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衛報看中國城鎮化: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超過100個

中國目前擁有100餘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這一數字在未來10年內極可能會翻番。

根據Demographia研究機構的資料,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102個之多,其中很多城市在國外鮮少聽聞,甚至在中國國內也少有人知。

比如泉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在一千年之前是世界上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是橫跨亞洲和中東地區經商者的貿易中心。今日有700多萬居民生活在泉州,比馬德里人口多出近80萬。 但是,馬德里是西班牙的文化都市和政治中心,

而泉州,即便擁有歷史達千年的清真寺和迷人的咖啡館,也很少在中國媒體上出現。而北京、上海和香港總是佔據新聞頭條。

在國外,幾乎無人知曉開封或者威海。這兩個城市人口都超過利物浦(估計城市人口為88萬)。開封作為多朝古都,曾經是絲綢之路的終點。

通信行業的繁榮(包括電商巨頭阿裡巴巴的進駐)讓曾經沉寂的貴陽城出現變化。 圖片提供:Alamy

中國城市發展目標的尺度驚人:中國現有119個城市人口超過利物浦。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報告,2025年之前,上述數字會翻番。

原因之一在於,中國政府積極鼓勵鄉村居民城市化。中國致力於在2020年把城市人口比例由當前的56.1%提升到60%。世界銀行預計,

在2030年,中國將有10億人口(即總人口的70%)生活在城市。中國各地都在競相勸說農民搬遷到城市新區,而擁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變為人去屋空的廢墟。

其中還有另一個原因--中國的中心正在西移。比如貴陽,高居去年中國表現最佳城市的榜首。貴州曾是中國最窮的省份之一,省會城市貴陽也曾經慵懶安靜,隨著電商巨頭阿裡巴巴成為重要投資方,貴陽見證了雲計算服務及電信行業的繁榮。

成批廠家開始從沿海地區遷移到內地。襄陽和衡陽,正隨著低端製造業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城市遷移的潮流而膨脹,目前人口都已超過100萬。

鄭州市政府飛快地把中原大地一塊塵土飛揚的土地變成了工業園區。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包電子製造商,落戶在這個工業園區,目前生產出近乎全球一半的蘋果手機,富士康也在衡陽建成了一家生產廠。

浙江省會杭州,高架公路和住宅社區伸展到遠方。照片提供:Imaginechina/Rex/Shutterstock

同時,一些工廠逃離成本高昂的沿海地區,另一些卻不得不進入了廣東省傳統製造業中心,紡織業和低端電子產業等工業最為顯著。

當前這種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數十年來,政策都讓農村居民遠離城市。進城的人們只有在其戶籍所在地才能夠接受到醫療、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務。但是,當下的政策熱衷於吸引農民進城,承諾為進城農民提供城市戶口,並提供更好的福利。

這導致規模不等的城市中心都在做著增長的規劃。根據麥肯錫的資料, 2025年中國將有221個城市人口超百萬。這將意味著建築、道路和交通系統建設的擴張與激增。

很多人擔心眾多新建成的都市的特徵終至消弭,因為政府制定了一項目標,未來10年內30%的建築都應採用預製建築。這些新建的高樓給人一種餅乾模子的感覺,幾乎乘坐任何高鐵都能透過窗戶看到面目別無二致的30層高樓。雷同的建設導致千城一面場景的出現,城市難以辨識。

泉州鎮國塔與仁壽塔。照片提供: Xinhua/Alamy

對中國城市人口加以測算並非易事,也難以精確完成。除了城市中心和周邊郊區之外,中國城市通常還轄有相當廣闊的農村地區,在中文中,“城市”的“市”字,通常用以描述省級以下的地區。比如,綿延群山與蜿蜒數百英里的長城是北京轄區的邊界,幾乎中國所有城市在其轄區之內都至少包含一個農村縣。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重慶。根據Demographia提供的資料,重慶市所轄面積差不多等同於奧地利國土面積,但城市區域僅占轄區面積的四分之一。分析表明,儘管重慶轄區總人口接近5000萬(編者注:《衛報》原文為5000萬,重慶轄區人口官方資料為約3000萬),在城區居住的人口卻只有大約740萬。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城市增長到如此龐大的地步,以至於難以確定城市與城市的分界點。廣州擁有一條地鐵線路,伸展到了其相鄰城市佛山市內。這樣來看,廣州和佛山到底算一個城市還是兩個城市?

