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若不是在這兩個決策上失誤,也就沒有大清朝近三百年國史了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范明農民軍起義。

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但是,筆者卻有著與之相反的及看法——“決不妥協”是愚蠢,

“君王死社稷”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崇禎皇帝朱由檢

1晚明兩線作戰,疲於奔命

1620年薩爾滸之戰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農民軍起義可謂晚明政府的兩大催命符——明朝政府不僅再也不能收到糧食大區陝西省的糧食,還必須多掏軍餉、糧餉去應付量大敵對勢力。

明朝因此疲憊不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三餉——遼餉(明末為籌充遼東軍餉、對付後金-清而加派的田賦,到崇禎末年,增至九百萬兩以上);剿餉(明末為籌措鎮壓民變軍餉而加派的田賦,到崇禎末年,剿餉共征三百三十萬兩);練餉(明末以籌措練兵軍餉為名加派的田賦,崇禎十二年,總額達七百三十萬兩)——明朝怎能不亡?

大家都看出來了,明朝政府既要應對起義軍,

還要應對滿清,這犯了軍事上的大忌——兩線作戰。解放戰爭是時,Mao主xi就批判過國民黨:“蔣介石兩個拳頭(指陝北和山東)這麼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握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是的,明朝政府正是犯了蔣介石那樣的錯誤,最終無論是後金-清還是農民軍起義哪個都解決不了!

▲明朝

甚至,我們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表明,清朝統治者與農民起義軍曾經互相呼應:

1634年——崇禎七年,農民軍被明朝圍困於漢中附近峽谷中;同時清朝發動入口之戰,兵分四路向明朝腹地進攻,以宣府、大同為主要攻擊目標,影響所及至於北京戒嚴。

1636年——崇禎九年七月,農民軍在陝西盩厔(今周至)戰敗;而該年六月至九月,

清軍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1638年——崇禎十一年,起義軍敗於梓潼,被迫出川北上,是年冬,明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設伏于潼關原,起義軍面臨覆亡;同時清朝自該年九月令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托等率領清軍分兩路,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至通州會師,包圍北京。

注意1634年,1636年和1638年這三年,農民起義軍都曾慘敗,尤其1638年,由洪承疇率領的五省聯軍就要把農民軍徹底圍死之時,清朝入關,洪承疇被迫悲傷救援,農民軍得以逃出生天!

反過來說清朝,如果明朝不把大批軍隊放置于陝甘用於平息農民起義軍而是大舉進攻滿清,滿清也撐不了多久。由此可見滿清與農民軍就是利用了明朝的兩線作戰才都得以生存下來!

▲李自成農民起義

2如果議和,則明朝軍隊可集中全力消滅起義軍

其實,崇禎可以先與滿清議和,然後調集全部精銳部隊針對農民軍。許多人認為其實滿清統治者並沒有與晚明政府議和的誠意,其實這是不對的。

當時滿清人口總共幾百萬,大明上億,客觀的說滿清的統治者並沒有做好統治明朝的準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1638年這一年,皇太極對北京還是“圍而不打,搶劫為先”。這就促使如果晚明政府給大清和談,甚至多讓出一點一粒,應該還是可以換的明清和平,一邊抽出全力鎮壓農民軍!

但是可惜,晚明政府沒有這麼做。

其實,明清曾有過三次議和,還都是明朝提出的。

首開明清議和先例的是遼東巡撫袁崇煥。

天啟六年九月,當努爾哈赤死訊傳至寧遠後,袁崇煥即派鎖讓人前往後金弔唁,賀皇太極繼位,並提出“欲兩國通好”。皇太極的態度是積極的,但是明朝政府這邊很冷淡。

直到1628年,皇太極遂再次提出議和之路。這次甚至去其帝號——來書的落款已抹去天聰年號只寫己巳年但均不見下文。皇太極在議和屢遭拒絕的情況下,將戰爭升級,第一次和談宣告失敗。

