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長給孩子喂藥捏鼻子強灌導致窒息!其實喂藥可以即順利又安全!附0~6歲孩子喂藥指南

孩子生病最難的,應該是吃藥的時候,有些疾病不吃藥無法自愈,可是孩子抵抗情緒很強烈,不停掙扎、哭嚎、嘴巴緊閉,家長辦法用盡都可能只能喂進一點,脖子和衣服上灑得到處都是。

一些焦急孩子病情、沒耐心的家長,迫不得已使用“老土方”,和家人合夥抓住孩子手腳半壓著他不讓他動彈,捏住孩子鼻子等他受不了張口呼吸的時候,大量的藥水對著喉嚨就灌進去。

在生活中,因給孩子喂藥不當導致孩子窒息的事故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家長明知道強灌是冒著孩子的生命危險行便捷之事,可依然心存僥倖。

那麼給孩子喂藥有些什麼小竅門,

可以孩子順利接受,家長安心不愁呢?

我們分年齡段來討論:

0~1歲幼兒

6個月之前的孩子喂藥是比較順利的,因為他對味覺沒有很多辨識能力,給什麼吃什麼。

6個月後喂輔食,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對某些味道開始挑剔,但那只是暫時的,味覺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喂藥主要以引導和轉移注意力為主。

工具:

接受喂藥的孩子可使用勺子,不接受的可以使用滴管、藥匙、奶嘴喂藥器、去針頭的針管等,前三個在某寶或某東、母嬰店均有售賣,第三個藥店購買。片劑、膠囊藥劑可以用勺子或搗藥器磨成粉摻水喂給孩子。

方式:

除開一些特殊要求需在進食時或進食後立馬喂的藥物,在喂藥前不要給孩子餵奶、餵食、喂水,

讓他處於半饑餓狀態,喂藥會更順利。喂藥後可喂少許水沖淡口腔藥味,但不要立即進食,以免引起嘔吐。

讓孩子處於坐位或半坐位,等聽到或看到孩子吞咽後再喂下一口,不能著急。不願張口的孩子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輕捏其臉頰,從嘴角內的縫隙處輕緩的喂進去。

孩子有抗拒情緒的可以使用其平時喜歡的玩具逗引,或者家長開放音樂在孩子面前表情開心的跳舞,

給孩子造成愉悅的氣氛,轉移其對口腔藥味的注意力。

在給孩子喂藥前,明確的向他告知這是藥,為什麼要吃這個,吃了會有什麼好處等,建立初期的用藥認知,1歲前的孩子是聽得懂的

注意:

不可等孩子大哭的時候藥水對著喉嚨灌進去,幼兒器官發育不完善且食道、氣管小,強灌輕則引起嗆咳,孩子對勺子或食物有初期的恐懼情緒,重則窒息威脅生命。

1~3歲幼兒

1歲後的孩子認知能力越發豐富,到1歲半熱衷於模仿,2、3歲的時候就以為自己是個大人了,家長平時可以使用一些關於生病和醫生的繪本進行引導,讓孩子熟悉生病流程:不舒服需要看醫生——吃藥或打針——好了可以繼續玩。在孩子面臨吃藥的時候還可以將繪本拿出來進行模擬,讓繪本裡的人物陪同孩子一起吃,接受度會大大增加。

當家長不舒服吃藥的時候,也可以吃給孩子看,並告訴孩子:“我生病了需要吃藥,藥不是很好吃,但沒關係,我非常勇敢!啊嗚!一下就吃完了,真棒,我很快就會好起來的!”給孩子提供關於吃藥的正面資訊,吃藥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可以勇敢起來戰勝的。

要注意將藥物收納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當孩子好奇想吃大人藥的時候也要告訴他生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藥、大人藥和小孩藥不一樣、吃到任何陌生食物都需要告知大人...普及一些基本的安全意識。

工具:

勺子、滴管、藥匙等能繼續用上,孩子容易接受哪種或者家長喂藥比較順利就用哪種。若孩子不肯張口,可使用壓舌板。仍然是以順著嘴角及臉頰內側、在牙槽上喂進去的方式最佳。

方式:

雖然家人都著急,但是不要一家人圍攏一起看著孩子吃,表情和氛圍會洩露情緒,孩子被那麼多雙”熱切”的眼睛盯著會很緊張,忍不住想反抗。由一位孩子比較信服和親近的人抱著喂即可,其他家人該幹嘛幹嘛。

