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姓竇的抗清明將 到了一座山上 聽到山名後 知道自己活不久了

一場大戰即將發生。

明昭宗永曆十三年(1659 清順治十六年),雲南,怒江邊,磨盤山上。

晉王李定國已布下伏兵。

此戰,勢在必得。之前數月,連接失利。皇帝朱由榔在前奔逃,他負責斷後。吳三桂率領的清軍,

緊緊相逼。前路已非漫漫,再往西,就要出國境,到緬甸了。

李定國要在磨盤山給清軍一個下馬威,扭轉戰局。

磨盤山山勢陡峭,南北兩峰相對,最高處海拔近八百米,因山頂似磨盤而得名。“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絕對是個打伏擊的絕佳之處。

李定國便在此設下伏兵。

三道。

第一道,泰安伯竇名望;

第二道,廣昌侯高文貴;

第三道,都督王璽。

三人各領兵兩千,埋伏于密林之中。只待發炮為號,便將敵人首尾截斷,打他個措手不及。

六千兵將各備乾糧,不准埋鍋造飯,否則清軍發現炊煙,就會功虧一簣。

這都是些精兵強將。他們身經百戰,意志堅定。抗清十餘年,捨生忘死,只有保留他們的頭髮、衣冠。

他們有的從陝西九死一生,轉戰幾萬里,跨越數省,到了雲南;有的是沿途加入的新鮮血液。

吳三桂率領的清軍,是驕兵。

數月以來,他們打了很多勝仗,覺得李定國不過如此,必能將之擒住。洋洋自得,以為高官厚祿都在等著自己。疏忽大意,戒備不嚴。

他們又是疲兵。“行緩持重,伏兵五日夜,

山深食寒,銳氣半銷”。

既驕又累的清軍“渡江上山,隊伍散亂”,排著一字長蛇陣,傻乎乎地走向了埋伏。

眼看就能大勝一場,明軍出亂子了。

有個叫盧桂生的小官竟然陣前投敵,將埋伏的狀況,都告訴了吳三桂。

吳三桂大驚之後,命令前鋒暫退,就地向兩邊搜索明兵,又命大炮轟擊兩側。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很多明軍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已中彈身死。

竇名望知道不能再等自己這邊的炮聲了,帶人一沖而起。另外兩路也殺向敵軍。

天昏地暗啊。

兩軍“戰於山間,短刀肉薄”“自卯至午短兵接,死者如堵牆”。

竇名望,湖北人。短小精悍,戰前喜歡喝酒,上陣不披盔甲。上了磨盤嶺,得知了主帥的計畫,他隱隱覺得自己命不久矣。他對人講,

“我姓竇,而山名磨盤,天下有豆入磨而不腐者乎?今日是我死日也。”

此戰,他狂飲,誓死此地。

他求仁得仁了。“免冑而出,手刃百餘人乃死”。

明軍損失慘重,清軍同樣如此。兵將死傷萬餘人,當中有很多高級將領。沒死的,後來也被罰銀子,以懲罰他們“敗績磨盤”。

清廷認為此戰失敗了,明軍似乎是慘勝。實際,因為叛徒他們並未達成預定目標。此後,永曆皇帝朱由榔奔入緬甸,李定國數次前往,未能接回。三年之後,緬甸國王莽白將朱由榔交予吳三桂,被殺昆明。李定國和鄭成功都于同年病逝。恢復明朝的大業,徹底沒有希望了。

清廷認為此戰失敗了,明軍似乎是慘勝。實際,因為叛徒他們並未達成預定目標。此後,永曆皇帝朱由榔奔入緬甸,李定國數次前往,未能接回。三年之後,緬甸國王莽白將朱由榔交予吳三桂,被殺昆明。李定國和鄭成功都于同年病逝。恢復明朝的大業,徹底沒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