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教育報》報導陝西楊淩職院小麥育種專家趙瑜

《中國教育報》2017年7月3日 題:麥田追夢人——記紮根偏遠農場50餘載的小麥育種專家趙瑜

小麥育種專家趙瑜

為育種,他放棄了留京和在省級機關的工作,來到後稷曾“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的陝西楊淩,在陝西省武功農業學校(今陝西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工作,之後在偏僻的學校農場一待就是一輩子。

他從零起步,在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潛心鑽研半個多世紀,創出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種奇跡。在60畝試驗田先後培育出5個小麥品種,

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幫農民增收48億元,並在甘肅蘭州地區成功將春小麥改種成冬小麥,實現當地小麥耕作制度的重大變革,累計推廣10余萬畝。

如今,82歲的趙瑜仍堅守在農場繼續小麥育種研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心心念念的還是“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趙瑜新育成的3個優質小麥良種已陸續進入區域試驗和審定階段。他說,自己正處在小麥育種的“黃金期”,

還要為祖國健康工作20年。

瞭解他的人都說,趙瑜身上有股拗勁兒,認准的事一定要幹到底。這讓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每做出常人難以理解的選擇。從甘肅永登到北京、西安,最後落腳在偏僻的豆村農場,“倒V字”形的人生軌跡中,趙瑜一路的選擇都指向小麥育種。

“我始終忘不了恩師、全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蔡旭院士說的‘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這句話。”1959年從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畢業時,

門門功課優秀,又是帶課教師看准的科研尖子,趙瑜的選擇讓師生們驚訝:謝絕留校,去陝西。他一心想去武功(今楊淩)做小麥育種。當時,陝西武功和江蘇南京是我國兩大著名的農業科研“矽谷”,業界有“南金陵北武功”之說。

起初,趙瑜被安排在陝西省農業廳科教處工作。整天坐辦公室怎麼搞育種研究?他暗暗著急,和領導軟纏硬磨了10個月,

如願把自己“下放”到陝西省武功農業學校,“我有個固執的想法,不願去當時的西北農學院和陝西省農科院等大的育種單位,就想去個條件較好的小單位,用自己所學獨立搞育種”。

當時學校不搞科研,他就結合自己所教的“作物遺傳育種”課,利用教研組的一小片農作物標本地和育種實驗室簡單的儀器設備,從零起步搞起了小麥育種。宿舍的床下、桌子上,紙箱裡裝的、牆上掛的,

不是種子袋就是未脫粒的麥穗。

1965年春,陝西省扶風縣豆村農場劃歸學校作教學試驗用地。趙瑜喜出望外,搶先帶著學生下到農場。

當時,農場除了幾間破爛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遠離村莊的黃土地,飲水都要用卡車從幾公里外的縣城運。不少學生叫苦連天,趙瑜卻暗自高興:這片土地位於關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勢平坦,土質良好,不僅能代表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在黃淮麥區同類生態地區中也具代表性。站在春風復蘇的大地上,他仿佛看到一片片金色麥浪滾滾而來,他認定,這裡就是自己尋找的育種“寶地”。

趙瑜把根深深紮在了這裡。即使後來農場二度變換歸屬,師生們都回校了,他仍執拗地留下來,8年3次易地而居,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守在這裡,持續育種試驗研究。

1970年,趙瑜培育的第一個小麥品種“武農132”因增產顯著,深受農民歡迎。這一年,農場大面積種植了“武農132”原種,趙瑜看著綠油油的麥苗,來年萬頃良田麥浪湧動的豐收場景似乎已躍然眼前。

這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如冷水兜頭潑來:農場劃給了別的單位。趙瑜急了:他選育的育種材料都種在試驗田,這季試驗要是保不住,10年心血將毀於一旦!

他多方奔走,請求呼籲。情急處,堂堂漢子甚至落下淚來。從麥苗返青跑到麥子拔節,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有關部門同意60畝育種試驗田由趙瑜收割,其他小麥由對方收割。

那可是1200多畝原種啊,當糧食吃了太可惜!趙瑜痛惜中又感到慶倖,保住育種試驗田就保住了育種基礎,保住了命根子!

