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特供的“變形金剛5”,像中國特供車一樣火了,你怎麼看?

在好萊塢大片中,《變形金剛》系列肯定是跟汽車聯繫最緊密的,沒有之一。

《變形金剛》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已經是整整10年前了,那一年葫蘆兄弟剛參加工作:在某報社當編輯——那是一份讀者基本上是老年人的老牌報紙,從來沒有(至今依然如此)過一個汽車廣告——喜歡汽車的總編心血來潮,決定開設汽車版,作為“80後年輕人”的葫蘆兄弟就這樣成為了汽車版的責編。

就這樣,“《變形金剛》中的汽車”成為了XXX報第一期汽車版的大頭條。

在那個年代,變形金剛中各種個性十足的汽車,簡直讓年輕觀眾無法自拔。從霸氣外露的彼得比爾特389卡車、肌肉感十足的福特野馬,到優雅的皮蒂亞克(已死請燒紙)Solstice……當然,最搶眼球的是明黃色的雪佛蘭科邁羅。

甚至不誇張地說,《變形金剛》不但改變了兩位主演希安·拉伯夫和梅根·福克斯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汽車市場。在上一輪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夜——2007年,此前在中國毫無存在感的雪佛蘭,憑藉著大黃蜂科邁羅,一舉成為了中國年輕人最嚮往的品牌之一。

雪佛蘭此後在中國市場推出並大獲成功的兩款車:科魯茲和邁銳寶,其運動基因並非完全與生俱來,而是或多或少因為這部電影——在此之前,雪佛蘭剛進入中國的時候,走的是與美國本土類似的低價平民路線:從別克換標到雪佛蘭的賽歐、Spark再到同樣在系列電影中露過一小臉的愛唯歐,莫過於此。

10年間,變形金剛和中國車市,慢慢地都開始“變形”了……

自“變4”開始,變形金剛的劇情越來越瞎掰,爛到讓人摸不著頭腦,甚至變成了“中國特供”——帥帥的希安·拉伯夫和性☆禁☆感的梅根·福克斯先後被換掉,“變4”一次塞進8名中國演員(當然,大部分是打醬油的)。

直到今年,

“變5”又一次出現在螢屏上,不必多說,製作成本越來越高,爆炸場面越來越宏大,但是口碑和評分卻一直在下跌,在上一部為了討好中國市場,硬生生植入各種國內品牌產品廣告的背景下,豆瓣評分還有6.6分,而目前的第五部只剩下4.9分了。

曾經堪稱典範的植入,也被各種挨邊不挨邊的中國品牌所代替,而且愈演愈烈。來細數一下“變5”中的中國元素吧:酷狗音樂、優信二手車、華帝廚具、蒙牛、舒化奶、水星家紡的變形金剛床品、浦桑尼克掃地機器人、華帝油煙機和燃氣灶……對了,還有賈老闆的樂視超級汽車。

現在的變形金剛,與其說是一部植入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不如說是中國企業“眾籌”打的一個巨型廣告,其黑色幽默程度堪比馮小剛的《大腕》。

吊詭的是,“中國特供”的變形金剛,雖然爛到沒底,但就是這麼對中國觀眾的胃口。當美國人越來越討厭變形金剛電影,最近兩部票房都明顯下滑的同時,但它在中國的票房卻不斷創下新高。中國市場從第一部票房貢獻值5%,飆升到第五部的50%。

對於葫蘆兄弟來說,這一幕無比的眼熟——又是一次屬於“特供”的偉大勝利。

翻開中國的汽車銷售排行榜,“特供”同樣風生水起,銷量驚人。在2016細分車型銷量排行榜中,即便是賣得最少的寶來,2016年平均月銷也接近1.9萬台;而賣得最好的朗逸,平均月銷更是接近4萬台。

嚴格地說,“中國特供車”也分為好幾種,全球化車型在中國加長推出的“L”車型暫且不論,那些基於老舊平臺、拉皮換臉加配置而來的,特別讓葫蘆兄弟費解,卻也賣得最好。

這些車型普遍基於合資車企的淘汰平臺開發,從技術角度上講並不高大上,這也經常為人詬病。但這些車型符合中國主流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故而能在中國大行其道。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汽車走入家庭僅十餘年左右的市場來說,產品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比拼誰的技術更先進,而是比誰更懂中國市場。

