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推介古鎮文化旅遊資源 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蘭州市網路文化旅遊節走進永登感受土司文化

7月5日,蘭州市網路文化旅遊節走進2017’中國蘭州·永登連城土司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市經合局、市宗教局有關領導,縣“四大家”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部分旅行社負責人應邀參加了開幕式。

中央、省、市15家網路媒體、35個新媒體發佈終端、以蘭州發佈為核心的市級政務發佈、40名網路大V組成的“蘭州新媒體聯盟”聚焦當天開幕式,體驗這裡豐富多彩的土司文化。

2017’中國蘭州·永登連城土司文化旅遊節由中共永登縣委、永登縣人民政府主辦,

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永登縣文化和體育旅遊局、連城鎮黨委、連城鎮人民政府協辦,永興文化服務中心承辦。節會主題是“推介古鎮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旨在深入挖掘永登土司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展示連城古鎮獨特的區位優勢,厚重的歷史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觀,打造連城古鎮文化旅遊品牌。

2017’中國蘭州·永登連城土司文化旅遊節於2017年7月5日開幕,

10月5日閉幕,會期近三個月,重點開展以下系列活動:

1、開幕式

2、文藝演出暨連城古鎮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活動

3、妙因寺佛事活動魯土司衙門

魯土司衙門舊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是國務院批准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莊園。其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園1370年),

原占地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由衙門、寢院、花園、妙因寺、顯教寺、雷壇六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仿北京王公府邸,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規模龐大,氣勢宏偉,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門”,俗稱“西部小故宮”。它的所有者連城魯土司是歷史上全國範圍內世襲品質最高的土司之一。

連城魯土司為世襲正三品官,其始祖脫歡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闊烈堅的玄孫,元末被封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西元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脫歡兵敗流落河西(黃河以西);公園1370年,脫歡率部降明,朝廷封其為土司,開始世襲;明永樂年間,三世土司失伽因隨駕征戰有功,明成祖賜姓為“魯”,從此開始稱為魯土司。魯土司共傳十九世,至民國二十一年(公園1932年)“改土歸流”後被廢除,歷時562年。

魯土司歷史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它先後接受了漢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

形成了獨特的土司文化。內容博大精深,成為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魯土司衙門的保護與發展在連城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在縣文體局、魯土司衙門博物館的大力配合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實施了三次大的修繕。第一次為2003-2007年,實施了搶救性維修專案、打牮撥正項目和一般性維修專案。第二次為2009—2014年實施的世行貸款專案,完成了魯土司衙門博物館圍牆整修、遊客服務中心、地面硬化、後花園恢復、旅遊廁所改建、消防、安防等工程設施建設。第三次為2013—2014年完成了15個重點展廳的布展和安防工程建設。

(二)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景區是鑲嵌在連城境內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位於連城鎮西北五華里處,群峰壁立,林木蔥郁,泉水叮咚,珍禽棲息,集奇、險、幽於一山。聳立在此山上的尕達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歷史悠久,名人頻至,文韻深厚,融儒、釋、道文化於一體,是一個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旅遊勝地。

石屏山景區背靠茫茫連城林海,右鄰滔滔大通河水,林乳聖水的涵養滋潤,使它神奇俊秀,瑰麗多姿。山上生長著松、柏、榆、楊等十多種高大喬木和茨槐、山柳、銀杏等數十種灌木;山花野草數不勝數,珍禽奇獸時隱時現。其山形長勢更為罕見,主峰峻極,大勢崢嶸;八台疊嶂、削壁奇峰。八座廟宇建在八座險峰上,一峰一景,真乃妙景天成。除了八台建築之處,石屏山上還有金剛殿、地藏殿、龍王殿、佛塔、山神洞和大經佛塔,它們各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