農場移交了,其他師生都撤回了學校。趙瑜孤身搬到附近一戶農家住下,依然每天趕到試驗田,照常進行觀察記載和田間選育等工作,午飯常常帶些乾糧和開水在地頭湊合一頓。臨時住的屋子沒有電燈,晚上看書寫材料的習慣也中斷了。堅守到當年夏收後,為了不改變育種基地的生態條件,趙瑜搬到8公里外的巨良農場繼續育種研究。

也許是他的堅持感動了上天,3年後,豆村農場又回到了學校手中,趙瑜也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試驗田。

上大學前趙瑜就已結婚,妻子是從小訂的“娃娃親”。婚後多年,因條件所限,趙瑜常年隻身在外學習工作,妻子在甘肅老家種地養豬,照顧一家老小,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面。直到1976年,組織特批給他的妻兒辦了“農轉非”,一家人這才團聚在豆村農場,結束了20餘年分居兩地的生活。

1983年,學校領導班子調整。領導看中已在育種研究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趙瑜,多次動員他回校擔任領導職務,都被他婉言謝絕:“能當領導的人很多,少我一個不少,而育種研究一刻也離不了我。”

醉心育種的趙瑜,十分重視實踐教學,經常把課堂搬到試驗田,一邊講授育種繁殖的各個知識點,一邊帶著學生親身實踐,任何一個環節都不馬虎。他還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學涉農領域相關知識,既要當“專家”,又要當“雜家”。在他的幫助下,不少學生成長為當地種植業的行家裡手,畢業幾十年依舊與他聯繫密切,情誼深厚。

1996年,因為實在割捨不下即將出新品種的試驗田,已到退休年齡的趙瑜寫信給省長,請求能留下繼續搞育種研究,被特批獲准。從那時起,他的小麥育種事業進入厚積薄發的“黃金期”:繼“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之後,先後育成推廣了“武農148”“武農986”兩個品種。近10年又突破性育成3個優質高產品種。

“很多人笑我傻,其實我心裡明白得很。”追憶過往,滿頭白髮的趙瑜認真地說,“這輩子我就一個想法,培育小麥良種,造福國家和人民。如果沒有那些捨棄和堅持,我不會有現在的成績,這把年紀也不可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

1971年夏,在一列通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個中年人引起周圍人的好奇:每隔一會兒,他就要看看隨身攜帶的一個長一米五、寬二三十釐米的長木箱。令人意外的是,箱子裡裝的並不是什麼稀罕物,而是幾束完整的小麥植株。

這個中年人就是護送“武農132”植株標本去北京參加農業部展覽的趙瑜。“武農132”是趙瑜歷經9年培育推出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該品種1969年通過陝西省認定,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廣,畝產300至400公斤,比當地原有品種增產10%至30%。

在良種匱乏的年代,“武農132”讓農民看到了豐收的希望。偏僻的農場頓時熱鬧了,來要種子的農民絡繹不絕,甚至還發生了爭搶。之後,趙瑜又陸續選育了“武農99”“武農113”“武農148”“武農986”等優質小麥品種,在陝西和黃淮麥區其他幾個省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為農民增收48億元。

優質是目前趙瑜育種的首位目標。繼“武農986”後,近期培育成功的“武農6號”“武農318”“武農988”等3個優質高產品種,目前已進入區域試驗和審定程式。“武農6號”最先育成,生產表現為矮稈抗倒、早熟、多抗、廣適,已通過陝西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武農988”在大穗大粒超高產育種上有了重大突破;“武農318”優質強筋,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俱佳,磨出的麵粉可烤制與世界名牌麵包粉“吐司粉”媲美的高檔麵包。展示著對比照片,趙瑜驕傲地說:“‘武農318’待審定推廣,將對改變我國高強筋優質小麥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開始育種到2009年“武農986”通過審定,幾乎大約每隔10年,趙瑜就有一個小麥新品種問世,這在小麥育種界並不多見。2009年以來,他又有3個突破性品種問世,而這些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

