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平之戰秦國如何支撐前線60萬大軍的後勤?細想也沒那麼難!

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走勢的一場決戰,兩個軍事強國的正面交鋒,最終趙國實力,軍事實力損失大半,在無力與秦國抗衡,為了打贏這場戰爭,秦國也是舉全國之力,也是一場賭博,

好在贏了,不然之後,很有可能就是多國聯軍伐秦了。

而在戰爭期間,秦軍兵力一度達到60萬,秦軍相對來說遠離本土,長平之戰持續兩年多,秦國是如何支撐這只龐大的軍隊的呢?

很多人會拿1948冬爆發的淮海戰役做對比,解放軍60萬軍隊,後面是500多萬百姓保障後勤,

以此來估算,秦國為維持前線60萬大軍,幾乎需要徵調全國百姓向前線運糧,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秦國自己就垮掉了,用不著趙國打。近代戰爭,後勤消耗最大的是彈藥,而古代戰爭最大的消耗是糧食,這是一點。

再者,秦國不是在長平戰爭全部時期都保持60萬的軍力,

是在白起將主動出擊的趙軍圍困後,秦昭襄王親率國內15歲以上男丁開赴長平前線,才達到60萬兵力,也就維持1個多月時間,趙軍就投降了,更多的時間,秦軍軍力大概維持在40萬。並且這40萬也不全部是戰鬥兵員,還包括後勤民夫,真正的戰鬥人員大概20多萬,趙軍也是這種情況。

白起之所以能夠圍困趙軍,靠的不是人數上的優勢,是抓住趙構率軍出擊致後方空虛,

派遣兩支共3萬騎兵突襲趙軍後方,利用趙軍所築的壁壘切斷了趙軍主力和後方的聯繫,才形成的包圍圈。

長平之戰,秦國在前線的軍事力量是逐步增加的,並不是一直維持在60萬,加上秦國底子要比趙國厚的多,巴蜀糧倉和關中平原,足以支撐前線作戰的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