石屏山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植被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建築雄偉,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尕達寺歷史悠久,是甘青邊境的名寺之一。據清代該寺的藏文寺志記載,唐朝時,印度高僧班智達及500僧眾,赴中原五臺山時,停留在此地,在這裡建立了佛教寺院。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西藏薩迦派教主薩班·貢噶堅贊去涼州(今武威)途中,看到石屏山的自然景色可與五臺山相媲美,就在山上創建了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妙喜禪院,在殿宇內塑造了彌勒佛、空行母神像,並派人講經說法,弘揚藏傳佛教。到了明代,西藏薩迦派活佛曲吉堅贊和格魯派至尊魯本桑木丹格兩人來到尕達寺,和連城魯土司結成供施關係,聯合漢藏等族施主,依山修建了中峰的彌勒佛殿和東西南北峰的文殊、釋迦、普賢、觀音等佛殿,之後有許多藏傳佛教的高僧來此講學。清代,尕達寺香火鼎盛。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因蒙古王拉藏汗生事之故,流落連城,在尕達寺創建變法神會,教授跳黑帽舞,制定僧規,講授佛經,為僧人授比丘戒,使連城佛教大興。他還在五台(座)殿宇的基礎上,擴建了眼光、三寶、大士三殿,使其成了八座。可惜這些古建築在1958年“大躍進”中被拆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復落實,當地群眾自發地陸續建起八台寺廟。尤其是2010年以來,經永登縣民宗局批准,社會各界捐助,斥資220萬元擴建了大雄寶殿。大殿於2010年5月7日奠基動工,歷時三載,於2013年完工。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臻選石屏山風光福地,依山傍水、巍峨肅穆,飛簷畫棟、氣勢恢宏。近年來,在連城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浴佛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和佛家信徒就有近十萬人前來聚會,特別是1993年石屏山尕達寺被辟為旅遊風景區後,招攬國內外遊客,或登山拜佛,或旅遊觀光,或趕會購物,滿山遍野的遊客川流不息,熱鬧非凡。如今,每年四月八浴佛節期間已形成了一個集各種功能為一身的大型節會,街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綿延數公里。至四月十五日,遠方遊人逐漸散盡,連城本地人三五成群相約登山,或拜佛或觀光,或入林中歌唱,又是熱鬧非凡。

(三)國家4A級吐魯溝森林公園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為東部祁連山山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園內地貌景觀奇特,森林景觀優美,景物天成,獨具特色,享有“華山之險、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之美譽。公園位於大通河畔,可借人文景觀豐富,真可謂“園內有景可賞,園外有景可借”,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療養休息的理想之地。全園總面積5848公頃,海拔1998—3165米,森林覆蓋率為79.2%,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價值。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甘肅連城實驗林場。1951年,成立祁連山林務處連城護林站,1952年後改名為連城森林經營所。1982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在保護區的竹林溝一帶建立了蘭州市森林生態系統及鳥類保護區。2001年4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甘肅連城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4月8日,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順利通過吉林松柏森林認證有限公司的開展的中國森林認證主審核,將獲得中國森林認證——生態環境服務自然保護區證書,成為我國西部乾旱少林地區首家(全國第二家)通過中國森林認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吐魯溝石崖壁立,林海蒼茫,曲徑通幽,清溪瀠洄、移步換景,氣象萬千。燈杆石、石壁瀉珠、天窗眼、藏龍洞、半月天、駝峰嶺等二十多個景點,形態各異,造型奇特。風景之雄、之險、之奇、之秀在黃土高原實屬少有。

完成了魯土司衙門博物館圍牆整修、遊客服務中心、地面硬化、後花園恢復、旅遊廁所改建、消防、安防等工程設施建設。第三次為2013—2014年完成了15個重點展廳的布展和安防工程建設。

(二)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景區是鑲嵌在連城境內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位於連城鎮西北五華里處,群峰壁立,林木蔥郁,泉水叮咚,珍禽棲息,集奇、險、幽於一山。聳立在此山上的尕達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歷史悠久,名人頻至,文韻深厚,融儒、釋、道文化於一體,是一個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旅遊勝地。