育種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所有花費全靠他微薄的工資維持。沒有倉庫,夏收時的單株、單穗、麥捆只能放在屋簷下;沒有機械設備,試驗田的播種、收割、脫粒,全靠人工作業。為減少開支,他能省就省。幾十年來,試驗田插的標記牌,都是他用廢舊木料自己製作的,今年用過刨掉字型大小明年繼續用,植株上的小標記牌也都是用廢舊包裝盒製作而成。

1969年“武農132”開始推廣,陝西省農業廳給了1500元科研經費,這是趙瑜拿到的第一筆經費。“六五”至“十二五”期間,因為承擔省上專案,不定期會有少量的科研經費,有時連續幾年都沒有。為了研究不致中斷,他只能自己想辦法。

資金、土地有限,就用工夫補。小麥從播種到收穫,趙瑜守在田間地頭,高密度近距離進行田間觀察,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詳細記錄著育種材料不同生育期連續的動態觀察,這樣的記錄本,他有幾十個。所有育種材料的田間表現,他都瞭若指掌,優中選優,不確定的提前淘汰。浸淫田間五六十年,趙瑜練就了一雙“慧眼”,小麥抽穗時節,只要在地頭看一眼,當年能不能出成果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每年趙瑜都選做300個左右的小麥雜交組合。按平均10年出一個品種計算,命中率大約為三千分之一左右。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堅持,他硬是創出了“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種奇跡,被譽為“趙瑜育種法”。

“前無瓦圈,後無座架,輻條還斷了好幾根。”提起趙瑜的自行車,農場附近的農民記憶猶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趙瑜常常騎車到處推廣新品種,宣傳農業科技。

趙瑜將育種服務區定位為“立足陝西,面向黃淮”。每年小麥生育期尤其是成熟期,趙瑜都要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試驗示範點實地調研,傾聽當地農民的意見。

農場遠離縣城,又不通班車。每次出門,趙瑜都要先騎車到縣城,找個地方寄存了,再轉乘長途汽車。就這樣,他把關中地區不同生態區域跑了個遍,各地氣候、土質和水利等情況摸了個門兒清。

“做自己喜歡,又于國有利、人民需要的事就是幸福。”趙瑜說。在他心中,育成讓農民滿意、社會認可的良種比什麼都重要。

“品種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育種多年,趙瑜始終把農民滿意放在心坎上。在種子生產經營已進入商品化運作的時代,趙瑜堅持不賣品種經營權。他聯合信譽良好的種業公司,每年為他們提供自育小麥品種原種,幫助他們做好良種繁育,再由這些公司分區域自主經營推廣,力保讓更多的農民能用上放心的小麥良種。

趙瑜的家鄉甘肅省永登縣寒冷乾旱,歷史上只種春小麥,畝產200公斤左右,且品質較差。2005年,趙瑜把“武農148”和搜集的幾個冬小麥品種帶去做改種冬小麥試驗。連續3年試驗改種取得成功,其中,“武農148”表現最好,每畝增產200公斤左右,結束了幾千年來蘭州地區只能種春小麥的歷史。為致富鄉里,十多年來,趙瑜每年回去幾趟指導農業生產,僅給家鄉無償提供“武農148”原種就達3萬多斤。他還自費購來90萬斤馬鈴薯良種在當地試種,村民當年收成比以前普遍翻了一番還多。如今,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30多萬畝。

像這種貼錢貼工夫的事,趙瑜沒少做,生活中他卻簡樸得摳門。熟悉他的人知道,以前農場那半間破房,趙瑜一住就是8年。1973年,陝西省農業廳修建了磚木結構小院,他整整工作生活了40年。2012年,看他的宿辦條件實在太差,陝西省和寶雞市相關部門聯合給他改建了一座二層小樓的院子,取名“麥香苑”,並購置了一些現代化設備,打了機井,給試驗田安裝了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每年還撥付一定的科研經費。