中國政府目前正努力促使北京與相鄰兩個地區——河北省及天津市相融合,建設京津冀巨型城市。當局迫切希望推動三地融合的一個證據是,中國政府近期批准了一項2470億元的鐵路項目(編者注:2016年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提出到2020年前實施北京至霸州鐵路、北京至唐山鐵路、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鐵路、首都機場至北京新機場城際鐵路聯絡線、環北京城際鐵路廊坊至平谷段等9個項目,總里程約1100公里,初步估算投資約2470億元),以改善京津冀區域的交通聯繫。最終建成的巨型城市人口將超過1個億,面積則會達到韓國國土面積的2倍。

(本文編譯自衛報)

成批廠家開始從沿海地區遷移到內地。襄陽和衡陽,正隨著低端製造業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城市遷移的潮流而膨脹,目前人口都已超過100萬。

鄭州市政府飛快地把中原大地一塊塵土飛揚的土地變成了工業園區。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包電子製造商,落戶在這個工業園區,目前生產出近乎全球一半的蘋果手機,富士康也在衡陽建成了一家生產廠。

浙江省會杭州,高架公路和住宅社區伸展到遠方。照片提供:Imaginechina/Rex/Shutterstock

同時,一些工廠逃離成本高昂的沿海地區,另一些卻不得不進入了廣東省傳統製造業中心,紡織業和低端電子產業等工業最為顯著。

當前這種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數十年來,政策都讓農村居民遠離城市。進城的人們只有在其戶籍所在地才能夠接受到醫療、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務。但是,當下的政策熱衷於吸引農民進城,承諾為進城農民提供城市戶口,並提供更好的福利。

這導致規模不等的城市中心都在做著增長的規劃。根據麥肯錫的資料, 2025年中國將有221個城市人口超百萬。這將意味著建築、道路和交通系統建設的擴張與激增。

很多人擔心眾多新建成的都市的特徵終至消弭,因為政府制定了一項目標,未來10年內30%的建築都應採用預製建築。這些新建的高樓給人一種餅乾模子的感覺,幾乎乘坐任何高鐵都能透過窗戶看到面目別無二致的30層高樓。雷同的建設導致千城一面場景的出現,城市難以辨識。

泉州鎮國塔與仁壽塔。照片提供: Xinhua/Alamy

對中國城市人口加以測算並非易事,也難以精確完成。除了城市中心和周邊郊區之外,中國城市通常還轄有相當廣闊的農村地區,在中文中,“城市”的“市”字,通常用以描述省級以下的地區。比如,綿延群山與蜿蜒數百英里的長城是北京轄區的邊界,幾乎中國所有城市在其轄區之內都至少包含一個農村縣。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重慶。根據Demographia提供的資料,重慶市所轄面積差不多等同於奧地利國土面積,但城市區域僅占轄區面積的四分之一。分析表明,儘管重慶轄區總人口接近5000萬(編者注:《衛報》原文為5000萬,重慶轄區人口官方資料為約3000萬),在城區居住的人口卻只有大約740萬。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城市增長到如此龐大的地步,以至於難以確定城市與城市的分界點。廣州擁有一條地鐵線路,伸展到了其相鄰城市佛山市內。這樣來看,廣州和佛山到底算一個城市還是兩個城市?

中國政府目前正努力促使北京與相鄰兩個地區——河北省及天津市相融合,建設京津冀巨型城市。當局迫切希望推動三地融合的一個證據是,中國政府近期批准了一項2470億元的鐵路項目(編者注:2016年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提出到2020年前實施北京至霸州鐵路、北京至唐山鐵路、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鐵路、首都機場至北京新機場城際鐵路聯絡線、環北京城際鐵路廊坊至平谷段等9個項目,總里程約1100公里,初步估算投資約2470億元),以改善京津冀區域的交通聯繫。最終建成的巨型城市人口將超過1個億,面積則會達到韓國國土面積的2倍。

(本文編譯自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