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金藍領”刷爆朋友圈!這個中專生堪比德國工程師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品質之魂,存於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

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品質時代。”這是去年兩會之後,“工匠精神”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呢?

今年2月6日,中央深改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第一個文件就是《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從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

那麼從今天開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也將帶領大家去認識一些紮根基層,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藍領技術精英。

農民工自學成才成程式設計高手 月收入不輸白領

在四川省邛崍市的這家製藥廠,我們見到了張繼雄,這位出身農村的技術工人,今年2月,從四川省2490多萬農民工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全省100名優秀農民工之一。現在張繼雄正在進行的工作,

是把軟水站的控制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準確的說,就是要讓水泵在生產低谷時段自動減少出水量。

成都市某製藥公司機修工人張繼雄:比如晚上車間都不生產了,供水量很小了,那你還是八台泵在轉的話,一是浪費能源。公司說實話,一個月電費一個月都是幾百萬,

咱們還要從這些地方慢慢節約。

節約是張繼雄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這既是作為一名機修工人的職責,更是兒時艱苦歲月留下的痕跡。今年40歲的張繼雄,出生在四川省邛崍市桑園鎮下面的一個小鄉村,因為家境貧困,中專畢業後就早早地參加了工作,但困苦的生活反而成為他不斷進取的動力。

張繼雄:我們這種人,從小是吃過苦的。小時候,一兩個月沒有一頓肉吃。

只要你喜歡上進的話,什麼困難都不會把你壓倒的。

中專畢業後,張繼雄被招工進廠,從此在機器維修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廠裡400多台設備,種類繁多,型號迥異,張繼雄慢慢成了它們的全科大夫。別的大夫手裡的診療器械,一般都是常見的維修工具,但張繼雄的手中卻新增了電腦程式。

張繼雄:我要採集變頻機的頻率,運行電流多大,回饋信號,風扇怎麼控制。

溫度超過35度,風扇會自己啟動。當櫃子裡面的溫度低於30度、或者是等於30度的時候,我就停止給它抽風。

製藥用水的品質是保障藥品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軟水和淨水設備也是國家對製藥企業進行《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認證時需要重點考察的物件,在中國,任何一家製藥企業都必須通過這項認證才能進行生產和銷售。

2013年,正是靠著張繼雄的一雙巧手,對這套設備重新進行安裝和程式設計,企業最終順利通過了新版國家認證。

張繼雄:你說買一台設備七八十萬,好的要一百多萬。咱們自己做的話,你說三四十萬,那肯定划算是吧。它也符合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講的要求。為什麼不自己做呢?

技高人膽大的張繼雄處處著眼於一個省字。輕車熟路的程式設計,胸有成竹的安裝,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僅有中專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時光倒退回十幾年前,當時的張繼雄整天還只跟老式生產設備打交道,別說程式設計,農村出身的他連電腦鍵盤都沒摸過。直到2005年,企業設備更新換代,幾位元來自上海的工程師讓他眼界大開。

張繼雄:那個時候廠家的工程師過來調試設備,他打開程式,打開電腦,我看他是安裝相關軟體。一安裝完以後,通過一根資料線,和我設備連接起來。就可以通過資料線,這個軟體就打開程式,可以實現線上修改程式設計當時我覺得真的很神奇。

程式設計,這在當時對於電腦都沒碰過的張繼雄來說,是聞所末聞的新名詞,但是簡單便捷的操作,讓他深受觸動。

張繼雄:我自己跟自己說的,工程師他們上海人對這些東西都懂。為什麼我就不懂呢?那我下來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搞懂。

張繼雄是個不服輸的人,下定決心要把上海工程師會的先進東西學到手。但是當時的他只在公司辦公室裡見過電腦長什麼樣,對操作一竅不通,連基本的打字都不會,又如何談得上程式設計呢?