從麥田破屋到“麥香苑”,趙瑜的科研條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感慨中他寫了副對聯自勉:“憶往昔歲月滄桑路艱難,看今朝陽光雨露天地寬。”寒來暑往,麥香苑外試驗田裡的麥子黃了又綠,院門上的這副對聯卻始終沒變。

“我的育種試驗還有很多好苗頭,前景廣闊。”常年在田間勞作,82歲的趙瑜耳聰目明、精神矍鑠。他樂呵呵地套用學生時期的口號說:“我還能為祖國健康工作20年。”

四季輪回,每年學校的教師照例會帶學生來農場進行現場教學,年過八旬的趙瑜依然以試驗田為課堂,從育種目標的制定、雜交組合的選配、育種材料的精選整理,到試驗方案設計、試驗田整地規劃、田間觀察記載、田間選擇,從理論知識到操作技能,一一傾囊相授,恨不得把幾十年的積累都教給他們。

“豆村育種基地的現場教學,已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思想洗禮。”趙瑜一輩子紮根農場、潛心育種的精神,深深打動了90後、00後的學生,他們搶著與趙瑜合影,自發以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形式表達內心的震撼。楊淩職業技術學院3個校區的主樓前,印有趙瑜守望麥田的巨幅彩照宣傳牌上,“照(趙)准目標,矢志不渝(瑜)”的八字校訓更是在每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蕩。

(資訊採集:薛曉強 審核:刁巧燕)

掃一掃分享本頁

在黃淮麥區同類生態地區中也具代表性。站在春風復蘇的大地上,他仿佛看到一片片金色麥浪滾滾而來,他認定,這裡就是自己尋找的育種“寶地”。

趙瑜把根深深紮在了這裡。即使後來農場二度變換歸屬,師生們都回校了,他仍執拗地留下來,8年3次易地而居,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守在這裡,持續育種試驗研究。

1970年,趙瑜培育的第一個小麥品種“武農132”因增產顯著,深受農民歡迎。這一年,農場大面積種植了“武農132”原種,趙瑜看著綠油油的麥苗,來年萬頃良田麥浪湧動的豐收場景似乎已躍然眼前。

這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如冷水兜頭潑來:農場劃給了別的單位。趙瑜急了:他選育的育種材料都種在試驗田,這季試驗要是保不住,10年心血將毀於一旦!

他多方奔走,請求呼籲。情急處,堂堂漢子甚至落下淚來。從麥苗返青跑到麥子拔節,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有關部門同意60畝育種試驗田由趙瑜收割,其他小麥由對方收割。

那可是1200多畝原種啊,當糧食吃了太可惜!趙瑜痛惜中又感到慶倖,保住育種試驗田就保住了育種基礎,保住了命根子!

農場移交了,其他師生都撤回了學校。趙瑜孤身搬到附近一戶農家住下,依然每天趕到試驗田,照常進行觀察記載和田間選育等工作,午飯常常帶些乾糧和開水在地頭湊合一頓。臨時住的屋子沒有電燈,晚上看書寫材料的習慣也中斷了。堅守到當年夏收後,為了不改變育種基地的生態條件,趙瑜搬到8公里外的巨良農場繼續育種研究。

也許是他的堅持感動了上天,3年後,豆村農場又回到了學校手中,趙瑜也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試驗田。

上大學前趙瑜就已結婚,妻子是從小訂的“娃娃親”。婚後多年,因條件所限,趙瑜常年隻身在外學習工作,妻子在甘肅老家種地養豬,照顧一家老小,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面。直到1976年,組織特批給他的妻兒辦了“農轉非”,一家人這才團聚在豆村農場,結束了20餘年分居兩地的生活。

1983年,學校領導班子調整。領導看中已在育種研究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趙瑜,多次動員他回校擔任領導職務,都被他婉言謝絕:“能當領導的人很多,少我一個不少,而育種研究一刻也離不了我。”

