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法伴您行|闢謠為什麼這麼難!也說說每月一次的《史上最嚴新交規》

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讀到標題一定會會心一笑。

又到月初,各種群裡或者朋友圈裡一定會有人轉這樣的內容——《下月1日起,本地史上最嚴交規即將實行》。

這個內容在任何一個月、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群裡至少都會出現一次,成為了典型的“月經貼”。這個謠言也至少傳播了兩三年,雖然各種闢謠呼籲大家不要傳謠,

但似乎並不能阻擋大家的傳謠熱情。有時候,會出現同一個人,每個月都在社交網路上轉一次,下個月1日起,史上最嚴新交規即將實行,並樂此不疲。

為什麼人們樂於傳謠?為什麼我們的闢謠往往又失效了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謠言為什麼傳播的廣;第二,人為什麼要傳謠。

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看謠言為什麼傳播的廣。這要從什麼樣的資訊在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最廣說開去。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相對以前的媒體形式,移動互聯網是一種非常“自私”的閱讀模式。在移動互聯網上,讀者可以充分享受資訊的多樣性、充分挖掘自身的興趣點,所以,在移動互聯網上人們的閱讀離不開一個“我”字——即,

發生在“我”身邊的、“我”關心的、“我”愛看的、能體現“我”某種特質的(比如有逼格、比如有愛心)、喚起“我”某種情緒的共鳴(憤怒、恐懼、興奮、認同)。所以,這5個“我”字也構成移動互聯網上基本的傳播架構,只要符合這五個“我”字的內容,基本都傳播的很廣。

套用到這則謠言上,我們來看,基本上謠言都能套上這5個“我”。

首先,史上最嚴新交規往往都會加個地名,這個地名隨便更換,給人一種這件事情要發生在身邊的感覺,

滿足了“發生在‘我’身邊”的條件;其次,交規——基本上是每個駕駛員,以及駕駛員家屬關心的事情,滿足了“‘我’關心的”和“‘我’愛看的”這兩個條件;再次,“史上最嚴新交規”,關係到每一個人,人們也在轉發這種生活服務資訊的時候向外界表達“‘我’關心你”這個訊息,體現“我”有愛心;最後,這個資訊充分喚起了轉發人的心理共鳴,認為這個資訊真實無疑。

其他的謠言也是這樣。

從去年夏天流傳甚廣的“市防汛辦剛開會,今年要發生98年級的大洪水”,到今年“塑膠紫菜”,基本都符合這幾個特點。

圖片來自網路

說完謠言為什麼傳播的廣,我們再來看人為什麼要傳謠,謠言傳播的土壤是什麼?

人們傳謠,基本出於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偏見;第二,知識缺陷;第三,心理空窗。

為什麼說偏見是傳謠的基礎?是因為人是一種社交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求同”的本能——人會本能的取信並傳播那些自己已經認同的觀點,並加以強化。換句話說,就是“人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當一個人無端地相信硬紙板就是能做包子餡、塑膠真的可以冒充大米、雞蛋能夠人造這種話題的時候,任何闢謠對他來說都是無效的。而謠言一出,馬上會強化他對謠言的認知。這種偏見是長時間形成的,不能依靠一兩次的闢謠就改善,這決定了闢謠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道遠。

知識缺陷也是謠言傳播的基礎。絕大部分謠言會被我們一眼辨識,但是,任何人都會有知識盲區,總會有謠言擠進這個盲區的夾縫。而且更麻煩的是,往往知識越多的人並不能有效遏制謠言。知識越多反而越固執,而這種人的“高智”形象在他的社交圈中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他被謠言蒙蔽,危害更大。多年前,曾有一則“地球一小時是反華勢力策劃的行動”,本來很多人都當謠言看待,然而筆者一好友轉發後,圈內朋友便將其當真相傳播,後來該好友知道被騙後追悔不已。

謠言傳播土壤的第三點是“心理空窗”,這也是筆者認為闢謠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上文提到很多人傳謠其實是一種本能的社交行為,只是通過分享來表達“我關心你”。雖然傳遞了謠言,但出發點是好的。這種現象更多地發生在中老年線民身上。他們不像80後、90後,從小在互聯網環境中浸淫,早就練就一身看穿謠言的本領;他們也不像年輕人那樣能領略互聯網世界的豐富多彩,不懂直播、不懂A站B站、也不懂王者榮耀,在你對著手機哈哈大笑的時候,他們的互聯網世界只有某信某圈。他們給你分享資訊,實際是想進入你的世界,填補手機帶來的人際隔閡,填補他們心理的空窗。很無奈,卻是現實。

看明白以上幾點,不難發現,闢謠為什麼難:人的偏見令闢謠根本入不了傳謠者的眼;人們只固執地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即便是謠言;很多謠言直擊人性中柔軟的善良,至於闢謠,於心不忍。

應對謠言應該怎麼辦?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明確,無論是誰,闢謠仍然是一件長期而持久的工作。老謠不死,闢謠不止。闢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他和技術的發展、國民知識水準都密切相關,不可能通過一次集中活動,幾篇闢謠稿件就能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努力,這個時間可能是十數年或者數十年。

