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可哥西裡與鼓浪嶼也要申遺了,中國能成為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嗎?

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2日晚(當地時間)在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開幕,會議為期11天。今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共有34個項目,包括7處自然遺產項目、26處文化遺產項目和1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專案,

中國青海省可哥西裡和福建省鼓浪嶼也在其內,分別申請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

目前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是義大利,已有51處,今年申報2處,其中1處獲得世界遺產委員會推薦。

有外媒分析稱,根據以往經驗,入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推薦名單獲通過幾率更大。

據悉,中國於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目前擁有世界遺產50項,包括文化遺產30項、自然遺產11項、文化自然遺產4項及文化景觀5項,總數量位居世界第二。義大利以51項世界遺產排名第一。如果此次申遺通過,中國將可能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什麼是世界遺產大會?

世界遺產大會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年度會議,主要決定哪些遺產可以錄入《世界遺產名錄》,對已在冊的世界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目前,《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1052處世界遺產。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上述遺產。

為保證該公約能夠有效實施,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委員會由21名成員組成,每屆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成員的三分之一。

另外,由7名成員組成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團每年舉行兩次會議,研究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工作。在該委員會成立的同時,我們熟悉的《世界遺產名錄》也建立起來。

那麼,什麼樣的“遺產”才能進入這個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例會,即開頭提到的世界遺產大會,其主要職責是審核、批准新申報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1977年,首屆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

世界遺產並不是單指文化遺產,它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建築群、遺址等。1987年,中國長城、明清皇宮等首批6個遺產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可哥西裡與鼓浪嶼衝刺“世遺”,即使成功也有很多問題要注意

可哥西裡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這應該是其能衝擊世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鼓浪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獨具一格。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院、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要素。青海可哥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緩衝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與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對於列入世界遺產的專案,今年出版的《世界遺產》曾刊發文章認為當下早已過了拼世界遺產數量的時代:“曾幾何時,我們都篤定,只要有更多的世界遺產,就能在遺產界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努力申遺,為了一個美好的國際形象。我們即將第一,我們榮耀萬丈。殊不知,世界遺產,早已過了拼數量的時代。靠申更多的遺產來樹立國際地位,已經失去了土壤。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正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是做個更完美的學霸,還是塑造更好的自我?近十幾年來的國際遺產學界,層出不窮的文章開始質疑申報世界遺產後所帶來的弊端——政治的爭端、旅遊的破壞、管理監測的不力……”

更有學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各類山川地貌的國度,因而,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排名靠前似乎理所應當,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肯定會激發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許多地方政府對“遺產”的認識至今仍是十分模糊的,只把其視為搖錢樹和大金庫,進而大肆搞那種殺雞取卵式的開發,因此許多專案“申遺”成功之時,也即遺產遭殃之日。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就曾認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申遺很多問題不能回避,有些文化遺產在申遺的過程中得到了關注與保護,但申遺成功後,卻沒有延續之前的保護措施,遺產的完整性被破壞,甚至於為了發展旅遊而被改變。

考古專家王巍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應當鼓勵文化遺產開發或利用,不能將之單純認為是地方政府為了通過開發旅遊來拉動經濟,但一定要將保護放在第一位。

“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當保護、利用發生矛盾,利用要讓位於保護,絕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王巍強調,做好這項工作要掌握合理利用的“度”,“各部門要協商溝通,達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目的。”

主要包括文物、建築群、遺址等。1987年,中國長城、明清皇宮等首批6個遺產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可哥西裡與鼓浪嶼衝刺“世遺”,即使成功也有很多問題要注意

可哥西裡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這應該是其能衝擊世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鼓浪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獨具一格。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院、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要素。青海可哥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緩衝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與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對於列入世界遺產的專案,今年出版的《世界遺產》曾刊發文章認為當下早已過了拼世界遺產數量的時代:“曾幾何時,我們都篤定,只要有更多的世界遺產,就能在遺產界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努力申遺,為了一個美好的國際形象。我們即將第一,我們榮耀萬丈。殊不知,世界遺產,早已過了拼數量的時代。靠申更多的遺產來樹立國際地位,已經失去了土壤。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正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是做個更完美的學霸,還是塑造更好的自我?近十幾年來的國際遺產學界,層出不窮的文章開始質疑申報世界遺產後所帶來的弊端——政治的爭端、旅遊的破壞、管理監測的不力……”

更有學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各類山川地貌的國度,因而,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排名靠前似乎理所應當,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肯定會激發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許多地方政府對“遺產”的認識至今仍是十分模糊的,只把其視為搖錢樹和大金庫,進而大肆搞那種殺雞取卵式的開發,因此許多專案“申遺”成功之時,也即遺產遭殃之日。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就曾認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申遺很多問題不能回避,有些文化遺產在申遺的過程中得到了關注與保護,但申遺成功後,卻沒有延續之前的保護措施,遺產的完整性被破壞,甚至於為了發展旅遊而被改變。

考古專家王巍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應當鼓勵文化遺產開發或利用,不能將之單純認為是地方政府為了通過開發旅遊來拉動經濟,但一定要將保護放在第一位。

“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當保護、利用發生矛盾,利用要讓位於保護,絕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王巍強調,做好這項工作要掌握合理利用的“度”,“各部門要協商溝通,達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