張繼雄:初期的時候先要學會電腦打字,常用的功能怎麼運用,反正那段時間很拼命。抽空到成都,在春熙路新華書城,當時就只買了關於PLC可程式設計控制器程式設計的書。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學的。

從學習打字開始,張繼雄一邊看書一邊自己琢磨,一點一點,艱難而緩慢地啃著程式設計這塊硬骨頭。整整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把書啃下來。

但是在觸控式螢幕上的程式設計只是向設備發出指令,要讓設備順利收指令並按指令運行,還得靠內部鋪設的電路。當時拿著廠家提供的電路圖,張繼雄也是一頭霧水。他們希望對方能夠提供培訓,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張繼雄:你們都不會,有什麼培訓,沒必要培訓你。懂都不懂,基礎都沒有。當時那種情況,很想找個洞鑽進去。他說得也沒錯,我這個人就是永遠不想服輸的。別人會,為什麼我不會。

從零開始的張繼雄使用了最笨的辦法,他拿著電路圖,對著設備,一根線一根線地從頭捋到尾。

張繼雄:就坐在地上,就看。打開圖紙就那樣看,對圖紙看。它是怎麼走的,和哪個地方有什麼互鎖,有沒有什麼相關的關聯在裡面,都是這樣去理。反正一坐就坐了,從早上就坐到晚上,拼命學,根本那個時候就不存在什麼節假日了。就也沒休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摸索終於讓張繼雄理清了每一根電線的走向,曾經在他眼裡盤根錯節的電圖路總算變得清晰可辨。

張繼雄:自己做就是我可以,第一時間知道設備哪裡出故障。因為這個設備程式是我編,包括每一根線它走到哪裡我都知道,因為這是我親自一個人動手把它走完的。

光會看電圖路,並不能讓張繼雄滿足。他乾脆又自學了電腦製圖。由易到難,由簡而繁,觸類旁通,作為一名機修工人,張繼雄不斷積極地謀求著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換代。這天出問題的變頻器所控制的水泵不屬於核心生產設備,但是整個車間的運行往往盤互交錯,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整體生產。

張繼雄:咱們藥廠對灌藥的時間是有要求的,這個藥品在多少時間以內是必須要灌完的。否則的話怎麼樣,藥會報廢。報廢的話那就是錢,幾十萬。老闆心疼我也心疼,我覺得那樣的話,好像是對不起公司,也對不起老闆。

這個讓徒弟們一籌莫展的變頻器也是張繼雄組裝的,一番檢查之後,他簡單地在修改了一下參數,電流過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張繼雄徒弟余傑: 師傅的手藝杠杠的,一般我們有什麼問題,搞不定了,那第一想到的就是他。

設備走在前面,是張繼雄所理解的自己的職責所在。做為保障生產的機修工人,他每天對設備都進行兩次巡視,力求防患於未然;做為機修車間帶頭人,他要求自己的技術必須走在員工前面。這些年,他不放過每一個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並且通過自學,不斷考取國家職業資格,從最初的五級技師一直進階到了二級技師,今年他打算抽空再報考一級技師資格。一聽到他的決定,廠裡的領導也很是支持。

成都市某製藥公司總經理王虎:公司鼓勵你們去參加這些培訓的,這些都沒問題。費用公司都可以報銷的。技術工人他的這種成長和學習,不管說對公司或者對個人,它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張繼雄從不肯讓自己的大腦和雙手懈怠下來,心靈則手巧,這雙手,年少時曾經為求溫飽而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而如今,在上下翻飛之間,它們能嚴絲合縫,組裝出精密的電氣控制櫃;也能抽絲剝繭,編寫完複雜的電腦程式設計,既便閒暇時,它們還能變廢為寶,製作出一個個精緻的小物件。靠著這雙手,如今張繼雄每個月工資在6000元左右,這個收入已經相當於成都市白領的平均收入了,這個曾經的貧苦農村娃在城裡打拼出了屬於自已有車有房的幸福生活。

張繼雄:“四川省優秀農民工”是今年評的,對。當時上臺領獎了。對,這個就是那個獎狀。還給了一個什麼,就是每個優秀農民工都有一個徽章。我把它當成寶貝就放起來了。說實話,像我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也沒有接受過這麼高的、至高無上的榮譽。那當時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

中專生佈線堪比德國工程師 刷屏朋友圈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員工宋遠洪:這是我們低壓的電流互感器,一共有三個。然後這裡還有一個接線盒,這裡是三相四線的電能表。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電錶進行一個安裝,然後實現一個正確的計量。

他叫宋遠洪,眼下正在進行的就是他的拿手絕活——裝表接電。從截取電線長度到剝線彎圈,電力工人宋遠洪全憑著經驗和直覺一步到位。

宋遠洪:這個就是靠平時的一種工作經驗的累積。這個大小放進來就剛合適,從正面看那個銅線是不能看到的。

這樣一個智慧電錶採集終端一共20根導線,40 個介面,要完成安裝,全靠心有準譜,眼有準星,手有準頭,只有心眼手的反復磨合,經驗、速度與力量的相輔相成,每個環節才能一次到位。

