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殊兒童一脫離康復機構,孩子為什麼會慢慢被打回原形?

前幾天,把一則有關自閉症的研究分享給家長,沒想到引起很多家長的強烈反響。這項研究其實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結果了,大概是這樣的:

美國自閉症專家洛瓦斯(Lovaas)在通過長期跟蹤研究獲得的資料中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的現象。

在該研究中,自閉症兒童被分為兩組,一組在機構接受高強度治療,另一組在家長的陪伴下僅在門診接受一定時間的訓練。

研究得出兩個有趣的結論:

①這兩組自閉症兒童獲得的進步是差不多的。這讓很多人驚訝,因為在門診一周幾次的訓練量比在機構接受訓練的量要少得多。

②更令人驚奇的是,在訓練結束後,兩組兒童的行為表現水準產生了極大的差異。

接受高強度訓練的兒童在保持期幾乎喪失了在機構時取得的進步,相反,那些雖然接受訓練時間短,但有家長充當訓練助手的兒童不但沒有退步,還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

上述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大家知道,自閉症兒童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社會性的極度缺乏,而如果家長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居家訓練或在社會自然情境中教學無疑是最接近社會的,

那麼孩子的社會性必然形成一個良性迴圈,而且家長也在這一個過程中得到專業技能的巨大提升,這對孩子以後脫離機構的持續訓練是有很大幫助的,家長可以在孩子遇到的一些問題時最大程度地自行解決,所以孩子在接下來的成長中得到了長足的有效進步。

而如果採取一種在機構全天式訓練的模式,孩子雖然同樣會進步,但一旦脫離那種固定模式的環境,又在自然環境中缺乏有效的引導,那麼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以致於逐漸退步,慢慢地被打回原形,甚至產生一些以前沒有出現的問題。

那麼國內現在對於自閉症普遍的訓練模式是怎麼樣的呢?一般都是由家長陪同孩子,

全天在機構,家長和孩子像上班一樣朝九晚五的重複進行,而且一做就是幾年。對此,很多家長感到身心疲憊,而且面臨著孩子一旦不適合上機構時又何去何從的問題,更面臨著孩子能力可能逐漸退化的處境!

而且,採用全天在機構訓練的模式,

每月需承擔的費用對很多家庭來說也是壓力山大!

而“治療師+家庭”模式既可保證效果、令家長與孩子一起進步又可以減輕家庭每月經濟壓力(因為不需每天在機構訓練,所以每月承擔費用會較低),但為什麼當前國內普遍沒有進行這種模式呢?從家長回饋的資訊來看原因有三:

①社會、機構、家長普遍缺乏這樣意識;

②採取“治療師+家庭”模式家長心中沒底(覺得孩子每週只是2-3次給治療師訓練的話,量不夠,怕耽誤孩子)。

③家長怕引導不了孩子,沒有方向。

從上面三個原因來看,除了第一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之外,其他兩個皆是因為家長對這種模式理解不夠所致。

首先,對於訓練量的問題。孩子雖然通過治療師訓練的只是每週2-3次,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其他時間是浪費的,因為家長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可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給孩子進行訓練,這樣孩子訓練量足以保證的。

其次,對於“怕引導不了孩子、沒有方向”的問題。這是由於家長心中不夠堅定,還沒有得到治療師的指導所致,其實只要做了,這些就不是問題了,家長要做只是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問題又來了,是不是採取全天式在機構訓練模式就一無是處呢?自然不是,在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對於孩子和家長都沒有進入狀態時還是需要通過全天式的訓練來提高的,以及那些程度非常重的自閉症孩子也是需要這樣。除去這些因素之外,家長需適時地調整孩子的訓練模式,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關鍵!

量不夠,怕耽誤孩子)。

③家長怕引導不了孩子,沒有方向。

從上面三個原因來看,除了第一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之外,其他兩個皆是因為家長對這種模式理解不夠所致。

首先,對於訓練量的問題。孩子雖然通過治療師訓練的只是每週2-3次,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其他時間是浪費的,因為家長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可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給孩子進行訓練,這樣孩子訓練量足以保證的。

其次,對於“怕引導不了孩子、沒有方向”的問題。這是由於家長心中不夠堅定,還沒有得到治療師的指導所致,其實只要做了,這些就不是問題了,家長要做只是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問題又來了,是不是採取全天式在機構訓練模式就一無是處呢?自然不是,在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對於孩子和家長都沒有進入狀態時還是需要通過全天式的訓練來提高的,以及那些程度非常重的自閉症孩子也是需要這樣。除去這些因素之外,家長需適時地調整孩子的訓練模式,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