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寶寶不生病的秘訣!難得一見的中醫育兒智慧值得您珍藏

小兒愛生病,與孩子年齡有關,3歲前小兒容易傳染一些流行病,但更主要的是因飲食不妥和衣著不當而起病。現在講求“零歲教育”、“早教”,各種配方牛奶和營養品廣為流行,父母們都擔心孩子的身心發育輸在起跑線上,

想著嬰幼兒時期,必是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關鍵,營養肯定要跟上,遂有“每餐必保多少種微量元素”、“每天必保多少種食材”的餵養原則。然而,孩子聰明機靈或有,但過胖、過瘦、睡眠不安、感冒發熱等問題也接踵而來。

其實,新生兒從娘胎裡出來,往往還帶有母體的偏性;孕期的母親大多吃得好、穿得暖、勞作少,身體有些積火,所以才有“一歲以下小兒有病,多是胎毒”這麼一說。1~3歲間,孩子的體質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主生機”,身心快速生長發育,像一台旺盛的小馬達,自身有不少熱量要散發;“脾常不足”,消化吸收力不夠壯,尤其要警惕五花八門的零食 。如果給孩子喂得過飽、穿蓋過暖,

就容易食積上火,夜裡睡覺翻來覆去不踏實。再者,過暖不利於筋骨強健,肌肉緻密,溫度一起伏,風一吹,孩子很容易感冒。

上醫治未病。中醫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在民間和醫學範疇均積累了很多簡單可行的預知方法,每一位家長應該做上醫,大家只要熟知並細心觀察即可作出判斷,並有針對性的提前進行飲食調理,防患於未然,最大可能的減少患病幾率,讓寶寶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現奉獻中醫智慧之【中醫防病六句真言】

第一句:大便幹,最為先。中醫認為大便幹是大腸內熱的表像,會造成小兒內熱盛,往往易患感冒發熱。2-3歲以內的小兒應經常給些菜泥、鮮梨汁、蔬菜、水果等,這些都有清熱通便的作用。

第二句:食不好,

睡不安。吃飯與睡眠之間有連帶關係,如遇到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家長就應考慮寶寶是否吃過生冷、不好消化的食物等,這些都會引起小肚脹,甚至肚子疼痛。

第三句:鼻中青,腹中痛。寒和痛均可見面色發青,特別是鼻樑兩側較為明顯。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可損傷脾胃之陽氣(指消化、運轉食物的一種動力),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因而導致寒濕內生,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第四句:舌苔白又厚,腹中有積食。一般說來是濁濕內停或消化不良,此時可聞到小兒口中呼出的氣帶有一種酸腐味。每遇這種情況,應及時給小兒服適當的消食導滯的藥物。

第五句:手足心熱,常有病禍。俗話說:冰涼溫幹,吃行可便。但遇小兒手心腳心幹熱,則往往是小兒將要發生疾病的一種現象。

第六句: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鼻通肺,口腔是消化道的上端,口、鼻乾燥發燒,口唇、鼻孔幹紅,或者鼻中有粘涕、黃涕,都是肺和胃燥熱的表現,如不及時解除,可能很快會出現小兒高熱。

如果感興趣的寶媽可以學習運用小兒推拿——這也是中醫育兒大智慧!為寶寶祛除病灶,也是相當給力哦~~~我先給大家推薦兩大手法,在分清寶寶寒熱症狀的前提下,採用不同的穴位,用於防病保健:

熱症推天河——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後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推的方向是從腕到肘。比如,上面的第4、5、6句描述的症狀都可以清天河水,一次十分鐘,每天可兩次,以症狀消除為度。

作用:清熱解表、瀉火除煩,多用於小孩外感發熱、內熱、煩躁不安等症。


寒症揉外勞——揉外勞宮:位於手背側,第2、第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也有很多寶媽反應找不准,小親給大家介紹個簡單的方法:讓孩子握拳,這樣就很容易找到2、3掌骨。(大致是孩子掌背中點位置)

作用:可以有助於排出體內寒氣,對於孩子脾胃受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體質陽虛、氣虛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如果懂小兒推拿的媽媽可以辯證配合其它手法調理,效果更快更有效!

清朝梁章钜,在《退庵隨筆·攝生》中寫下一句養生名言: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其實也不獨梁老有此看法,在傳統兒科醫學中,這是一個普遍的共識。只是,在過度宣導“營養”的今天,被人們“知而不行”了。老話重提,對於年輕一代父母,尤有啟發意義。

“三分饑”,即不貪食,不要讓孩吃得過飽。比如說巧克力糖是高熱量食品,對小孩來說,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很容易過度滿足了孩子對熱量的需求,引起“上火”。有一個嬰兒鼻腔流血,經檢查鼻腔沒有毛病,後來瞭解到他愛吃巧克力糖,他的媽媽竟然一個月給他吃了2公斤巧克力!在添加輔食時,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現在做父母的唯恐孩子吃不飽,只要孩子對什麼嗜好,就一味地讓他吃。