目前中國消費者對於轎車的購買需求普遍仍以家庭代步為主,大部分家庭仍處在購買人生中第一或第二輛車的階段。這些人對於汽車的認識並不成熟,只要外觀、內飾、空間這些“表面功夫”做得好,價格、油耗和性價比說得過去,基本就不愁賣。

說白了,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並不會去深究,這輛車的平臺是不是老舊、車身結構的扭轉強度夠不夠高、主動安全技術是否先進。他們最關心的,首先是LOGO是不是眼熟、“比較高級”,然後是空間夠不夠寬敞,外觀是否大氣,最後,是價格。

就像中國的電影觀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才不會關心故事是否合乎邏輯,鏡頭調度是否體現了導演的想法。他們只想看劈裡啪啦打個爽,如果能有“冰冰”或者某個小鮮肉亂入說兩句他們不用動腦筋就能懂的笑話,那就更好了。

於是乎,中國特供的變形金剛,和中國特供車一樣,就一個字:火!

葫蘆兄弟只想知道,“特供”的勝利,還會在中國持續多久?

也被各種挨邊不挨邊的中國品牌所代替,而且愈演愈烈。來細數一下“變5”中的中國元素吧:酷狗音樂、優信二手車、華帝廚具、蒙牛、舒化奶、水星家紡的變形金剛床品、浦桑尼克掃地機器人、華帝油煙機和燃氣灶……對了,還有賈老闆的樂視超級汽車。

現在的變形金剛,與其說是一部植入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不如說是中國企業“眾籌”打的一個巨型廣告,其黑色幽默程度堪比馮小剛的《大腕》。

吊詭的是,“中國特供”的變形金剛,雖然爛到沒底,但就是這麼對中國觀眾的胃口。當美國人越來越討厭變形金剛電影,最近兩部票房都明顯下滑的同時,但它在中國的票房卻不斷創下新高。中國市場從第一部票房貢獻值5%,飆升到第五部的50%。

對於葫蘆兄弟來說,這一幕無比的眼熟——又是一次屬於“特供”的偉大勝利。

翻開中國的汽車銷售排行榜,“特供”同樣風生水起,銷量驚人。在2016細分車型銷量排行榜中,即便是賣得最少的寶來,2016年平均月銷也接近1.9萬台;而賣得最好的朗逸,平均月銷更是接近4萬台。

嚴格地說,“中國特供車”也分為好幾種,全球化車型在中國加長推出的“L”車型暫且不論,那些基於老舊平臺、拉皮換臉加配置而來的,特別讓葫蘆兄弟費解,卻也賣得最好。

這些車型普遍基於合資車企的淘汰平臺開發,從技術角度上講並不高大上,這也經常為人詬病。但這些車型符合中國主流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故而能在中國大行其道。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汽車走入家庭僅十餘年左右的市場來說,產品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比拼誰的技術更先進,而是比誰更懂中國市場。

目前中國消費者對於轎車的購買需求普遍仍以家庭代步為主,大部分家庭仍處在購買人生中第一或第二輛車的階段。這些人對於汽車的認識並不成熟,只要外觀、內飾、空間這些“表面功夫”做得好,價格、油耗和性價比說得過去,基本就不愁賣。

說白了,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並不會去深究,這輛車的平臺是不是老舊、車身結構的扭轉強度夠不夠高、主動安全技術是否先進。他們最關心的,首先是LOGO是不是眼熟、“比較高級”,然後是空間夠不夠寬敞,外觀是否大氣,最後,是價格。

就像中國的電影觀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才不會關心故事是否合乎邏輯,鏡頭調度是否體現了導演的想法。他們只想看劈裡啪啦打個爽,如果能有“冰冰”或者某個小鮮肉亂入說兩句他們不用動腦筋就能懂的笑話,那就更好了。

於是乎,中國特供的變形金剛,和中國特供車一樣,就一個字:火!

葫蘆兄弟只想知道,“特供”的勝利,還會在中國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