宋遠洪:最快像我這種操作的話,25分鐘左右要完成。

短短25分鐘完的電錶組裝,佈局合理,橫平豎直,曲彎美觀一致,接線牢固。靠著這項裝表接電的手藝,宋遠洪在2016年的成都百萬職工技工大賽農網配電營業工競賽中一舉奪魁。但實際上,這位供電所的技術高手,直到讀小學,才第一次知道電是什麼模樣。

宋遠洪:因為家裡面也比較窮,基本只能解決一些溫飽問題。

宋遠洪出生在偏遠的四川大涼山地區,家裡僅靠幾畝薄田勉強度日。父母東拼西湊好不容易讓他讀完中專,就實在是有心無力了。宋遠洪報考中專時選擇了一個電力相關的專業,但這個大山裡的農家娃入學時知道的電器也就是電燈,他根本就沒搞明白自己這個專業到底是學什麼的。

宋遠洪:當時說起電的時候,感覺是不是學學換一下燈泡,換一下開關之類。其實進入學校以後不是這樣的,因為電的話,專業性特別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東西,挺多的。

2002年,中專畢業的宋遠洪成為了基層供電所的一名電力工人,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成天忙活的,主要都是線路維護服務、停、送電服務、抄表、電費收取這樣一些瑣碎的工作。不過從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被老師傅們的一門好手藝吸引了。

宋遠洪:我看他們在彎線的時候,真的是輕輕一彎,就能夠達到一個90度。大一點的線,有的線比手指還要粗的線,他們也是這樣操作的。看似他們彎的時候很輕鬆,但是實際,當時自己一操作的話是挺難的。

導線彎折是在安裝和修理電錶時都要用到的技能,要求弧度準確,而且為了防止傷害絕緣層,操作時不能使用鐵鉗等工具,只能靠人力。宋遠洪雖然也從小幹農活,但手上的勁還是遠遠不夠。從那時候起,他就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小習慣。

宋遠洪:邊看書邊捏握力器,你這是學習鍛煉兩不誤。有空就鍛煉一下手指的力量,每天都會握吧,有十來年了,十來年了。

十多年來,宋遠洪已經記不清自己用壞了多少個握力器,只是覺得自己彎導線越來越輕鬆,擰螺絲越來越快捷。而跟他的工作效率一起快速增長的,還有城市的發展速度。他所在的成都市南邊的這片區域這些年慢慢由農村變成了高新開發區,入駐的企業越來越多,電錶安裝也越來越複雜。宋遠洪最初覺得裝上的電錶只要能正常工作準確計量就行,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看到一組德國工程師安裝的通訊電纜圖,讓他深受觸動。

宋遠洪:這個都是中國工程師做的,別人就是德國工程師這樣做的,感覺相比的話反差特別大。

雖然圖片裡的是通訊電纜,跟電力導線不是一回事,但是通訊電纜是弱電,線路更多更複雜,還能排布得如此美觀整齊,這讓宋遠洪暗暗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裝表接電也要像這樣,又快又好。於是,平時除了完成例行工作,宋遠洪又給自已加了碼,重新苦練擰螺絲彎導線這樣的基本功。

宋遠洪:然後練的時候掌心都會起泡,起多大的泡,然後打破了過後,然後又繼續再練。這個是必須,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因為你必須通過不停的練。才能使手上的靈活度還有力量,都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慢慢的,宋遠洪的裝表接電變得既快又好,成了供電所裡的金字招牌。

宋遠洪:一個朋友當時,把裝表的一個現場的工藝照下來,發到朋友圈裡面。

他這裡寫的是“堪比德國工程師。”這裡有一些評論“好像宋遠洪接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大家都知道你的手藝。

宋遠洪:對,他們一看就說,這是不是宋遠洪接的。

2016年6月,宋遠洪參加了成都百萬職工技能大賽農網配電營業工競賽,靠這手裝表接電的絕活勇奪第一。

宋遠洪:好大一摞,多年的積累。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的一個比賽,成都市總工會頒發的一個技能標兵的獎狀。