“三分寒”,寒與熱對一個人的生理來說,寒比熱來得重要。感冒一般由外感風寒而來,小兒本身就較成人易患感冒,這主要是由小兒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小兒中樞神經發育未完善,對外來的刺激(如:冷、熱、空氣等)反應常較慢,並易於泛化;呼吸道的發育未成熟,如鼻和鼻咽相對短小、鼻道狹窄,無鼻毛,粘膜柔嫩,血管豐富,肺臟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多肺泡,數量少,機體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呼吸道局部缺乏免疫球蛋白A等。如果孩子家長平時能經常持久地讓孩子進行耐寒訓練,使孩子體內慢慢產生抗寒能力,感冒的患病率同樣能降到最低限度。

幼兒的體質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喂得過飽、穿蓋過暖,容易食積上火,夜裡睡覺翻來覆去不踏實,還容易感冒。尤其要禁絕零食,水果適度,否則容易積留濕熱。真心希望寶媽們能夠遵循老祖宗的教誨,為了中國新一代寶寶更加健康快樂,請大聲頌讀中醫智慧之【中醫育兒歌】,並潛心施行。

希望寶媽能多學點,多懂點養護知識,孩子就會少受點罪,少受點苦!張家綱願與大家一起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樂的明天,一起研討小兒推拿和育兒知識,每天進步一點點,未來生活更美妙!

重要的事說三遍!切記“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這些忠告望大家切記,切記!

口、鼻乾燥發燒,口唇、鼻孔幹紅,或者鼻中有粘涕、黃涕,都是肺和胃燥熱的表現,如不及時解除,可能很快會出現小兒高熱。

如果感興趣的寶媽可以學習運用小兒推拿——這也是中醫育兒大智慧!為寶寶祛除病灶,也是相當給力哦~~~我先給大家推薦兩大手法,在分清寶寶寒熱症狀的前提下,採用不同的穴位,用於防病保健:

熱症推天河——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後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推的方向是從腕到肘。比如,上面的第4、5、6句描述的症狀都可以清天河水,一次十分鐘,每天可兩次,以症狀消除為度。

作用:清熱解表、瀉火除煩,多用於小孩外感發熱、內熱、煩躁不安等症。


寒症揉外勞——揉外勞宮:位於手背側,第2、第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也有很多寶媽反應找不准,小親給大家介紹個簡單的方法:讓孩子握拳,這樣就很容易找到2、3掌骨。(大致是孩子掌背中點位置)

作用:可以有助於排出體內寒氣,對於孩子脾胃受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體質陽虛、氣虛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如果懂小兒推拿的媽媽可以辯證配合其它手法調理,效果更快更有效!

清朝梁章钜,在《退庵隨筆·攝生》中寫下一句養生名言: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其實也不獨梁老有此看法,在傳統兒科醫學中,這是一個普遍的共識。只是,在過度宣導“營養”的今天,被人們“知而不行”了。老話重提,對於年輕一代父母,尤有啟發意義。

“三分饑”,即不貪食,不要讓孩吃得過飽。比如說巧克力糖是高熱量食品,對小孩來說,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很容易過度滿足了孩子對熱量的需求,引起“上火”。有一個嬰兒鼻腔流血,經檢查鼻腔沒有毛病,後來瞭解到他愛吃巧克力糖,他的媽媽竟然一個月給他吃了2公斤巧克力!在添加輔食時,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現在做父母的唯恐孩子吃不飽,只要孩子對什麼嗜好,就一味地讓他吃。

“三分寒”,寒與熱對一個人的生理來說,寒比熱來得重要。感冒一般由外感風寒而來,小兒本身就較成人易患感冒,這主要是由小兒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小兒中樞神經發育未完善,對外來的刺激(如:冷、熱、空氣等)反應常較慢,並易於泛化;呼吸道的發育未成熟,如鼻和鼻咽相對短小、鼻道狹窄,無鼻毛,粘膜柔嫩,血管豐富,肺臟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多肺泡,數量少,機體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呼吸道局部缺乏免疫球蛋白A等。如果孩子家長平時能經常持久地讓孩子進行耐寒訓練,使孩子體內慢慢產生抗寒能力,感冒的患病率同樣能降到最低限度。

幼兒的體質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喂得過飽、穿蓋過暖,容易食積上火,夜裡睡覺翻來覆去不踏實,還容易感冒。尤其要禁絕零食,水果適度,否則容易積留濕熱。真心希望寶媽們能夠遵循老祖宗的教誨,為了中國新一代寶寶更加健康快樂,請大聲頌讀中醫智慧之【中醫育兒歌】,並潛心施行。

希望寶媽能多學點,多懂點養護知識,孩子就會少受點罪,少受點苦!張家綱願與大家一起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樂的明天,一起研討小兒推拿和育兒知識,每天進步一點點,未來生活更美妙!

重要的事說三遍!切記“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這些忠告望大家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