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03年上海文科榜首許望偉:童星轉身做狀元 曾主演《廣州日報》報導改編電影

“我12歲主演了一部電影,18歲成為上海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在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裡,比較平淡,我所取得

有著輝煌過去的學霸們,在之後的人生路上往往會更深刻地體悟平凡與成功的差別。

在許望偉看來,“一個人可能花了很大的力氣,最後也只是過了平凡的一生,或者在某個領域內小有成績,是不平凡的,但平凡是沒有‘邊界’的。還有人可能在更大的範圍內,比如對全世界、全人類做出了貢獻,雖說是不平凡的,但他們獲得的回報往往不是等價的”。

許望偉有自己的“成功學”——“最重要是做好自己,自己有進步就可以,不管是心態還是能力,進步最後總能體現在結果上。

巧的是,許望偉曾主演的那部電影名為《下輩子還做母子》,改編自《廣州日報》記者黃卓堅在1996年所撰寫的長篇人物通訊《下輩子,我們還當母子》。

本報1996年報導版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

高考前,許望偉就有過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童星”放棄演藝之路

12歲那一年,還在少年宮學習的許望偉,突然接到試鏡通知。原來是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副導演到少年宮來挑選小演員。挑選的過程相當快,他大概是被一眼相中的。許望偉只與導演見了兩次,他飾演劇中男主角阿笛的事就定下來了。

這部名為《下輩子還做母子》的電影,改編自《廣州日報》記者黃卓堅所撰寫的長篇人物通訊《下輩子,我們還當母子》。

這篇刊登於1996年4月8日的報導,講述了廣州市優秀教師許美雲的真實故事。電影的梗概是5歲的阿笛患了惡性淋巴腫瘤,當英語教師的媽媽和做工人的爸爸,在醫生給孩子判了死刑的情況下,背負著希望,用博大的愛心挽救著孩子的生命,使孩子快樂地活到了11歲,最後孩子幸福地死在了媽媽的懷裡。

許望偉認為自己能夠被選中可能是因為在形象上比較符合。小時候的他長得瘦弱、白淨。

電影的拍攝,大約花費了半年時間。為此許望偉的初一生涯,有一個學期是在劇組度過的。

許望偉擔任主角的這部電影於1998年上映,電影還參加了由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和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在美國部分城市巡迴舉辦的“中國親情電影展”,震撼了美國家長和教師。

不過,這部電影的拍攝並沒有讓許望偉從此走上表演之路。拍攝結束後,劇中飾演阿笛父母的劉佩琦、宋春麗以及導演,

都評價他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孩子,勸他不要荒廢了學業。

當時才12歲的許望偉對未來是否從事演藝之路,並不是很明晰。在劇組的勸導之下,從小學就是學霸+乖孩子的許望偉決定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上。雖然後來,也有一些參演影視劇作的機會,但他都不是擔任主角,也沒再用心去琢磨,慢慢地從演藝路上“退”了出來。

《下輩子還做母子》劇照中的許望偉(中)。

中規中矩走穩妥之路

說起這段往事,許望偉毫不諱言自己並沒有多少表演方面的天賦。這也是許望偉一貫的思維方式,喜歡把事情歸因到自己身上。“或者我不夠努力,或者因為年少無知”。

不過在6年之後,許望偉又“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紀錄,參加高考的他,成為2003年上海市的高考文科第一名。那時的許望偉,就已經非常淡定地看待自己的高考成績了。

“當時考了全上海文科第一名,我也不覺得這是件很意外的事。當然,我也沒有預想過,因為考試也有很多運氣的成分。”雖然許望偉現在還記得當時的喜悅,“但這個結果,也是我努力的回報。我既沒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沒覺得是我應得的。”

許望偉因為考慮到家在上海,未來也會立足上海發展,因此報的志願是復旦大學金融系,和絕大多數高考生一樣,填報志願時,他並沒有那麼深思熟慮,“就想向實際一點的學科去靠”,許望偉覺得自己的選擇並不比其他人高明,雖然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對如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當時,他只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選擇。

就像後來,許望偉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讀研究生一樣。一開始,許望偉也和同學們一樣到處找工作,正好當時有一個直研(免試就讀研究生)的名額,雖然他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並不適合走學術路線,但他似乎又發現自己在學業上還有一點進步的空間,於是他“臨時改變主意”去讀研。

研究生畢業後,許望偉順理成章地進入專業對口的金融領域,用許望偉的話來說,他走了“一條中規中矩的路”。細數高中畢業之後的這十多年,人生談不上有太大的挫折和意外。許望偉時不時“調侃”自己:“在大學時我的成績不是最好的,工作時不是最出色的,更不能說是在社會上成就最高的。”

許望偉生活照。

對話

廣州日報:你覺得這樣好的高考成績對你之後的發展影響是什麼?