宋遠洪在本職工作上的專注和進取不僅換來這一摞紅彤彤的證書,還有節節高升的工資收入。現在的他,每個月拿到手的就有6000多元,其中就包括300元的技師津貼和1200元的優秀技能人才津貼,整個高新供電公司,8個供電所,200多號人,這1500的津貼都是獨一份。

宋遠洪:特別是做為我們藍領來說的話,我覺得是愛一行鑽一行。通過自己的努力,我覺得拿到這個津貼,真的是單位、同事,對我技能的認可。

宋遠洪這個來自大涼山的貧苦農家娃,硬是靠著出挑的技術,成了單位收入最高的人。如今他在成都成了家,買了房,把年邁的母親也接過來安享晚年,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半小時觀察:

以2015年為例,我國單位勞動產出為7318美元,而世界平均水準是18487美元,美國是98990美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美國人創造的財富,相當於我們13個人創造的財富,這也是我國工業製造“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製造 2025》號角吹響的今天,如何將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實處,補齊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的短板?

今天節目中的兩位主人公用他們的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斷追求行業技能的極致和完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堅守,是事無大小必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工匠精神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2013年,正是靠著張繼雄的一雙巧手,對這套設備重新進行安裝和程式設計,企業最終順利通過了新版國家認證。

張繼雄:你說買一台設備七八十萬,好的要一百多萬。咱們自己做的話,你說三四十萬,那肯定划算是吧。它也符合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講的要求。為什麼不自己做呢?

技高人膽大的張繼雄處處著眼於一個省字。輕車熟路的程式設計,胸有成竹的安裝,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僅有中專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時光倒退回十幾年前,當時的張繼雄整天還只跟老式生產設備打交道,別說程式設計,農村出身的他連電腦鍵盤都沒摸過。直到2005年,企業設備更新換代,幾位元來自上海的工程師讓他眼界大開。

張繼雄:那個時候廠家的工程師過來調試設備,他打開程式,打開電腦,我看他是安裝相關軟體。一安裝完以後,通過一根資料線,和我設備連接起來。就可以通過資料線,這個軟體就打開程式,可以實現線上修改程式設計當時我覺得真的很神奇。

程式設計,這在當時對於電腦都沒碰過的張繼雄來說,是聞所末聞的新名詞,但是簡單便捷的操作,讓他深受觸動。

張繼雄:我自己跟自己說的,工程師他們上海人對這些東西都懂。為什麼我就不懂呢?那我下來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搞懂。

張繼雄是個不服輸的人,下定決心要把上海工程師會的先進東西學到手。但是當時的他只在公司辦公室裡見過電腦長什麼樣,對操作一竅不通,連基本的打字都不會,又如何談得上程式設計呢?

張繼雄:初期的時候先要學會電腦打字,常用的功能怎麼運用,反正那段時間很拼命。抽空到成都,在春熙路新華書城,當時就只買了關於PLC可程式設計控制器程式設計的書。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學的。

從學習打字開始,張繼雄一邊看書一邊自己琢磨,一點一點,艱難而緩慢地啃著程式設計這塊硬骨頭。整整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把書啃下來。

但是在觸控式螢幕上的程式設計只是向設備發出指令,要讓設備順利收指令並按指令運行,還得靠內部鋪設的電路。當時拿著廠家提供的電路圖,張繼雄也是一頭霧水。他們希望對方能夠提供培訓,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張繼雄:你們都不會,有什麼培訓,沒必要培訓你。懂都不懂,基礎都沒有。當時那種情況,很想找個洞鑽進去。他說得也沒錯,我這個人就是永遠不想服輸的。別人會,為什麼我不會。

從零開始的張繼雄使用了最笨的辦法,他拿著電路圖,對著設備,一根線一根線地從頭捋到尾。

張繼雄:就坐在地上,就看。打開圖紙就那樣看,對圖紙看。它是怎麼走的,和哪個地方有什麼互鎖,有沒有什麼相關的關聯在裡面,都是這樣去理。反正一坐就坐了,從早上就坐到晚上,拼命學,根本那個時候就不存在什麼節假日了。就也沒休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摸索終於讓張繼雄理清了每一根電線的走向,曾經在他眼裡盤根錯節的電圖路總算變得清晰可辨。

