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早的“天府之國”並不是四川

如今我們提到“天府之國”,首先一定會下意識的想到的四川成都。

四川景色優美,文化氣息濃厚,適宜生活,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天府之國”。

“天府”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是一種官名。它的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後人“天府”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這些地方均是經濟發達,地勢重要之地。

其實“天府之國”最早可追溯到秦朝,並不是指四川,而是指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渭河平原。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對秦國“天府”關中平原的記載。這是文獻中關於“天府”之地的最早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西元前338年,蘇秦遊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

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戰國策·秦策一》也有記載 “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天府之國”四字,最早可見於《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稱關中為“天府之國”。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

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
西都關中。

西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漢高祖劉邦就定都的事情讓群臣商議,高祖本想定都洛陽,後因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分析了關中的地理形勢,說到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在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對關中有也類似于張良的看法。“雍州之地,古稱天府,右探隴蜀,左扼崤函,前有終南太華之險,

後有清渭濁河之固,神明之奧,王者所都。”

由此可見,天府之國最早指的是指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渭河平原。

關於四川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在史書《三國志》上也有記載,最早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在與劉備對話時,諸葛亮說到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在秦朝,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之後,成都平原就成為一片沃土,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如今四川“天府之國”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慕名想前去體驗和感受一下四川的風土人情。

在明朝,北京也成為“天府之國”。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他認為北京的地形獨特,可“控四夷,制天下”

《大明一統志》卷一記載:“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在秦朝,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之後,成都平原就成為一片沃土,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如今四川“天府之國”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慕名想前去體驗和感受一下四川的風土人情。

在明朝,北京也成為“天府之國”。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他認為北京的地形獨特,可“控四夷,制天下”

《大明一統志》卷一記載:“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