第二次和談是在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三月,在明閣臣、兵部尚書楊嗣昌授意下,由駐錦州太監前往瀋陽與清議和,但明朝的這一主動的議和之舉卻又有頭無尾。清方不見明朝的回音,遂於八月分兵兩路大舉攻明。由明朝挑起的明清間第二次議和又宣告失敗。

明清間的第三次議和開始於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當時,明朝在松錦之戰中敗局已定。

這年三月,崇禎被迫派兵部尚書陳新甲派職方郎中馬紹愉攜書至瀋陽,與清議和。皇太極也表現了很高的熱情,但馬紹愉回京之後,明廷不僅未再遣使致書,而且不久,議和之事敗露,陳新甲竟以通敵賣國罪被棄市。至此明與清的第三次議和也是最後一次宣告失敗。

▲明末遼東形勢

3崇禎死了

1644年,農民軍前鋒逼近京師。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用生命妝點了亡國之君的尊嚴。

崇禎既沒有選擇投降,也沒有選擇南遷,甚至連太子都沒有正式送出去(後來太子跑出去了,被南明弘光政府找到,不承認,將其殺害)。

在他身後,長江以南,一系列南明政權雖然相繼而立,卻又相繼而亡!

其實,當時明朝在長江以南還有上百萬軍(後邊南明一個弘光政權的兵力就達到百萬),還有一個設施非常齊全的留都南京可以做現成首都(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設置)。。。

究其原因,內部不團結,互相爭鬥,鬥得一塌糊塗。結果一盤散沙,被滿清各個擊破!

這,全是為了一個詞兒“正朔”!正朔,即”正統“的意思。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代表中國的合法性與唯一性,說白了,就是誰能當老大,誰該當這個家?

▲1644年形勢圖

最開始,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中,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以主張擁立潞王朱常淓,但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繼立。這個開始就預示著南明內部矛盾,爭鬥不斷。沒過多久暴發太子案(即崇禎太子被殺),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抵抗清軍,竟然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攻打南京!逼迫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結果,南明第一個政權僅僅存在一年即被清軍消滅。

弘光政權垮臺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但魯、唐二王政權卻開始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各自為戰,甚至互相開戰,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

最後,當最後一位南明國主朱術桂在鄭克塽降清時殉國,正朔,也就成了一個笑柄!

但,假如崇禎不自盡呢?

如果崇禎不自盡呢?如果崇禎南渡呢?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沒人敢跟他爭,正朔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然後,他登上金陵城頭,振臂一呼,南部各省雲集回應,我猜,情勢一定比南宋趙構南渡是好得多!這是因為,南宋當時面臨的北方敵人只有一個——金;而這時明朝面臨的北方敵人有兩個——農民軍和滿清,這兩股勢力一定會互相打起來,這時候明朝就能得到了很多的時間喘息歇息。然後再以“恢復中華”的名號起兵,並努力聯合旗農民起義軍,這很容易做到,因為農民起義軍也是漢人,共同抗清,很有基礎(後邊李定國就是例子);最後共同夾擊滿清,那麼大明複國有望!

▲1650年形勢圖

4歷史沒有如果

其實,明朝滅亡是註定的,歷史沒有假設。

明朝滅亡的根源是制度,可以說,是制度決定了大明不能和滿清議和,也是制度決定了崇禎不能南遷,最終,也是制度決定了大明注將滅亡。為什麼會如此?原因還得從明朝制度說起。

明朝設立內閣和司禮監互相牽制,又設立禦史衙門對二者進行監督。到禦史衙門的主要是所謂“清流”,自詡“直言敢諫”的“忠臣”。明朝皇帝在於這些人的較量中屢屢敗北,尤其是明神宗在與清流“定國本”的爭鬥中的失敗使這些人儼然成為了朝廷甚至是皇帝的監視者。

這些人做事大多不考慮國家利益,主要是抱著一些什麼“華夷之防”的教條,認為一旦和談是就是喪權辱國,就是屈膝賣國!崇禎在這些人的不斷“強諫”下自然退縮了!尤其是最後一次,明明是崇禎派人和談,但清流“強諫”,崇禎竟然下的只得找陳新甲當替罪羊了事——明清和談,絕不可能!