張繼雄:自己做就是我可以,第一時間知道設備哪裡出故障。因為這個設備程式是我編,包括每一根線它走到哪裡我都知道,因為這是我親自一個人動手把它走完的。

光會看電圖路,並不能讓張繼雄滿足。他乾脆又自學了電腦製圖。由易到難,由簡而繁,觸類旁通,作為一名機修工人,張繼雄不斷積極地謀求著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換代。這天出問題的變頻器所控制的水泵不屬於核心生產設備,但是整個車間的運行往往盤互交錯,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整體生產。

張繼雄:咱們藥廠對灌藥的時間是有要求的,這個藥品在多少時間以內是必須要灌完的。否則的話怎麼樣,藥會報廢。報廢的話那就是錢,幾十萬。老闆心疼我也心疼,我覺得那樣的話,好像是對不起公司,也對不起老闆。

這個讓徒弟們一籌莫展的變頻器也是張繼雄組裝的,一番檢查之後,他簡單地在修改了一下參數,電流過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張繼雄徒弟余傑: 師傅的手藝杠杠的,一般我們有什麼問題,搞不定了,那第一想到的就是他。

設備走在前面,是張繼雄所理解的自己的職責所在。做為保障生產的機修工人,他每天對設備都進行兩次巡視,力求防患於未然;做為機修車間帶頭人,他要求自己的技術必須走在員工前面。這些年,他不放過每一個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並且通過自學,不斷考取國家職業資格,從最初的五級技師一直進階到了二級技師,今年他打算抽空再報考一級技師資格。一聽到他的決定,廠裡的領導也很是支持。

成都市某製藥公司總經理王虎:公司鼓勵你們去參加這些培訓的,這些都沒問題。費用公司都可以報銷的。技術工人他的這種成長和學習,不管說對公司或者對個人,它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張繼雄從不肯讓自己的大腦和雙手懈怠下來,心靈則手巧,這雙手,年少時曾經為求溫飽而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而如今,在上下翻飛之間,它們能嚴絲合縫,組裝出精密的電氣控制櫃;也能抽絲剝繭,編寫完複雜的電腦程式設計,既便閒暇時,它們還能變廢為寶,製作出一個個精緻的小物件。靠著這雙手,如今張繼雄每個月工資在6000元左右,這個收入已經相當於成都市白領的平均收入了,這個曾經的貧苦農村娃在城裡打拼出了屬於自已有車有房的幸福生活。

張繼雄:“四川省優秀農民工”是今年評的,對。當時上臺領獎了。對,這個就是那個獎狀。還給了一個什麼,就是每個優秀農民工都有一個徽章。我把它當成寶貝就放起來了。說實話,像我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也沒有接受過這麼高的、至高無上的榮譽。那當時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

中專生佈線堪比德國工程師 刷屏朋友圈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員工宋遠洪:這是我們低壓的電流互感器,一共有三個。然後這裡還有一個接線盒,這裡是三相四線的電能表。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電錶進行一個安裝,然後實現一個正確的計量。

他叫宋遠洪,眼下正在進行的就是他的拿手絕活——裝表接電。從截取電線長度到剝線彎圈,電力工人宋遠洪全憑著經驗和直覺一步到位。

宋遠洪:這個就是靠平時的一種工作經驗的累積。這個大小放進來就剛合適,從正面看那個銅線是不能看到的。

這樣一個智慧電錶採集終端一共20根導線,40 個介面,要完成安裝,全靠心有準譜,眼有準星,手有準頭,只有心眼手的反復磨合,經驗、速度與力量的相輔相成,每個環節才能一次到位。

宋遠洪:最快像我這種操作的話,25分鐘左右要完成。

短短25分鐘完的電錶組裝,佈局合理,橫平豎直,曲彎美觀一致,接線牢固。靠著這項裝表接電的手藝,宋遠洪在2016年的成都百萬職工技工大賽農網配電營業工競賽中一舉奪魁。但實際上,這位供電所的技術高手,直到讀小學,才第一次知道電是什麼模樣。

宋遠洪:因為家裡面也比較窮,基本只能解決一些溫飽問題。

宋遠洪出生在偏遠的四川大涼山地區,家裡僅靠幾畝薄田勉強度日。父母東拼西湊好不容易讓他讀完中專,就實在是有心無力了。宋遠洪報考中專時選擇了一個電力相關的專業,但這個大山裡的農家娃入學時知道的電器也就是電燈,他根本就沒搞明白自己這個專業到底是學什麼的。