許望偉:它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自信。不論是在一個優秀的班級裡,還是工作之後,我看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無形當中,不論是從別人對你的交往,還是自己的心理暗示,高考奪魁都提高了自信心。

這是一種正向回饋,遇到逆境時,始終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並且,心中存有一種信念:只要努力,並找到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成功。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緒是慢慢弱化的。大家會以你最新的成績來評判你。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現在做了什麼事情,比過去要重要。

關於高考奪魁:從不主動談論此事

廣州日報:現在還會經常跟周圍的人提及你當年文科考全上海第一名的事嗎?

許望偉:其實以前基本不會主動提及,最近幾年更加避免談這件事。因為它發生在我18歲的時候,而我現在32歲了。過去的十幾年裡,在外人看來,我沒有什麼超越之前的成就。所以,這看來也沒那麼光榮,除非我去做一點新的成就出來,這樣下次大家就可以提一提。高考取得好成績,只是讓人的心態比較好,實際上,榜首們也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得很成功。

廣州日報:在你高考完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有沒有設想過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許望偉:我的答案並不具體。沒有說要成為一個銀行家、藝術家。 因為我是一個比較隨意、懶散的人,也不是特別具有開創精神。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我判斷別人的標準是:獨立、真誠、善良、勇敢等等。

這些都是很“大路貨”的詞,是一些基本的品質,但真正都能做到的人卻是很少的。有獨立的思考,有健全的價值觀,有植根於內心的修養,對世界有自己的理解,保持每一天、每一年都在進步,是比較難的,但卻是很好的事情。

擔任劇中主角的許望偉接受媒體採訪。

關於社會評價: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廣州日報:你會很關注人們對你的評價嗎?

許望偉:社會對人的評價與自我的評價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覺得一個人的收入就約等於他對社會創造的價值,當然這是一種維度。對我來說,從讀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很在意這一維度,也不太在意在一個社會和群體裡我會獲得怎樣的評價。我在意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身邊重要的人對我的評價。

到現在我也不算是行業的頂尖人才,也不是社會名人,也沒有賺很多錢,我也接受了這一現實。

就像我評判別人一樣,我也不會說一個人特別有錢,或者一個人特別勤奮,就判定他很成功。因為評判因素是多維度的,我會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比如是否有趣?是否有獨立的思考?是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或者這個人身上有很多我所不具備的品質?

如果我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我總是在進步,成功很可能就自然而然來到了,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廣州日報:有沒有被放在“火上烤”的感覺?

許望偉:沒有,我感覺也沒有太多人關注我。(笑)

隨著自己的進步,終極目標在哪裡我也不知道。當然我也不得不在乎世俗的標準,在乎物質壓力的存在,那麼我就更要承擔起責任來。

現在,要獲得好的成績,反而比以前更會重視腳踏實地和拼搏的精神,我必須保持不斷地學習。我現在學習的動力,比大學的時候更強,而且強很多。年少的時候,可能對這些東西並不在意,反而現在更在意。

同時,我還要嘗試跳出自己舒適的區間,更加勇敢地去面對以前不喜歡就逃避的事。比如說,傾聽意見相反的觀點和道理,與不同樣子、不同目的的人打交道。在這些層面上,我還要多一些勇氣和實踐的精神。

許望偉(左)與歐盟前駐華大使歷史學家魏根深。

關於挫折:我不是完全沒焦慮

廣州日報:你從來沒有落差和焦慮的時候嗎?

