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塞拉耶佛刺殺事件是如何改變世界歷史的

1914年仲夏,奧匈帝國波士尼亞省總督波特瑞克的心情像東歐夏天的驕陽一樣,格外燦爛。

在他誠摯的邀請之下,帝國繼承人斐迪南大公終於肯大駕光臨,來這個帝國的偏遠省份視察。

斐迪南即將蒞臨的消息也讓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的市民很是激動。畢竟,作為一個龐大帝國偏遠省份的居民,一睹帝國未來皇帝風采的機會並不多。

波士尼亞省是奧匈帝國較新的一個行省。它原屬於土耳其,在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轉給了奧地利託管。

直到1908年,奧地利才強行吞併了它。吞併的原因很複雜,但並不是完全不受波士尼亞人歡迎的。

波士尼亞地區主要由三個民族組成: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和信奉東正教的塞族人。經過30多年的磨合,波士尼亞大部分居民已經接受了奧匈帝國的統治。反對吞併的主要是塞族人,他們更希望加入剛剛取得獨立的塞爾維亞。而正是那些反對吞併的塞族人,

將這次原本並不複雜的視察活動,演變成了改變世界命運的驚天大案。

因為,當斐迪南大公即將視察波士尼亞的消息傳到“黑手”組織頭目阿皮斯那裡時,他決定刺殺斐迪南。

當天上午,塞拉耶佛陽光明媚,夏意正濃。街上擠滿了人,有的人在歡呼,有的人在沉默中觀望。檢閱了軍事演習之後,斐迪南大公夫婦坐著敞篷轎車駛向市政廳,汽車行駛當中,突然聽到了爆炸聲。

員警斷定說,爆炸的聲音是塞爾維亞人製造的袖珍雷管發出的。有人看到一個黑色的小物體在空中飛過,那就是塞維利亞人扔的炸彈。這個炸彈是朝著大公夫婦的坐車飛過去的,但是司機反應敏捷,立刻踩油門加速行駛。斐迪南大公也看到了炸彈,還下意識地回手做了一個阻擋的動作,炸彈又向後飛了一段距離,在大公夫婦身後不遠處落地爆炸,炸壞了跟在後面的一輛汽車,
炸傷了幾個人。但大公夫婦沒什麼事兒,只是夫人的脖子被彈片擦了點兒皮。

但刺殺還沒結束,實施刺殺計畫的共有6名年輕刺客,他們除了炸彈還帶著手槍。從有人扔炸彈算起,到車隊抵達市政廳,斐迪南夫婦的轎車,沿途駛過了三個刺客的伏擊地點,但這三個刺客都沒有採取行動。然後,斐迪南大公來到市政廳,接受市長的歡迎。市長知道剛剛發的事兒,

卻在歡迎詞中宣稱:塞拉耶佛全體人民都非常尊敬斐迪南大公,並對他的來訪感到高興。這讓人感覺十分荒謬可笑。

如果此時斐迪南大公結束一天的行程,也可能“一戰”就不會這麼快爆發了。結果大公為了耍酷,說剛才受傷的人裡有自己的隨從,堅持要去醫院看望他們,顯示一下君主對臣民的關懷。大公要求夫人留下避免危險,但是夫人拒絕了,表示無論如何也要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把大公夫婦送上鬼門關的是波士尼亞的地方長官,這人信誓旦旦地向大公表示,塞拉耶佛不會再有什麼危險了,他說自己很瞭解塞族狂熱分子,說這幫人能力有限,每天只能組織一次刺殺行動。

於是,大公的車隊再次出發了。

也許是命中註定,斐迪南大公要在塞拉耶佛畫上生命的句號。在經過一個路口時,大公的司機發現走錯了路線,只好停車換擋,準備掉頭。

此刻,一個令人震驚的巧合出現了,司機掉頭時,恰恰停在一個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人面前,離他只有幾米遠。普林西普時年19歲,是刺殺小組的最後一名成員,也是刺殺小組的組長。

普林西普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拔出手槍,瞄準停下的轎車,連開兩槍。如果轎車在行駛中,不見得能打准。但此刻,轎車停下了,歷史改變了。當車子再次啟動的時候,一股血流從斐迪南大公的嘴裡噴射出來,大公夫人在尖叫:“我的上帝,你怎麼了?”說完這句話,她自己也中槍昏倒了,頭正好落在丈夫的兩膝之間。同車的波士尼亞地方長官還以為他們倆是被嚇昏的呢,沒當回事兒,但是大公明確意識到,自己遇刺了。大公說:“親愛的索菲,親愛的索菲,別死!為了我們的孩子,你要活著!”

當時歷史背景為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歐洲爭霸和瓜分殖民地鬥爭中已然結成了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與法英等老牌殖民國家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英法兩個傳統宿敵靠近,最終英國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形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在發生刺殺事件後德國極力鼓動盟友開戰以重新劃分世界。

1918年11月11日一戰宣佈停火,對德國的制裁使其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不能擁有空軍。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掠奪本質和空前苛刻性,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復仇情緒,而一戰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波及工業體系保存完整這就是一戰為二戰埋下了伏筆。

綜上所述,奧匈大公在沙那熱窩被刺殺給了德國開戰提供了導火索,而一戰的結果又給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導火索。

把大公夫婦送上鬼門關的是波士尼亞的地方長官,這人信誓旦旦地向大公表示,塞拉耶佛不會再有什麼危險了,他說自己很瞭解塞族狂熱分子,說這幫人能力有限,每天只能組織一次刺殺行動。

於是,大公的車隊再次出發了。

也許是命中註定,斐迪南大公要在塞拉耶佛畫上生命的句號。在經過一個路口時,大公的司機發現走錯了路線,只好停車換擋,準備掉頭。

此刻,一個令人震驚的巧合出現了,司機掉頭時,恰恰停在一個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人面前,離他只有幾米遠。普林西普時年19歲,是刺殺小組的最後一名成員,也是刺殺小組的組長。

普林西普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拔出手槍,瞄準停下的轎車,連開兩槍。如果轎車在行駛中,不見得能打准。但此刻,轎車停下了,歷史改變了。當車子再次啟動的時候,一股血流從斐迪南大公的嘴裡噴射出來,大公夫人在尖叫:“我的上帝,你怎麼了?”說完這句話,她自己也中槍昏倒了,頭正好落在丈夫的兩膝之間。同車的波士尼亞地方長官還以為他們倆是被嚇昏的呢,沒當回事兒,但是大公明確意識到,自己遇刺了。大公說:“親愛的索菲,親愛的索菲,別死!為了我們的孩子,你要活著!”

當時歷史背景為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歐洲爭霸和瓜分殖民地鬥爭中已然結成了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與法英等老牌殖民國家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英法兩個傳統宿敵靠近,最終英國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形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在發生刺殺事件後德國極力鼓動盟友開戰以重新劃分世界。

1918年11月11日一戰宣佈停火,對德國的制裁使其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不能擁有空軍。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掠奪本質和空前苛刻性,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復仇情緒,而一戰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波及工業體系保存完整這就是一戰為二戰埋下了伏筆。

綜上所述,奧匈大公在沙那熱窩被刺殺給了德國開戰提供了導火索,而一戰的結果又給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