▲皇太極

再來說南遷,仍然不可能。

罪魁禍首還是這幫清流。大家不要忘了一百多年前,當明英宗土木堡驚變被俘虜後徐有貞主張南遷時,於謙說過的話:“主張南遷者,殺!”所以,當崇禎提出南遷時,這幫人又跳出來了:左中允李明睿在皇帝的召見中提出了南遷的建議,不料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在其授意下,兵科給事中光時亨上疏諫阻,斥南遷為“邪說”,並揚言“不斬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三月初三日,督師大學士李建泰奏請皇帝南遷,卻又被光時亨指責為企圖效仿唐肅宗故事,擁立太子以架空皇帝,此話一出再無人敢議論南遷之事。後來,連懿安皇后的極力反對,質問他“祖宗宗廟在此,遷何往?”南茜最終擱淺!

可以說,在大明晚期東林黨清流遍佈滿朝的情況下,有的只是空談“精神”的大臣,卻無真正“救世”的良臣,最終決定了大明朝走投無路,最終滅亡的命運!

歷史堂團隊作品 | 文:牛奕達

尤其1638年,由洪承疇率領的五省聯軍就要把農民軍徹底圍死之時,清朝入關,洪承疇被迫悲傷救援,農民軍得以逃出生天!

反過來說清朝,如果明朝不把大批軍隊放置于陝甘用於平息農民起義軍而是大舉進攻滿清,滿清也撐不了多久。由此可見滿清與農民軍就是利用了明朝的兩線作戰才都得以生存下來!

▲李自成農民起義

2如果議和,則明朝軍隊可集中全力消滅起義軍

其實,崇禎可以先與滿清議和,然後調集全部精銳部隊針對農民軍。許多人認為其實滿清統治者並沒有與晚明政府議和的誠意,其實這是不對的。

當時滿清人口總共幾百萬,大明上億,客觀的說滿清的統治者並沒有做好統治明朝的準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1638年這一年,皇太極對北京還是“圍而不打,搶劫為先”。這就促使如果晚明政府給大清和談,甚至多讓出一點一粒,應該還是可以換的明清和平,一邊抽出全力鎮壓農民軍!

但是可惜,晚明政府沒有這麼做。

其實,明清曾有過三次議和,還都是明朝提出的。

首開明清議和先例的是遼東巡撫袁崇煥。

天啟六年九月,當努爾哈赤死訊傳至寧遠後,袁崇煥即派鎖讓人前往後金弔唁,賀皇太極繼位,並提出“欲兩國通好”。皇太極的態度是積極的,但是明朝政府這邊很冷淡。

直到1628年,皇太極遂再次提出議和之路。這次甚至去其帝號——來書的落款已抹去天聰年號只寫己巳年但均不見下文。皇太極在議和屢遭拒絕的情況下,將戰爭升級,第一次和談宣告失敗。

第二次和談是在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三月,在明閣臣、兵部尚書楊嗣昌授意下,由駐錦州太監前往瀋陽與清議和,但明朝的這一主動的議和之舉卻又有頭無尾。清方不見明朝的回音,遂於八月分兵兩路大舉攻明。由明朝挑起的明清間第二次議和又宣告失敗。

明清間的第三次議和開始於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當時,明朝在松錦之戰中敗局已定。

這年三月,崇禎被迫派兵部尚書陳新甲派職方郎中馬紹愉攜書至瀋陽,與清議和。皇太極也表現了很高的熱情,但馬紹愉回京之後,明廷不僅未再遣使致書,而且不久,議和之事敗露,陳新甲竟以通敵賣國罪被棄市。至此明與清的第三次議和也是最後一次宣告失敗。

▲明末遼東形勢

3崇禎死了

1644年,農民軍前鋒逼近京師。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用生命妝點了亡國之君的尊嚴。

崇禎既沒有選擇投降,也沒有選擇南遷,甚至連太子都沒有正式送出去(後來太子跑出去了,被南明弘光政府找到,不承認,將其殺害)。

在他身後,長江以南,一系列南明政權雖然相繼而立,卻又相繼而亡!