許望偉: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但心態總體還是很好的,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焦慮。比如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我浪費了好多青春,如果當初怎樣,我會不會有更高的地位,賺了更多的錢。不過,這種事情,發生一兩次就差不多,然後就接受了。也沒有人來逼我,所以我挺好。

廣州日報:這些年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

許望偉:老實說,大的挫折也沒有。小的挫折最後我都歸因到自己的頭上,我不夠努力,或者我就是年少無知,等我意識到某個問題的重要性時,時機可能已經錯過了。但人就是一個不斷長大的過程,只要還在長大就好,就有成長的快樂。別人做得好,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但一定要去和別人攀比,就沒有必要了。

廣州日報: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規劃?

許望偉:一方面,保持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另一方面,將某些方面的潛能和追求發揮到極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任何一項事業,以長期來考量,實實在在的堅持,也是一種極致。

同時,適當平衡性格中的弱點,比如懶散。

我想,我應該還是挺聰明的,懶散一點可以靠聰明來彌補;再懶散一點,還可以靠自己降低目標來彌補。只要問心無愧就好。(笑)

過了二十多歲這個階段,急也是急不來的。所以比以前更有耐心。我希望心態更平常,做事情執行力更強一點,性格方面更加有勇氣一點,更加對自己負責任一點。不管怎樣,總是會有收穫的。

廣州日報:你父母對你的決策有什麼影響?

許望偉:我父母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覺得我健康成長快樂就行了。出於對我的愛和信任,他們也沒有給我很大的目標。我也非常感激他們對我的這種信任。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張丹

投稿、轉載或合作等事宜請聯繫gzrbjdjzb@163.com

《下輩子還做母子》劇照中的許望偉(中)。

中規中矩走穩妥之路

說起這段往事,許望偉毫不諱言自己並沒有多少表演方面的天賦。這也是許望偉一貫的思維方式,喜歡把事情歸因到自己身上。“或者我不夠努力,或者因為年少無知”。

不過在6年之後,許望偉又“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紀錄,參加高考的他,成為2003年上海市的高考文科第一名。那時的許望偉,就已經非常淡定地看待自己的高考成績了。

“當時考了全上海文科第一名,我也不覺得這是件很意外的事。當然,我也沒有預想過,因為考試也有很多運氣的成分。”雖然許望偉現在還記得當時的喜悅,“但這個結果,也是我努力的回報。我既沒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沒覺得是我應得的。”

許望偉因為考慮到家在上海,未來也會立足上海發展,因此報的志願是復旦大學金融系,和絕大多數高考生一樣,填報志願時,他並沒有那麼深思熟慮,“就想向實際一點的學科去靠”,許望偉覺得自己的選擇並不比其他人高明,雖然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對如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當時,他只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選擇。

就像後來,許望偉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讀研究生一樣。一開始,許望偉也和同學們一樣到處找工作,正好當時有一個直研(免試就讀研究生)的名額,雖然他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並不適合走學術路線,但他似乎又發現自己在學業上還有一點進步的空間,於是他“臨時改變主意”去讀研。

研究生畢業後,許望偉順理成章地進入專業對口的金融領域,用許望偉的話來說,他走了“一條中規中矩的路”。細數高中畢業之後的這十多年,人生談不上有太大的挫折和意外。許望偉時不時“調侃”自己:“在大學時我的成績不是最好的,工作時不是最出色的,更不能說是在社會上成就最高的。”

許望偉生活照。

對話

廣州日報:你覺得這樣好的高考成績對你之後的發展影響是什麼?

許望偉:它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自信。不論是在一個優秀的班級裡,還是工作之後,我看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無形當中,不論是從別人對你的交往,還是自己的心理暗示,高考奪魁都提高了自信心。

這是一種正向回饋,遇到逆境時,始終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並且,心中存有一種信念:只要努力,並找到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成功。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緒是慢慢弱化的。大家會以你最新的成績來評判你。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現在做了什麼事情,比過去要重要。

關於高考奪魁:從不主動談論此事

廣州日報:現在還會經常跟周圍的人提及你當年文科考全上海第一名的事嗎?

