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座躺在圖紙中的莫斯科建築,正好回顧俄國革命百年【好奇心日報】

那些仰視著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金色穹頂的人們,

或許很難想像,如果 1931 年蘇聯共產黨提出的蘇維埃宮計畫被順利推行,那麼如今矗立在這座東正教教堂基座上的,將是一座 400 多米高的大廈以及一尊位於其頂部、高達 100 米的列寧像。

這個計畫一度被認真執行。從 1931 年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浮雕等被陸續拆除,花費了近 20 年才完成的內部豪華裝飾與壁畫也被移走,剩餘的建築物則在 12 月 5 日被夷為平地。不過那座有望成為當時世界第一高樓的蘇維埃宮,

最終還是沒有建成,資金匱乏、地基不牢以及德國的入侵等都是這項計畫破產的原因。

蘇維埃宮設計圖紙

當年的蘇聯人所期盼的未來,如今都躺在了前蘇聯建築師 Boris Iofan 繪製的圖紙中。俄國革命一百周年,

這張有些泛黃的規劃圖以及其他五項未完成的莫斯科建築計畫,出現在了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廳中,作為展覽“Imagine Moscow: Architecture, Propaganda, Revolution” 的主體被展出。

蘇維埃宮之外的五座建築同樣極具野心。Nikolay Ladovsky 設計的 Communal House 像是一步扶搖直上的旋梯,建築內部計畫設置托兒所、食堂等設施。這座建築將把蘇聯婦女從家事中解放出來,以便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共產主義的建設事業之中。

Communal House

El Lissitzky 設計的 Cloud Iron,矗立在莫斯科的林蔭環路之上,為節省地面空間,幾座混凝土高塔支起了頂部的建築體,人們將在裡面辦公和居住。

Cloud Iron

Ivan Leonidov 的 Lenin Institute,像一座頂著圓球的火山,

圓球中是一個巨大的演講廳,整座建築中還有廣播站、閱覽室與劇院,將成為莫斯科人文化活動的中心。

Lenin Institute

Nikolai Sokolov 設計的 Health Factory 帶有濃郁的“關懷”性質。它被建在黑海沿岸,是一座療養中心,專為疲憊的城市居民而建,使其獲得暫時的喘息,以便在他們返回莫斯科時,

能有更高的生產效率。

Health Factory

Commissariat of Heavy Industry 是為強調工業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性而推出的,不過它卻是展出的幾個項目中,唯一沒有選出獲勝方案的。按照當時的規劃,這座建築將建在紅場附近,占地預計 10 英畝,如果計畫能順利推進,莫斯科舊城的一大片將被拆除。

Commissariat of Heavy Industry 的其中一個方案

這六個專案都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的上世紀 20-30 年代陸續推出的,儘管功能各異,“共產”的概念卻被清晰地反映在了每一份設計中。

不過,這些想要被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在當時是註定殞滅的。由於物資匱乏,許多期冀美好未來的手稿不得不被繪製在零碎的硬紙板或紙張上。那些天馬行空的建築結構,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也很難實現。在策展人 Eszter Steierhoffer 看來,在那個建築設計與政治緊密捆綁的年代,這一切到最後不過都成為了史達林的宣傳工具,只是給掙扎在殘酷現實中的人們送去了一些心理安慰。

不過那些不切實的幻想如今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真實歷史的一個個佐證。

同那些漂亮的建築圖紙一同展出的,還有許多當年的影片、海報、藝術作品與紡織品。有一些展品出自農民、工人與學生之手,比如列寧逝世後,他們應邀設計的列寧墓。對於當時的不少民眾而言,將列寧的遺體保留下來,是為了等到科技能使其復活的一天。

列寧還沒有等來這一天,不過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卻幸運地起死回生了。蘇維埃宮的計畫破產後,被炸毀的建築殘渣在原地荒蕪了 20 多年,到了在赫魯雪夫時期,這片廢墟被改成了一個公共游泳池。蘇聯解體前夕,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重建奠基儀式在原址舉行,重建基金會在蘇聯解體後很快成立,並收到了大量捐贈。2000 年 8 月 19 日,專案竣工,就像一切都未曾發生一樣,鍍金圓頂和十字架又回到了莫斯科人的視野中。

展覽時間:2017 年 3 月 15 日至 6 月 4 日 地點: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

題圖來自 Dezeen,文內圖(如無注明)均來自 Dezeen、Wallpaper*,攝影/Luke Hay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Commissariat of Heavy Industry 的其中一個方案

這六個專案都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的上世紀 20-30 年代陸續推出的,儘管功能各異,“共產”的概念卻被清晰地反映在了每一份設計中。

不過,這些想要被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在當時是註定殞滅的。由於物資匱乏,許多期冀美好未來的手稿不得不被繪製在零碎的硬紙板或紙張上。那些天馬行空的建築結構,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也很難實現。在策展人 Eszter Steierhoffer 看來,在那個建築設計與政治緊密捆綁的年代,這一切到最後不過都成為了史達林的宣傳工具,只是給掙扎在殘酷現實中的人們送去了一些心理安慰。

不過那些不切實的幻想如今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真實歷史的一個個佐證。

同那些漂亮的建築圖紙一同展出的,還有許多當年的影片、海報、藝術作品與紡織品。有一些展品出自農民、工人與學生之手,比如列寧逝世後,他們應邀設計的列寧墓。對於當時的不少民眾而言,將列寧的遺體保留下來,是為了等到科技能使其復活的一天。

列寧還沒有等來這一天,不過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卻幸運地起死回生了。蘇維埃宮的計畫破產後,被炸毀的建築殘渣在原地荒蕪了 20 多年,到了在赫魯雪夫時期,這片廢墟被改成了一個公共游泳池。蘇聯解體前夕,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重建奠基儀式在原址舉行,重建基金會在蘇聯解體後很快成立,並收到了大量捐贈。2000 年 8 月 19 日,專案竣工,就像一切都未曾發生一樣,鍍金圓頂和十字架又回到了莫斯科人的視野中。

展覽時間:2017 年 3 月 15 日至 6 月 4 日 地點: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

題圖來自 Dezeen,文內圖(如無注明)均來自 Dezeen、Wallpaper*,攝影/Luke Hay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