歎的。

清--極盡奢華

“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乾隆好出遊,尤好江南自駕,巡視各地,吃喝玩樂是少不了的。紫禁城裡見不到、吃不到的特色菜、小吃,成為了乾隆滿足口腹之欲的首選。由此發展至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就是滿族菜與漢族菜大拼盤,《揚州書舫錄》中記載,滿漢全席共有冷葷熱肴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共計三百二十品。這320道菜包羅萬象,各種山珍海味,飛禽走獸,什麼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應有盡有。

概括來講,隋唐之前不算吃,隋唐五代果個腹,宋人吃的是路邊攤,元朝好歹算進館子,大明五味方齊全,滿清坐吃得山空!

穿越時代,真正打動人的不僅僅是美食本身,更是每個人對美食說不清道不明的眷戀,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吃相”,但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對美食不斷追求的背後總能發現一些相似的東西。那就是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