許望偉:其實以前基本不會主動提及,最近幾年更加避免談這件事。因為它發生在我18歲的時候,而我現在32歲了。過去的十幾年裡,在外人看來,我沒有什麼超越之前的成就。所以,這看來也沒那麼光榮,除非我去做一點新的成就出來,這樣下次大家就可以提一提。高考取得好成績,只是讓人的心態比較好,實際上,榜首們也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得很成功。

廣州日報:在你高考完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有沒有設想過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許望偉:我的答案並不具體。沒有說要成為一個銀行家、藝術家。 因為我是一個比較隨意、懶散的人,也不是特別具有開創精神。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我判斷別人的標準是:獨立、真誠、善良、勇敢等等。

這些都是很“大路貨”的詞,是一些基本的品質,但真正都能做到的人卻是很少的。有獨立的思考,有健全的價值觀,有植根於內心的修養,對世界有自己的理解,保持每一天、每一年都在進步,是比較難的,但卻是很好的事情。

擔任劇中主角的許望偉接受媒體採訪。

關於社會評價: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廣州日報:你會很關注人們對你的評價嗎?

許望偉:社會對人的評價與自我的評價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覺得一個人的收入就約等於他對社會創造的價值,當然這是一種維度。對我來說,從讀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很在意這一維度,也不太在意在一個社會和群體裡我會獲得怎樣的評價。我在意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身邊重要的人對我的評價。

到現在我也不算是行業的頂尖人才,也不是社會名人,也沒有賺很多錢,我也接受了這一現實。

就像我評判別人一樣,我也不會說一個人特別有錢,或者一個人特別勤奮,就判定他很成功。因為評判因素是多維度的,我會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比如是否有趣?是否有獨立的思考?是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或者這個人身上有很多我所不具備的品質?

如果我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我總是在進步,成功很可能就自然而然來到了,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廣州日報:有沒有被放在“火上烤”的感覺?

許望偉:沒有,我感覺也沒有太多人關注我。(笑)

隨著自己的進步,終極目標在哪裡我也不知道。當然我也不得不在乎世俗的標準,在乎物質壓力的存在,那麼我就更要承擔起責任來。

現在,要獲得好的成績,反而比以前更會重視腳踏實地和拼搏的精神,我必須保持不斷地學習。我現在學習的動力,比大學的時候更強,而且強很多。年少的時候,可能對這些東西並不在意,反而現在更在意。

同時,我還要嘗試跳出自己舒適的區間,更加勇敢地去面對以前不喜歡就逃避的事。比如說,傾聽意見相反的觀點和道理,與不同樣子、不同目的的人打交道。在這些層面上,我還要多一些勇氣和實踐的精神。

許望偉(左)與歐盟前駐華大使歷史學家魏根深。

關於挫折:我不是完全沒焦慮

廣州日報:你從來沒有落差和焦慮的時候嗎?

許望偉: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但心態總體還是很好的,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焦慮。比如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我浪費了好多青春,如果當初怎樣,我會不會有更高的地位,賺了更多的錢。不過,這種事情,發生一兩次就差不多,然後就接受了。也沒有人來逼我,所以我挺好。

廣州日報:這些年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

許望偉:老實說,大的挫折也沒有。小的挫折最後我都歸因到自己的頭上,我不夠努力,或者我就是年少無知,等我意識到某個問題的重要性時,時機可能已經錯過了。但人就是一個不斷長大的過程,只要還在長大就好,就有成長的快樂。別人做得好,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但一定要去和別人攀比,就沒有必要了。

廣州日報: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規劃?

許望偉:一方面,保持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另一方面,將某些方面的潛能和追求發揮到極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任何一項事業,以長期來考量,實實在在的堅持,也是一種極致。

同時,適當平衡性格中的弱點,比如懶散。

我想,我應該還是挺聰明的,懶散一點可以靠聰明來彌補;再懶散一點,還可以靠自己降低目標來彌補。只要問心無愧就好。(笑)

過了二十多歲這個階段,急也是急不來的。所以比以前更有耐心。我希望心態更平常,做事情執行力更強一點,性格方面更加有勇氣一點,更加對自己負責任一點。不管怎樣,總是會有收穫的。

廣州日報:你父母對你的決策有什麼影響?

許望偉:我父母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覺得我健康成長快樂就行了。出於對我的愛和信任,他們也沒有給我很大的目標。我也非常感激他們對我的這種信任。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張丹

投稿、轉載或合作等事宜請聯繫gzrbjdj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