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韓國第一個被彈劾的總統

剛剛結束。韓國憲法法院以8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總統彈劾案。

朴槿惠成為韓國歷史上首個被彈劾下臺的總統。

象徵權力帶有金色鳳凰徽章的總統府大門緩緩關閉。高牆環繞的青瓦台被留在朴槿惠身後。

3月9日,在韓國首爾,總統府青瓦台前守衛森嚴。 新華社記者劉昀攝

韓國歷史上:

第一位在青瓦台長大的總統,

第一位女總統,

第一個被彈劾下臺的總統,

“青瓦台的女兒”一路起伏,成為“青瓦台的女主”,最終又黯然離場。

這是一個難以描述的背影,

一場迷夢,一聲歎息,一地雞毛……

我們先往喧囂處看去:

燭光搖曳 太極旗飄

10日,韓國憲法法院外,警方嚴陣以待,採取出入管制。警方大巴車圍成車牆。

場外“挺朴”集會民眾高呼“撤回彈劾”口號,揮舞太極旗,高唱愛國歌曲,老人們情緒高亢。

道路另一頭是針鋒相對的“倒朴”集會,年輕人面帶微笑,準備好彈劾通過後載歌載舞來慶祝。

民意撕裂對立,雙方不排除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3月9日,在韓國首爾,韓國國旗在光化門城樓前飄揚。 新華社記者劉昀攝

2016年12月9日,韓國國會以234票贊成、56票反對,7票無效,

通過總統彈劾決議案——票數巧合地湊成連續數字234567。

2017年3月8日憲法法院預告將於10日上午11時宣佈彈劾案結果,接著湊成了234567891011的數字。韓國輿論說“這似乎是宇宙之神氣的指向”,“彈劾命運不可避免”。

朴槿惠曾說,“權力與地位真的沒有什麼魅力,只是看似美麗的泡沫”。但自“親信干政”事件以來,她堅決不主動下野、全面否認檢方指控、指責輿論歪曲報導,背後勢力別有用心。

朴槿惠曾對國民發表談話致歉,表示自己錯在對身邊人不察,願意接受特檢調查。但她始終未接受特檢當面調查,也未出庭憲法法院庭審辯論。

任光化門廣場要求其下臺的燭光集會持續了20周, 朴槿惠選擇獨自一人在青瓦台死扛。

2016年12月31日在韓國首爾拍攝的集會現場。 新華社發(李相浩攝)

當記者問:“朴槿惠身世坎坷,也被崔順實利用,為什麼韓國民眾不同情她,非要‘置她於死地’?”

多數韓國人的邏輯是這樣的:作為普通人,朴槿惠值得同情;正因為同情,很多人才投票選她做總統。但作為一位民選總統,朴槿惠將韓國陷入當前困境,那麼等待她的只能是監獄。

2016年11月12日,在韓國首爾,一名抗議者站在手持標語參加集會的民眾中間。新華社/美聯

“整個國家因總統而分裂,民心撕裂受傷,後悔當年選了她,期待落空,對國家未來感到絕望,” 在首爾光化門廣場,從仁川趕來參加燭光集會的金善美說。

民調結果顯示,近八成韓國人贊成通過彈劾案,希望政治社會混亂早日結束,下屆政府需重視經濟。還有兩成認為國會彈劾案和憲法法院存在程式問題,朴槿惠雖然有錯,但也不至於被彈劾。

“挺樸”的民眾將繼續舉行太極旗集會,或以較極端的方式,試圖扇滅“燭光民心”。

鯨魚鬥、小蝦亡

韓日“慰安婦”協定、關閉開城工業園區、部署“薩德”、崔順實“親信干政”事件爆發。最令韓國民眾無法接受的是,政治、安保、經濟等諸多重大國家決策,很有可能是受一個非公職的“江南大媽”的背後操控。

1月1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學生們手舉標語與“慰安婦”少女像合影。 當日,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被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戴上了圍巾和手套。少女像旁,正在參加第1265次為解決日軍“慰安婦”問題示威的人群拿著象徵“慰安婦”經歷破繭而出的黃色蝴蝶標語,手舉寫著“我們不想在還沒被解放的國家生活”“反對撤回少女像”的牌子,反對韓日“慰安婦”協定的簽署。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朴槿惠前三年的外交政策平衡兼顧,遊刃有餘,得到了中美兩大國的支援,取得不菲成績。

但她在執政的第四年突然變臉轉身,嚴重誤判地區形勢,甚至“飲鴆止渴”部署“薩德”、作出簽訂《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昏聵決定。

廣尚北道星州郡開商店的居民方民洙對記者說:“之前對朴槿惠無條件的支持遭到了背叛,信任幻滅,部署‘薩德’對國家百害無益,唯一的‘好處’是讓我看到了朴槿惠的真面目。”

3月8日,在韓國廣尚北道星州郡的星州高爾夫球場附近,抗議民眾與警方對峙。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朴槿惠政府的外交政策外表華麗:朝鮮半島信任進程、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歐亞倡議……但還沒播下種子便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冷戰式的思考方式和極端決定。

2002年,朴槿惠收到來自朝鮮的邀請。她在平壤受到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接見。作為冷戰時期敵對的朝韓領導人金日成和樸正熙的子女,金正日和朴槿惠的會面,被認為是南北對話和解的契機。

2016年2月,朴槿惠政府單方叫停開城工業園區,朝韓關係全面中斷,南北局勢陷入歷史最冰點。這就是她說好的“南北信任進程”?

