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再盯著北上廣深了!二線城市開始搶人,給錢給房還給戶口!

九點半導語

隨著一線城市生活成本的暴漲,“逃離北上廣”成為熱門話題,不少二線城市也伺機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政策,給錢、給房、給戶口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籌碼。

“逃離”北上廣,

給錢給房給戶口!

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近年來都在控制人口,對於新畢業的大學生,都採取了不斷提高門檻的態度。比如北京,今年接收外地生源的數量不會超過9000人,這其中包括在北京上大學多年的外地學生。

就在這時,武漢、長沙、杭州、西安等一批強二線城市,明確提出鼓勵大學生落戶,不僅降低落戶門檻(甚至零門檻),還給予租房、購房補貼。

武漢

畢業3年內普通高校大學生,憑畢業證、創業就業證明即可落戶!這落戶條件寬鬆的已經嚇人了。對大學生創業還會提供一定的創業補貼和融資扶持,提供免費創業工位,讓大學生以最小成本創業。

還有住房方面,將加大人才公寓供給力度,每年建設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

5年內達到滿足20萬人租住需求的人才公寓總規模。提出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以獎勵形式支援企業人才和大學生購、租住房。

成都

成都的落戶制更寬鬆……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對於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

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

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成都還將對急需緊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賃服務,租住滿5年可按不高於入住時市場價格購買該公寓。

長沙

為了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留在長沙,新政首次對高校畢業生發放生活補貼和購房補貼,並實施“零門檻”落戶。對新落戶並在長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未來5年,長沙將投入百億元以上資金。其中,高精尖人才引進培育獎勵資金8億元以上,高校畢業生補貼資金20億元以上,高技能人才獎勵補貼資金3億元以上,緊缺急需人才和國際化人才引進培育資金6億元以上,支持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資金10億元以上。新政策的受益人群在200萬人以上。

西安

西安推出“23條人才新政”,計畫五年內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對A、B、C類人才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項目配套獎補。設立引才“西安伯樂獎”,對用人單位、仲介、個人等每引進一名A、B、C類人才,分別給予100萬、50萬和20萬元的獎勵。在獎勵激勵方面,設立“西安英才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30—50萬元獎勵,對有特別貢獻的個人給予150萬元獎勵。

提出了“清單制”“幫辦制”“直通市領導”等全新舉措,為高層次人才免費提供引進落戶、創辦企業、兌現政策、社保醫療教育等服務。對A、B、C、D類人才,實行優質生活服務“綠卡通”制度,在醫療、子女就學、落戶等方面實現“一卡在手、處處綠燈”。

其他城市

在住房方面,南京市還發佈《人才安居辦法》,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六類人才,可以分別享受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補貼和租賃補貼五種待遇。

資金補助也是重頭戲,杭州推出“房補+車補”;福州市財政則給予應屆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補助費15萬元,用人單位説明協調解決住房困難。

哪些城市值得去,哪些需要謹慎?

各大城市的優惠都不同,但不要只看補貼力度,還是要目光放遠點,看看哪座城市有潛力。

要知道隨著國家有意識地增加“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以及城鎮化進入“城市圈化”的新時代,相當一批強二線城市將崛起,未來可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去得早的人,當然會獲得超額紅利。

18大之後,高層對中國城鎮化發展是有反思的,對於北京上海面臨的城市病非常重視,所以才有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區和北京、上海對人口的強力控制。

與此同時,官方提出“建設10個北京”,其實就是要讓至少10個以上的城市,承擔國家中心城市的職能。這些城市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形成自己的超級城市圈,從而雄霸一方。

目前已經正式列入國家中心城市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以及成都、廣州、鄭州、武漢四個省會城市。這8個城市,因為各種機緣率先獲得了“國家中心城市”的頭銜,未來肯定會面臨巨大的機遇。

但很明顯,中國不可能只有這8個城市,這份名單也遺漏甚多。比如東北地區必須要有一個名額,以促進東北地區的發展,瀋陽就當之無愧;在江浙一帶,目前只有一個上海,南京、杭州顯然應該被列入。至於深圳,已經是中國內地的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二大科創中心,當然也會被列入。至於還會不會有更多城市列入,我們可以慢慢等,慢慢看。

除了上面點名的這12個城市以外,還有幾個城市發展勢頭相當好,比如蘇州、長沙、青島、西安、合肥。他們的經濟體量也不算小,未來肯定也能發揮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可能只依靠北上廣深四個中心城市引領內地的發展。巨大的發展需求,一定會催生出一批新的中心城市,這是市場決定的,政策應該加以引導。

二線城市房價便宜,營商成本低,隨著高鐵、機場、地鐵、高速、互聯網等重要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地方政府理念的轉變、自身的改革,其創業環境不比一線城市差。

對於一個新畢業大學生來說,北京、上海太難進了,即便找到工作,戶口也長期得不到解決,買房、買車資格也要很多年才能獲得。在這種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顯然是明智的。

目前廣州、深圳仍然在大量增加戶籍人口,其中深圳的落戶門檻尤其低。事實上,讓本科或以上學歷畢業生零門檻落戶,並給予租房補貼等,都是深圳率先出臺的政策,目前二線城市的“搶人政策”基本上都在模仿深圳。而深圳這種搶人的態勢,很難維持超過10年以上。目前深圳戶籍人口是400萬,每年新增接近60萬人,10年之後戶籍人口就將超過1000萬,到那時恐怕就會適度限制了。

所以,建議大學畢業生首選深圳,抓住難得的視窗期,成為一線城市的戶籍居民。其次,考慮廣州,因為廣州也沒有像北京、上海那樣限制人口增長,但難度比深圳略大。

如果不能進入深圳、廣州,當然可以考慮上面提到的二線城市,根據我個人對城市的研究,我認為這些城市的機遇排序應該如下:

杭州、南京、成都、武漢、天津、蘇州、鄭州、重慶、長沙、青島、西安、合肥(12個二線城市)

大家可以發現,上面沒有提到瀋陽。雖然瀋陽必定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但在現階段似乎沒有必要去,因為東北的經濟轉型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至於廈門,經濟總量偏小;福州,地域性太強;寧波,近期發展勢頭偏弱;大連,仍然在深度調整之中。東莞和佛山也不錯,但未來很難另立山頭,只能成為深圳、廣州城市圈的一部分。

其實,選擇哪個城市發展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平臺,真正學到東西,積累有價值的人脈。

至於上面列出的12個二線城市,是個人認為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二線城市,他們將來都有可能“獨霸一方”,成為一個城市圈的中心(蘇州除外),給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機會紅利。

至於沒有列入其中的城市,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需要慎重。

西安推出“23條人才新政”,計畫五年內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對A、B、C類人才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項目配套獎補。設立引才“西安伯樂獎”,對用人單位、仲介、個人等每引進一名A、B、C類人才,分別給予100萬、50萬和20萬元的獎勵。在獎勵激勵方面,設立“西安英才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30—50萬元獎勵,對有特別貢獻的個人給予150萬元獎勵。

提出了“清單制”“幫辦制”“直通市領導”等全新舉措,為高層次人才免費提供引進落戶、創辦企業、兌現政策、社保醫療教育等服務。對A、B、C、D類人才,實行優質生活服務“綠卡通”制度,在醫療、子女就學、落戶等方面實現“一卡在手、處處綠燈”。

其他城市

在住房方面,南京市還發佈《人才安居辦法》,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六類人才,可以分別享受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補貼和租賃補貼五種待遇。

資金補助也是重頭戲,杭州推出“房補+車補”;福州市財政則給予應屆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補助費15萬元,用人單位説明協調解決住房困難。

哪些城市值得去,哪些需要謹慎?

各大城市的優惠都不同,但不要只看補貼力度,還是要目光放遠點,看看哪座城市有潛力。

要知道隨著國家有意識地增加“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以及城鎮化進入“城市圈化”的新時代,相當一批強二線城市將崛起,未來可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去得早的人,當然會獲得超額紅利。

18大之後,高層對中國城鎮化發展是有反思的,對於北京上海面臨的城市病非常重視,所以才有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區和北京、上海對人口的強力控制。

與此同時,官方提出“建設10個北京”,其實就是要讓至少10個以上的城市,承擔國家中心城市的職能。這些城市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形成自己的超級城市圈,從而雄霸一方。

目前已經正式列入國家中心城市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以及成都、廣州、鄭州、武漢四個省會城市。這8個城市,因為各種機緣率先獲得了“國家中心城市”的頭銜,未來肯定會面臨巨大的機遇。

但很明顯,中國不可能只有這8個城市,這份名單也遺漏甚多。比如東北地區必須要有一個名額,以促進東北地區的發展,瀋陽就當之無愧;在江浙一帶,目前只有一個上海,南京、杭州顯然應該被列入。至於深圳,已經是中國內地的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二大科創中心,當然也會被列入。至於還會不會有更多城市列入,我們可以慢慢等,慢慢看。

除了上面點名的這12個城市以外,還有幾個城市發展勢頭相當好,比如蘇州、長沙、青島、西安、合肥。他們的經濟體量也不算小,未來肯定也能發揮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可能只依靠北上廣深四個中心城市引領內地的發展。巨大的發展需求,一定會催生出一批新的中心城市,這是市場決定的,政策應該加以引導。

二線城市房價便宜,營商成本低,隨著高鐵、機場、地鐵、高速、互聯網等重要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地方政府理念的轉變、自身的改革,其創業環境不比一線城市差。

對於一個新畢業大學生來說,北京、上海太難進了,即便找到工作,戶口也長期得不到解決,買房、買車資格也要很多年才能獲得。在這種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顯然是明智的。

目前廣州、深圳仍然在大量增加戶籍人口,其中深圳的落戶門檻尤其低。事實上,讓本科或以上學歷畢業生零門檻落戶,並給予租房補貼等,都是深圳率先出臺的政策,目前二線城市的“搶人政策”基本上都在模仿深圳。而深圳這種搶人的態勢,很難維持超過10年以上。目前深圳戶籍人口是400萬,每年新增接近60萬人,10年之後戶籍人口就將超過1000萬,到那時恐怕就會適度限制了。

所以,建議大學畢業生首選深圳,抓住難得的視窗期,成為一線城市的戶籍居民。其次,考慮廣州,因為廣州也沒有像北京、上海那樣限制人口增長,但難度比深圳略大。

如果不能進入深圳、廣州,當然可以考慮上面提到的二線城市,根據我個人對城市的研究,我認為這些城市的機遇排序應該如下:

杭州、南京、成都、武漢、天津、蘇州、鄭州、重慶、長沙、青島、西安、合肥(12個二線城市)

大家可以發現,上面沒有提到瀋陽。雖然瀋陽必定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但在現階段似乎沒有必要去,因為東北的經濟轉型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至於廈門,經濟總量偏小;福州,地域性太強;寧波,近期發展勢頭偏弱;大連,仍然在深度調整之中。東莞和佛山也不錯,但未來很難另立山頭,只能成為深圳、廣州城市圈的一部分。

其實,選擇哪個城市發展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平臺,真正學到東西,積累有價值的人脈。

至於上面列出的12個二線城市,是個人認為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二線城市,他們將來都有可能“獨霸一方”,成為一個城市圈的中心(蘇州除外),給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機會紅利。

至於沒有列入其中的城市,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