宋遠洪:當時說起電的時候,感覺是不是學學換一下燈泡,換一下開關之類。其實進入學校以後不是這樣的,因為電的話,專業性特別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東西,挺多的。

2002年,中專畢業的宋遠洪成為了基層供電所的一名電力工人,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成天忙活的,主要都是線路維護服務、停、送電服務、抄表、電費收取這樣一些瑣碎的工作。不過從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被老師傅們的一門好手藝吸引了。

宋遠洪:我看他們在彎線的時候,真的是輕輕一彎,就能夠達到一個90度。大一點的線,有的線比手指還要粗的線,他們也是這樣操作的。看似他們彎的時候很輕鬆,但是實際,當時自己一操作的話是挺難的。

導線彎折是在安裝和修理電錶時都要用到的技能,要求弧度準確,而且為了防止傷害絕緣層,操作時不能使用鐵鉗等工具,只能靠人力。宋遠洪雖然也從小幹農活,但手上的勁還是遠遠不夠。從那時候起,他就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小習慣。

宋遠洪:邊看書邊捏握力器,你這是學習鍛煉兩不誤。有空就鍛煉一下手指的力量,每天都會握吧,有十來年了,十來年了。

十多年來,宋遠洪已經記不清自己用壞了多少個握力器,只是覺得自己彎導線越來越輕鬆,擰螺絲越來越快捷。而跟他的工作效率一起快速增長的,還有城市的發展速度。他所在的成都市南邊的這片區域這些年慢慢由農村變成了高新開發區,入駐的企業越來越多,電錶安裝也越來越複雜。宋遠洪最初覺得裝上的電錶只要能正常工作準確計量就行,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看到一組德國工程師安裝的通訊電纜圖,讓他深受觸動。

宋遠洪:這個都是中國工程師做的,別人就是德國工程師這樣做的,感覺相比的話反差特別大。

雖然圖片裡的是通訊電纜,跟電力導線不是一回事,但是通訊電纜是弱電,線路更多更複雜,還能排布得如此美觀整齊,這讓宋遠洪暗暗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裝表接電也要像這樣,又快又好。於是,平時除了完成例行工作,宋遠洪又給自已加了碼,重新苦練擰螺絲彎導線這樣的基本功。

宋遠洪:然後練的時候掌心都會起泡,起多大的泡,然後打破了過後,然後又繼續再練。這個是必須,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因為你必須通過不停的練。才能使手上的靈活度還有力量,都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慢慢的,宋遠洪的裝表接電變得既快又好,成了供電所裡的金字招牌。

宋遠洪:一個朋友當時,把裝表的一個現場的工藝照下來,發到朋友圈裡面。

他這裡寫的是“堪比德國工程師。”這裡有一些評論“好像宋遠洪接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大家都知道你的手藝。

宋遠洪:對,他們一看就說,這是不是宋遠洪接的。

2016年6月,宋遠洪參加了成都百萬職工技能大賽農網配電營業工競賽,靠這手裝表接電的絕活勇奪第一。

宋遠洪:好大一摞,多年的積累。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的一個比賽,成都市總工會頒發的一個技能標兵的獎狀。

宋遠洪在本職工作上的專注和進取不僅換來這一摞紅彤彤的證書,還有節節高升的工資收入。現在的他,每個月拿到手的就有6000多元,其中就包括300元的技師津貼和1200元的優秀技能人才津貼,整個高新供電公司,8個供電所,200多號人,這1500的津貼都是獨一份。

宋遠洪:特別是做為我們藍領來說的話,我覺得是愛一行鑽一行。通過自己的努力,我覺得拿到這個津貼,真的是單位、同事,對我技能的認可。

宋遠洪這個來自大涼山的貧苦農家娃,硬是靠著出挑的技術,成了單位收入最高的人。如今他在成都成了家,買了房,把年邁的母親也接過來安享晚年,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半小時觀察:

以2015年為例,我國單位勞動產出為7318美元,而世界平均水準是18487美元,美國是98990美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美國人創造的財富,相當於我們13個人創造的財富,這也是我國工業製造“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製造 2025》號角吹響的今天,如何將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實處,補齊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的短板?

今天節目中的兩位主人公用他們的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斷追求行業技能的極致和完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堅守,是事無大小必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工匠精神沒有任何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