在判斷孩子需要吃藥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不要把藥物準備好了端他面前直接開喂,給他一個緩衝的時間,用於思考為什麼吃藥、想像藥是什麼樣什麼味道的,以及觀察你的態度。

語言儘量簡單乾脆,態度堅決又不刻意強迫。

若在商量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哭鬧、抗拒,抱一抱孩子,輕輕拍拍他,告訴他為什麼要吃藥,不吃的話就會有諸如不可以吃零食不能出去玩等後果,穩定他的情緒。

不要孩子一哭,就嚴厲的說:“不行!你生病了必須吃藥!不吃就不會好!”,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抵觸心理,也沒必要說:“我是為你好!你以為我想嗎!”等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好,在有情緒的他看來,不吃藥絕對就是好的。

在喂藥的時候開始哭鬧,藥碗記得放到孩子踢打時不會碰觸的地方,可以輕撫孩子後背緩解他的情緒,和他對視,用鼓勵的眼光告訴他,他很勇敢,相信他可以的。

別用“吃糖果“的方式騙孩子吃,不是長久之計,孩子會慢慢發現受騙,容易對家長產生信任危機。

注意:

耐心,耐心,一定堅持耐心,我知道這很難,尤其是孩子不斷哭鬧喂藥斷斷續續的時候,堅持就是勝利,剛開始進行得會比較艱難,幾次按時吃藥後孩子會慢慢接受,情緒不再那麼抵觸。

如果打算在孩子哭鬧時喂進,切記從嘴角邊喂,等孩子吞完一口再喂下一口,不要趕時間一樣對著舌頭和喉嚨正中間一勺子下去。

3~6歲幼兒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熱衷遊戲,愛好角色扮演,並且對職業已經有了一定認知,所以平時不要用”如果不聽話讓醫生叔叔、護士阿姨抓你去打針!”等語言恐嚇,主動造成孩子對生病用藥有陰影。

可使用繪本引導、用玩偶或職業圖片卡進行角色代入玩遊戲,如家長假裝生病,由孩子假裝的醫生給家長喂“藥”,將家長治療“康復”後,給孩子獎勵一個親吻或者小紅旗,不僅能讓孩子對醫生的職業有好感,還能在孩子抗拒用藥的時候,家長以“親身體驗”鼓勵孩子。

當孩子有小夥伴或者所在幼稚園有孩子生病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孩子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生病後需要打針吃藥,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建立孩子的一些基本常識。

工具:

接受得好的孩子可以使用小杯子讓其自己吃藥,仍有較大抗拒情緒的孩子勺子、滴管、藥匙等繼續使用。抗拒情緒較小的孩子,可以”花式喂藥“,即用造型可愛的杯子、蓋子,或者吸管,讓孩子自行服藥。

方式:

平時要注重引導和認知的遞增加強,在關鍵時刻會非常有用。不要認為孩子小聽不懂,或者把大部分教育希望都寄託在幼稚園、學校,也不要忽略對孩子生活上的基本常識教育,如:走失後的自救、受傷出血後的簡單處理、社會各個職業都在做什麼工作都有什麼用、大人和孩子各有什麼責任和好處等。不是孩子小不會懂,而是他不知道才不懂。

如告知孩子醫生這個職業不是專門給他開藥吃苦他的,他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照顧很多病人,説明他們康復,不僅可以建立孩子的職業認知,還能夠通過映射醫生的正面形象,淡化孩子對醫生的畏懼心理。

注意:

孩子剛開始能夠好好吃藥,後面又抗拒了,不可責駡、嘲諷孩子,用過去的他和現在的他作比較,這跟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也沒什麼區別,

先詢問孩子的想法:是藥太苦了不願意吃?還是發生了什麼事不想吃這個藥,他不會無緣無故的就不肯吃了,家長先找到原因再對症處理,不要因為孩子前期好,後期“不好”就失去耐心,惱怒孩子不懂事。

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喂藥方式其實都是通用的,不是說哪個年齡階段只能用哪個固定方式,但有一個是每個年齡的孩子都適用的,便是家長的情緒。