其實,當時明朝在長江以南還有上百萬軍(後邊南明一個弘光政權的兵力就達到百萬),還有一個設施非常齊全的留都南京可以做現成首都(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設置)。。。

究其原因,內部不團結,互相爭鬥,鬥得一塌糊塗。結果一盤散沙,被滿清各個擊破!

這,全是為了一個詞兒“正朔”!正朔,即”正統“的意思。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代表中國的合法性與唯一性,說白了,就是誰能當老大,誰該當這個家?

▲1644年形勢圖

最開始,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中,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以主張擁立潞王朱常淓,但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繼立。這個開始就預示著南明內部矛盾,爭鬥不斷。沒過多久暴發太子案(即崇禎太子被殺),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抵抗清軍,竟然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攻打南京!逼迫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結果,南明第一個政權僅僅存在一年即被清軍消滅。

弘光政權垮臺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但魯、唐二王政權卻開始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各自為戰,甚至互相開戰,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

最後,當最後一位南明國主朱術桂在鄭克塽降清時殉國,正朔,也就成了一個笑柄!

但,假如崇禎不自盡呢?

如果崇禎不自盡呢?如果崇禎南渡呢?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沒人敢跟他爭,正朔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然後,他登上金陵城頭,振臂一呼,南部各省雲集回應,我猜,情勢一定比南宋趙構南渡是好得多!這是因為,南宋當時面臨的北方敵人只有一個——金;而這時明朝面臨的北方敵人有兩個——農民軍和滿清,這兩股勢力一定會互相打起來,這時候明朝就能得到了很多的時間喘息歇息。然後再以“恢復中華”的名號起兵,並努力聯合旗農民起義軍,這很容易做到,因為農民起義軍也是漢人,共同抗清,很有基礎(後邊李定國就是例子);最後共同夾擊滿清,那麼大明複國有望!

▲1650年形勢圖

4歷史沒有如果

其實,明朝滅亡是註定的,歷史沒有假設。

明朝滅亡的根源是制度,可以說,是制度決定了大明不能和滿清議和,也是制度決定了崇禎不能南遷,最終,也是制度決定了大明注將滅亡。為什麼會如此?原因還得從明朝制度說起。

明朝設立內閣和司禮監互相牽制,又設立禦史衙門對二者進行監督。到禦史衙門的主要是所謂“清流”,自詡“直言敢諫”的“忠臣”。明朝皇帝在於這些人的較量中屢屢敗北,尤其是明神宗在與清流“定國本”的爭鬥中的失敗使這些人儼然成為了朝廷甚至是皇帝的監視者。

這些人做事大多不考慮國家利益,主要是抱著一些什麼“華夷之防”的教條,認為一旦和談是就是喪權辱國,就是屈膝賣國!崇禎在這些人的不斷“強諫”下自然退縮了!尤其是最後一次,明明是崇禎派人和談,但清流“強諫”,崇禎竟然下的只得找陳新甲當替罪羊了事——明清和談,絕不可能!

▲皇太極

再來說南遷,仍然不可能。

罪魁禍首還是這幫清流。大家不要忘了一百多年前,當明英宗土木堡驚變被俘虜後徐有貞主張南遷時,於謙說過的話:“主張南遷者,殺!”所以,當崇禎提出南遷時,這幫人又跳出來了:左中允李明睿在皇帝的召見中提出了南遷的建議,不料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在其授意下,兵科給事中光時亨上疏諫阻,斥南遷為“邪說”,並揚言“不斬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三月初三日,督師大學士李建泰奏請皇帝南遷,卻又被光時亨指責為企圖效仿唐肅宗故事,擁立太子以架空皇帝,此話一出再無人敢議論南遷之事。後來,連懿安皇后的極力反對,質問他“祖宗宗廟在此,遷何往?”南茜最終擱淺!

可以說,在大明晚期東林黨清流遍佈滿朝的情況下,有的只是空談“精神”的大臣,卻無真正“救世”的良臣,最終決定了大明朝走投無路,最終滅亡的命運!

歷史堂團隊作品 | 文:牛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