第二,闢謠應該從每一個案例,每一個個人入手。讓全民成為闢謠先鋒。闢謠本身也符合移動互聯網氣質——瞭解謠言背後的真相,將能提升一個人在智力和學識上的“優越感”,有了這種“優越感”,會推動人在更廣的範圍內傳播闢謠資訊。

第三,從自己出發,練就一雙辨別謠言的火眼金睛,做到自己不傳謠。告訴你一個迅速辨別謠言的技巧——如果你對一條資訊是否是謠言存疑,試著替換下謠言中的關鍵資訊,例如時間、地名、人名、社區名,看資訊是否依然完整。如果完整,八成就是謠言了。比如,有一條謠言說的是“昨晚株洲發生一起SB250病毒感染事件,XX人死亡,最近幾天不要吃肉……”,這裡的地名隨意一換,並不影響資訊的完整性,直接變成了另一個城市的新聞,謠言無疑。當然還有謠言直接寫“本市”的,再輔以“市人民醫院”“1路公車”等每個城市都有的公共設施,這樣的資訊幾乎100%是謠言。

第四,當你收到親朋好友發來的一條謠言,不要硬懟,不要忽略。這個時候你應該關心對方的心理狀態,更多關心ta的日常、他的生活,用親情溫暖人際隔閡,讓生活豐富起來,清掃謠言滋生的土壤,才是闢謠的正確方法。

偏見;第二,知識缺陷;第三,心理空窗。

為什麼說偏見是傳謠的基礎?是因為人是一種社交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求同”的本能——人會本能的取信並傳播那些自己已經認同的觀點,並加以強化。換句話說,就是“人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當一個人無端地相信硬紙板就是能做包子餡、塑膠真的可以冒充大米、雞蛋能夠人造這種話題的時候,任何闢謠對他來說都是無效的。而謠言一出,馬上會強化他對謠言的認知。這種偏見是長時間形成的,不能依靠一兩次的闢謠就改善,這決定了闢謠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道遠。

知識缺陷也是謠言傳播的基礎。絕大部分謠言會被我們一眼辨識,但是,任何人都會有知識盲區,總會有謠言擠進這個盲區的夾縫。而且更麻煩的是,往往知識越多的人並不能有效遏制謠言。知識越多反而越固執,而這種人的“高智”形象在他的社交圈中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他被謠言蒙蔽,危害更大。多年前,曾有一則“地球一小時是反華勢力策劃的行動”,本來很多人都當謠言看待,然而筆者一好友轉發後,圈內朋友便將其當真相傳播,後來該好友知道被騙後追悔不已。

謠言傳播土壤的第三點是“心理空窗”,這也是筆者認為闢謠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上文提到很多人傳謠其實是一種本能的社交行為,只是通過分享來表達“我關心你”。雖然傳遞了謠言,但出發點是好的。這種現象更多地發生在中老年線民身上。他們不像80後、90後,從小在互聯網環境中浸淫,早就練就一身看穿謠言的本領;他們也不像年輕人那樣能領略互聯網世界的豐富多彩,不懂直播、不懂A站B站、也不懂王者榮耀,在你對著手機哈哈大笑的時候,他們的互聯網世界只有某信某圈。他們給你分享資訊,實際是想進入你的世界,填補手機帶來的人際隔閡,填補他們心理的空窗。很無奈,卻是現實。

看明白以上幾點,不難發現,闢謠為什麼難:人的偏見令闢謠根本入不了傳謠者的眼;人們只固執地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即便是謠言;很多謠言直擊人性中柔軟的善良,至於闢謠,於心不忍。

應對謠言應該怎麼辦?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明確,無論是誰,闢謠仍然是一件長期而持久的工作。老謠不死,闢謠不止。闢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他和技術的發展、國民知識水準都密切相關,不可能通過一次集中活動,幾篇闢謠稿件就能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努力,這個時間可能是十數年或者數十年。

第二,闢謠應該從每一個案例,每一個個人入手。讓全民成為闢謠先鋒。闢謠本身也符合移動互聯網氣質——瞭解謠言背後的真相,將能提升一個人在智力和學識上的“優越感”,有了這種“優越感”,會推動人在更廣的範圍內傳播闢謠資訊。

第三,從自己出發,練就一雙辨別謠言的火眼金睛,做到自己不傳謠。告訴你一個迅速辨別謠言的技巧——如果你對一條資訊是否是謠言存疑,試著替換下謠言中的關鍵資訊,例如時間、地名、人名、社區名,看資訊是否依然完整。如果完整,八成就是謠言了。比如,有一條謠言說的是“昨晚株洲發生一起SB250病毒感染事件,XX人死亡,最近幾天不要吃肉……”,這裡的地名隨意一換,並不影響資訊的完整性,直接變成了另一個城市的新聞,謠言無疑。當然還有謠言直接寫“本市”的,再輔以“市人民醫院”“1路公車”等每個城市都有的公共設施,這樣的資訊幾乎100%是謠言。

第四,當你收到親朋好友發來的一條謠言,不要硬懟,不要忽略。這個時候你應該關心對方的心理狀態,更多關心ta的日常、他的生活,用親情溫暖人際隔閡,讓生活豐富起來,清掃謠言滋生的土壤,才是闢謠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