孩子生病家長固然著急,心慌,但是情緒一旦過激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影響。

打針前家長就緊緊抓著孩子手不讓動彈,孩子必然反抗;在喂藥前就憂心忡忡、圍攏觀望、嚴陣以待,孩子必然慌張;因心疼孩子忍不住對其哭訴,較敏感脆弱、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甚至會產生罪惡感,認為自己生病是錯誤,從而產生“我是個錯誤”的負面想法。

家長的情緒需要和抗拒吃藥的孩子的情緒形成對比,而不是對等。他越抗拒,你越想壓制,他越哭鬧,你越沒耐心,這樣在當時可能會暫時“嚇”住孩子讓他乖乖吃藥,但會造成以後喂藥越來越困難,孩子越長大有了一定力氣,會用盡洪荒之力反抗,家長抓都抓不住。

在醫院能夠時常見到一些較小的孩子被家長用力束縛治療,較大的孩子連醫院的門都扯不進,不停的被其反抗掙脫,並不是孩子天生就這樣,而是前期沒有建設好孩子對醫院、打針、用藥的安全感,從而在治療時困難重重,孩子哭,家長累。

不管是在治療前還是治療後,無論孩子有沒有哭,都要誇其勇敢,給他一個有力的擁抱和親吻。

不建議在孩子生病時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因為心疼他,平時不給吃的零食、不給看的動畫片一律全都滿足,要什麼給什麼,會造成孩子病好後嬌氣和混亂,應讓孩子明白生病是生活裡非常正常的事,不是可以跨越家長底線的試金石。

作者寄語:

不管怎樣,平時對孩子的身體保健才是上上策!

較小的孩子多撫觸、推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較大的孩子多運動、喝水、忌垃圾飲食。家長不要對孩子過細養育,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環境細菌,比吃任何兒童保健品都有用!

讓繪本裡的人物陪同孩子一起吃,接受度會大大增加。

當家長不舒服吃藥的時候,也可以吃給孩子看,並告訴孩子:“我生病了需要吃藥,藥不是很好吃,但沒關係,我非常勇敢!啊嗚!一下就吃完了,真棒,我很快就會好起來的!”給孩子提供關於吃藥的正面資訊,吃藥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可以勇敢起來戰勝的。

要注意將藥物收納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當孩子好奇想吃大人藥的時候也要告訴他生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藥、大人藥和小孩藥不一樣、吃到任何陌生食物都需要告知大人...普及一些基本的安全意識。

工具:

勺子、滴管、藥匙等能繼續用上,孩子容易接受哪種或者家長喂藥比較順利就用哪種。若孩子不肯張口,可使用壓舌板。仍然是以順著嘴角及臉頰內側、在牙槽上喂進去的方式最佳。

方式:

雖然家人都著急,但是不要一家人圍攏一起看著孩子吃,表情和氛圍會洩露情緒,孩子被那麼多雙”熱切”的眼睛盯著會很緊張,忍不住想反抗。由一位孩子比較信服和親近的人抱著喂即可,其他家人該幹嘛幹嘛。

在判斷孩子需要吃藥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不要把藥物準備好了端他面前直接開喂,給他一個緩衝的時間,用於思考為什麼吃藥、想像藥是什麼樣什麼味道的,以及觀察你的態度。

語言儘量簡單乾脆,態度堅決又不刻意強迫。

若在商量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哭鬧、抗拒,抱一抱孩子,輕輕拍拍他,告訴他為什麼要吃藥,不吃的話就會有諸如不可以吃零食不能出去玩等後果,穩定他的情緒。

不要孩子一哭,就嚴厲的說:“不行!你生病了必須吃藥!不吃就不會好!”,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抵觸心理,也沒必要說:“我是為你好!你以為我想嗎!”等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好,在有情緒的他看來,不吃藥絕對就是好的。

在喂藥的時候開始哭鬧,藥碗記得放到孩子踢打時不會碰觸的地方,可以輕撫孩子後背緩解他的情緒,和他對視,用鼓勵的眼光告訴他,他很勇敢,相信他可以的。

別用“吃糖果“的方式騙孩子吃,不是長久之計,孩子會慢慢發現受騙,容易對家長產生信任危機。

注意:

耐心,耐心,一定堅持耐心,我知道這很難,尤其是孩子不斷哭鬧喂藥斷斷續續的時候,堅持就是勝利,剛開始進行得會比較艱難,幾次按時吃藥後孩子會慢慢接受,情緒不再那麼抵觸。