醉心育種的趙瑜,十分重視實踐教學,經常把課堂搬到試驗田,一邊講授育種繁殖的各個知識點,一邊帶著學生親身實踐,任何一個環節都不馬虎。他還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學涉農領域相關知識,既要當“專家”,又要當“雜家”。在他的幫助下,不少學生成長為當地種植業的行家裡手,畢業幾十年依舊與他聯繫密切,情誼深厚。

1996年,因為實在割捨不下即將出新品種的試驗田,已到退休年齡的趙瑜寫信給省長,請求能留下繼續搞育種研究,被特批獲准。從那時起,他的小麥育種事業進入厚積薄發的“黃金期”:繼“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之後,先後育成推廣了“武農148”“武農986”兩個品種。近10年又突破性育成3個優質高產品種。

“很多人笑我傻,其實我心裡明白得很。”追憶過往,滿頭白髮的趙瑜認真地說,“這輩子我就一個想法,培育小麥良種,造福國家和人民。如果沒有那些捨棄和堅持,我不會有現在的成績,這把年紀也不可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

1971年夏,在一列通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個中年人引起周圍人的好奇:每隔一會兒,他就要看看隨身攜帶的一個長一米五、寬二三十釐米的長木箱。令人意外的是,箱子裡裝的並不是什麼稀罕物,而是幾束完整的小麥植株。

這個中年人就是護送“武農132”植株標本去北京參加農業部展覽的趙瑜。“武農132”是趙瑜歷經9年培育推出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該品種1969年通過陝西省認定,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廣,畝產300至400公斤,比當地原有品種增產10%至30%。

在良種匱乏的年代,“武農132”讓農民看到了豐收的希望。偏僻的農場頓時熱鬧了,來要種子的農民絡繹不絕,甚至還發生了爭搶。之後,趙瑜又陸續選育了“武農99”“武農113”“武農148”“武農986”等優質小麥品種,在陝西和黃淮麥區其他幾個省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為農民增收48億元。

優質是目前趙瑜育種的首位目標。繼“武農986”後,近期培育成功的“武農6號”“武農318”“武農988”等3個優質高產品種,目前已進入區域試驗和審定程式。“武農6號”最先育成,生產表現為矮稈抗倒、早熟、多抗、廣適,已通過陝西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武農988”在大穗大粒超高產育種上有了重大突破;“武農318”優質強筋,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俱佳,磨出的麵粉可烤制與世界名牌麵包粉“吐司粉”媲美的高檔麵包。展示著對比照片,趙瑜驕傲地說:“‘武農318’待審定推廣,將對改變我國高強筋優質小麥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開始育種到2009年“武農986”通過審定,幾乎大約每隔10年,趙瑜就有一個小麥新品種問世,這在小麥育種界並不多見。2009年以來,他又有3個突破性品種問世,而這些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

育種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所有花費全靠他微薄的工資維持。沒有倉庫,夏收時的單株、單穗、麥捆只能放在屋簷下;沒有機械設備,試驗田的播種、收割、脫粒,全靠人工作業。為減少開支,他能省就省。幾十年來,試驗田插的標記牌,都是他用廢舊木料自己製作的,今年用過刨掉字型大小明年繼續用,植株上的小標記牌也都是用廢舊包裝盒製作而成。

1969年“武農132”開始推廣,陝西省農業廳給了1500元科研經費,這是趙瑜拿到的第一筆經費。“六五”至“十二五”期間,因為承擔省上專案,不定期會有少量的科研經費,有時連續幾年都沒有。為了研究不致中斷,他只能自己想辦法。

資金、土地有限,就用工夫補。小麥從播種到收穫,趙瑜守在田間地頭,高密度近距離進行田間觀察,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詳細記錄著育種材料不同生育期連續的動態觀察,這樣的記錄本,他有幾十個。所有育種材料的田間表現,他都瞭若指掌,優中選優,不確定的提前淘汰。浸淫田間五六十年,趙瑜練就了一雙“慧眼”,小麥抽穗時節,只要在地頭看一眼,當年能不能出成果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每年趙瑜都選做300個左右的小麥雜交組合。按平均10年出一個品種計算,命中率大約為三千分之一左右。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堅持,他硬是創出了“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種奇跡,被譽為“趙瑜育種法”。

