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嘉禾國徽”,你見過嗎

十二章紋國徽

十二章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

又稱“嘉禾國徽”。圖案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和許壽裳。袁世凱所建立的中華帝國亦沿襲作為國徽。

十二章圖案: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國徽的設計中結合了西方紋章的佈局及傳統的十二章圖案:

中心

嘉禾:一種雙穗禾,為古代吉祥的象徵。國徽上的設計來源於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

幹:嘉禾之後的黑色盾形。

黼:斧形的圖案,象徵決斷。

粉米:斧形表面點綴有白色的米粒,象徵農業的供養。

山:斧形下方的曲線,象徵穩重、鎮定。

日:中心上方紅白相間的圖案。

黻:下方黃色絲帶間的紅色亞形圖案,象徵辨別、明察、背惡向善。

左側

華蟲:雉雞,象徵有文彩。

藻:華蟲嘴中銜藻,象徵潔淨。

星辰:華蟲頭上戴有星辰。

宗彝:華蟲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右側

龍:象徵神異、變幻。

月:龍角背後的圖案。

火:龍身的火焰,象徵明亮。

宗彝:龍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