如果打算在孩子哭鬧時喂進,切記從嘴角邊喂,等孩子吞完一口再喂下一口,不要趕時間一樣對著舌頭和喉嚨正中間一勺子下去。

3~6歲幼兒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熱衷遊戲,愛好角色扮演,並且對職業已經有了一定認知,所以平時不要用”如果不聽話讓醫生叔叔、護士阿姨抓你去打針!”等語言恐嚇,主動造成孩子對生病用藥有陰影。

可使用繪本引導、用玩偶或職業圖片卡進行角色代入玩遊戲,如家長假裝生病,由孩子假裝的醫生給家長喂“藥”,將家長治療“康復”後,給孩子獎勵一個親吻或者小紅旗,不僅能讓孩子對醫生的職業有好感,還能在孩子抗拒用藥的時候,家長以“親身體驗”鼓勵孩子。

當孩子有小夥伴或者所在幼稚園有孩子生病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孩子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生病後需要打針吃藥,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建立孩子的一些基本常識。

工具:

接受得好的孩子可以使用小杯子讓其自己吃藥,仍有較大抗拒情緒的孩子勺子、滴管、藥匙等繼續使用。抗拒情緒較小的孩子,可以”花式喂藥“,即用造型可愛的杯子、蓋子,或者吸管,讓孩子自行服藥。

方式:

平時要注重引導和認知的遞增加強,在關鍵時刻會非常有用。不要認為孩子小聽不懂,或者把大部分教育希望都寄託在幼稚園、學校,也不要忽略對孩子生活上的基本常識教育,如:走失後的自救、受傷出血後的簡單處理、社會各個職業都在做什麼工作都有什麼用、大人和孩子各有什麼責任和好處等。不是孩子小不會懂,而是他不知道才不懂。

如告知孩子醫生這個職業不是專門給他開藥吃苦他的,他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照顧很多病人,説明他們康復,不僅可以建立孩子的職業認知,還能夠通過映射醫生的正面形象,淡化孩子對醫生的畏懼心理。

注意:

孩子剛開始能夠好好吃藥,後面又抗拒了,不可責駡、嘲諷孩子,用過去的他和現在的他作比較,這跟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也沒什麼區別,

先詢問孩子的想法:是藥太苦了不願意吃?還是發生了什麼事不想吃這個藥,他不會無緣無故的就不肯吃了,家長先找到原因再對症處理,不要因為孩子前期好,後期“不好”就失去耐心,惱怒孩子不懂事。

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喂藥方式其實都是通用的,不是說哪個年齡階段只能用哪個固定方式,但有一個是每個年齡的孩子都適用的,便是家長的情緒。

孩子生病家長固然著急,心慌,但是情緒一旦過激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影響。

打針前家長就緊緊抓著孩子手不讓動彈,孩子必然反抗;在喂藥前就憂心忡忡、圍攏觀望、嚴陣以待,孩子必然慌張;因心疼孩子忍不住對其哭訴,較敏感脆弱、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甚至會產生罪惡感,認為自己生病是錯誤,從而產生“我是個錯誤”的負面想法。

家長的情緒需要和抗拒吃藥的孩子的情緒形成對比,而不是對等。他越抗拒,你越想壓制,他越哭鬧,你越沒耐心,這樣在當時可能會暫時“嚇”住孩子讓他乖乖吃藥,但會造成以後喂藥越來越困難,孩子越長大有了一定力氣,會用盡洪荒之力反抗,家長抓都抓不住。

在醫院能夠時常見到一些較小的孩子被家長用力束縛治療,較大的孩子連醫院的門都扯不進,不停的被其反抗掙脫,並不是孩子天生就這樣,而是前期沒有建設好孩子對醫院、打針、用藥的安全感,從而在治療時困難重重,孩子哭,家長累。

不管是在治療前還是治療後,無論孩子有沒有哭,都要誇其勇敢,給他一個有力的擁抱和親吻。

不建議在孩子生病時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因為心疼他,平時不給吃的零食、不給看的動畫片一律全都滿足,要什麼給什麼,會造成孩子病好後嬌氣和混亂,應讓孩子明白生病是生活裡非常正常的事,不是可以跨越家長底線的試金石。

作者寄語:

不管怎樣,平時對孩子的身體保健才是上上策!

較小的孩子多撫觸、推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較大的孩子多運動、喝水、忌垃圾飲食。家長不要對孩子過細養育,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環境細菌,比吃任何兒童保健品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