“前無瓦圈,後無座架,輻條還斷了好幾根。”提起趙瑜的自行車,農場附近的農民記憶猶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趙瑜常常騎車到處推廣新品種,宣傳農業科技。

趙瑜將育種服務區定位為“立足陝西,面向黃淮”。每年小麥生育期尤其是成熟期,趙瑜都要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試驗示範點實地調研,傾聽當地農民的意見。

農場遠離縣城,又不通班車。每次出門,趙瑜都要先騎車到縣城,找個地方寄存了,再轉乘長途汽車。就這樣,他把關中地區不同生態區域跑了個遍,各地氣候、土質和水利等情況摸了個門兒清。

“做自己喜歡,又于國有利、人民需要的事就是幸福。”趙瑜說。在他心中,育成讓農民滿意、社會認可的良種比什麼都重要。

“品種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育種多年,趙瑜始終把農民滿意放在心坎上。在種子生產經營已進入商品化運作的時代,趙瑜堅持不賣品種經營權。他聯合信譽良好的種業公司,每年為他們提供自育小麥品種原種,幫助他們做好良種繁育,再由這些公司分區域自主經營推廣,力保讓更多的農民能用上放心的小麥良種。

趙瑜的家鄉甘肅省永登縣寒冷乾旱,歷史上只種春小麥,畝產200公斤左右,且品質較差。2005年,趙瑜把“武農148”和搜集的幾個冬小麥品種帶去做改種冬小麥試驗。連續3年試驗改種取得成功,其中,“武農148”表現最好,每畝增產200公斤左右,結束了幾千年來蘭州地區只能種春小麥的歷史。為致富鄉里,十多年來,趙瑜每年回去幾趟指導農業生產,僅給家鄉無償提供“武農148”原種就達3萬多斤。他還自費購來90萬斤馬鈴薯良種在當地試種,村民當年收成比以前普遍翻了一番還多。如今,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30多萬畝。

像這種貼錢貼工夫的事,趙瑜沒少做,生活中他卻簡樸得摳門。熟悉他的人知道,以前農場那半間破房,趙瑜一住就是8年。1973年,陝西省農業廳修建了磚木結構小院,他整整工作生活了40年。2012年,看他的宿辦條件實在太差,陝西省和寶雞市相關部門聯合給他改建了一座二層小樓的院子,取名“麥香苑”,並購置了一些現代化設備,打了機井,給試驗田安裝了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每年還撥付一定的科研經費。

從麥田破屋到“麥香苑”,趙瑜的科研條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感慨中他寫了副對聯自勉:“憶往昔歲月滄桑路艱難,看今朝陽光雨露天地寬。”寒來暑往,麥香苑外試驗田裡的麥子黃了又綠,院門上的這副對聯卻始終沒變。

“我的育種試驗還有很多好苗頭,前景廣闊。”常年在田間勞作,82歲的趙瑜耳聰目明、精神矍鑠。他樂呵呵地套用學生時期的口號說:“我還能為祖國健康工作20年。”

四季輪回,每年學校的教師照例會帶學生來農場進行現場教學,年過八旬的趙瑜依然以試驗田為課堂,從育種目標的制定、雜交組合的選配、育種材料的精選整理,到試驗方案設計、試驗田整地規劃、田間觀察記載、田間選擇,從理論知識到操作技能,一一傾囊相授,恨不得把幾十年的積累都教給他們。

“豆村育種基地的現場教學,已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思想洗禮。”趙瑜一輩子紮根農場、潛心育種的精神,深深打動了90後、00後的學生,他們搶著與趙瑜合影,自發以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形式表達內心的震撼。楊淩職業技術學院3個校區的主樓前,印有趙瑜守望麥田的巨幅彩照宣傳牌上,“照(趙)准目標,矢志不渝(瑜)”的八字校訓更是在每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蕩。

(資訊採集:薛曉強 審核:刁巧燕)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