石屏山景區背靠茫茫連城林海,右鄰滔滔大通河水,林乳聖水的涵養滋潤,使它神奇俊秀,瑰麗多姿。山上生長著松、柏、榆、楊等十多種高大喬木和茨槐、山柳、銀杏等數十種灌木;山花野草數不勝數,珍禽奇獸時隱時現。其山形長勢更為罕見,主峰峻極,大勢崢嶸;八台疊嶂、削壁奇峰。八座廟宇建在八座險峰上,一峰一景,真乃妙景天成。除了八台建築之處,石屏山上還有金剛殿、地藏殿、龍王殿、佛塔、山神洞和大經佛塔,它們各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

石屏山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植被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建築雄偉,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尕達寺歷史悠久,是甘青邊境的名寺之一。據清代該寺的藏文寺志記載,唐朝時,印度高僧班智達及500僧眾,赴中原五臺山時,停留在此地,在這裡建立了佛教寺院。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西藏薩迦派教主薩班·貢噶堅贊去涼州(今武威)途中,看到石屏山的自然景色可與五臺山相媲美,就在山上創建了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妙喜禪院,在殿宇內塑造了彌勒佛、空行母神像,並派人講經說法,弘揚藏傳佛教。到了明代,西藏薩迦派活佛曲吉堅贊和格魯派至尊魯本桑木丹格兩人來到尕達寺,和連城魯土司結成供施關係,聯合漢藏等族施主,依山修建了中峰的彌勒佛殿和東西南北峰的文殊、釋迦、普賢、觀音等佛殿,之後有許多藏傳佛教的高僧來此講學。清代,尕達寺香火鼎盛。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因蒙古王拉藏汗生事之故,流落連城,在尕達寺創建變法神會,教授跳黑帽舞,制定僧規,講授佛經,為僧人授比丘戒,使連城佛教大興。他還在五台(座)殿宇的基礎上,擴建了眼光、三寶、大士三殿,使其成了八座。可惜這些古建築在1958年“大躍進”中被拆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復落實,當地群眾自發地陸續建起八台寺廟。尤其是2010年以來,經永登縣民宗局批准,社會各界捐助,斥資220萬元擴建了大雄寶殿。大殿於2010年5月7日奠基動工,歷時三載,於2013年完工。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臻選石屏山風光福地,依山傍水、巍峨肅穆,飛簷畫棟、氣勢恢宏。近年來,在連城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浴佛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和佛家信徒就有近十萬人前來聚會,特別是1993年石屏山尕達寺被辟為旅遊風景區後,招攬國內外遊客,或登山拜佛,或旅遊觀光,或趕會購物,滿山遍野的遊客川流不息,熱鬧非凡。如今,每年四月八浴佛節期間已形成了一個集各種功能為一身的大型節會,街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綿延數公里。至四月十五日,遠方遊人逐漸散盡,連城本地人三五成群相約登山,或拜佛或觀光,或入林中歌唱,又是熱鬧非凡。

(三)國家4A級吐魯溝森林公園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為東部祁連山山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園內地貌景觀奇特,森林景觀優美,景物天成,獨具特色,享有“華山之險、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之美譽。公園位於大通河畔,可借人文景觀豐富,真可謂“園內有景可賞,園外有景可借”,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療養休息的理想之地。全園總面積5848公頃,海拔1998—3165米,森林覆蓋率為79.2%,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價值。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甘肅連城實驗林場。1951年,成立祁連山林務處連城護林站,1952年後改名為連城森林經營所。1982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在保護區的竹林溝一帶建立了蘭州市森林生態系統及鳥類保護區。2001年4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甘肅連城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4月8日,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順利通過吉林松柏森林認證有限公司的開展的中國森林認證主審核,將獲得中國森林認證——生態環境服務自然保護區證書,成為我國西部乾旱少林地區首家(全國第二家)通過中國森林認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吐魯溝石崖壁立,林海蒼茫,曲徑通幽,清溪瀠洄、移步換景,氣象萬千。燈杆石、石壁瀉珠、天窗眼、藏龍洞、半月天、駝峰嶺等二十多個景點,形態各異,造型奇特。風景之雄、之險、之奇、之秀在黃土高原實屬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