此舉,也被輿論評價為朴槿惠“一敗塗地”的對外政策中,最令人痛心的翻臉。

2月11日,在韓國坡州,一名男子在開城工業園區附近的統一大橋上使用電腦。新華社/路透

作為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維持平衡外交是生存之道。“鯨魚鬥,小蝦亡”,這句韓語諺語似乎預示了朴槿惠的悲劇命運。

誓言與現實

“權力是國民賦予的,”朴槿惠說。五次當選國會議員,直至當選總統,她成為“選舉女王”。

朴槿惠是現實版的“公主復仇記”,是行走的“女性勵志書”。

2013年2月,朴槿惠身著軍綠色大衣,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對國民“約定”,要實現經濟民主化、國民幸福、文化繁榮三大目標,並承諾約束大企業財閥。

口頭反腐振振有詞,實際上一方面實施最嚴反腐法案《金英蘭法》,另一方面卻縱容親信崔順實從大企業大肆斂財。

特別檢察組3月6日公佈“親信干政”案最終調查結果,對朴槿惠提出13項指控,指其涉嫌濫用職權、與崔順實共謀受賄,介入制定“文化界黑名單”打壓異己。

經濟振興幻滅為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承諾的國民幸福落空,國民痛苦,因總統“飽受折磨”;許諾的財閥改革,實為延續舊時代政商勾結的痼疾。

朴槿惠在任這幾年,國家年度成語“字字打臉”。

2013韓國的年度漢字是“倒行逆施”:政府政策導致社會兩極分化愈加嚴重。

2014是“指鹿為馬”:“歲月號”沉船慘案政府救援無力,還試圖掩蓋事件真相。

2015是“昏庸無道”:韓日“慰安婦”協議等、修訂歷史教科書美化樸正熙,右翼面目暴露得肆無忌憚。

2016年韓國年度漢字概括為“君舟民水”,即“君能載舟,亦能覆舟”。韓國人的忍耐到了極限……

名字裡有“槿”的女人

11歲到26歲,朴槿惠一直住在青瓦台。

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她名字中的“槿”代表“國家”。

1997年,韓國深陷亞洲金融危機。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踏入政界,朴槿惠雙肩沉重。

那時,她說:“我已經失去了父母,再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了”,“我有非常強烈的改革意志,我不可能貪污腐敗,因為我沒有必須要撫養的家人”。

1974年,母親陸英修被朝鮮間諜槍殺。22歲的朴槿惠接替母親,從“冰公主”轉換角色為“第一夫人”,輔佐父親。

1979年,樸正熙被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槍殺。朴槿惠回憶:當時每粒飯都像沙子一樣難以吞咽,“我正在度過比死亡還要痛苦的歲月。”

1979年,朴槿惠參加父親的葬禮後離開青瓦台。

朴槿惠幼年全家合影

彈劾政局下,韓國政治權力空白,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日本駐韓大使因“慰安婦”少女像風波回國,特朗普政府至今未派出駐韓大使,韓中、韓俄關係因“薩德”問題出現罅隙……

那麼等待她的只能是監獄。

2016年11月12日,在韓國首爾,一名抗議者站在手持標語參加集會的民眾中間。新華社/美聯

“整個國家因總統而分裂,民心撕裂受傷,後悔當年選了她,期待落空,對國家未來感到絕望,” 在首爾光化門廣場,從仁川趕來參加燭光集會的金善美說。

民調結果顯示,近八成韓國人贊成通過彈劾案,希望政治社會混亂早日結束,下屆政府需重視經濟。還有兩成認為國會彈劾案和憲法法院存在程式問題,朴槿惠雖然有錯,但也不至於被彈劾。

“挺樸”的民眾將繼續舉行太極旗集會,或以較極端的方式,試圖扇滅“燭光民心”。

鯨魚鬥、小蝦亡

韓日“慰安婦”協定、關閉開城工業園區、部署“薩德”、崔順實“親信干政”事件爆發。最令韓國民眾無法接受的是,政治、安保、經濟等諸多重大國家決策,很有可能是受一個非公職的“江南大媽”的背後操控。

1月1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學生們手舉標語與“慰安婦”少女像合影。 當日,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被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戴上了圍巾和手套。少女像旁,正在參加第1265次為解決日軍“慰安婦”問題示威的人群拿著象徵“慰安婦”經歷破繭而出的黃色蝴蝶標語,手舉寫著“我們不想在還沒被解放的國家生活”“反對撤回少女像”的牌子,反對韓日“慰安婦”協定的簽署。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朴槿惠前三年的外交政策平衡兼顧,遊刃有餘,得到了中美兩大國的支援,取得不菲成績。

但她在執政的第四年突然變臉轉身,嚴重誤判地區形勢,甚至“飲鴆止渴”部署“薩德”、作出簽訂《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昏聵決定。

廣尚北道星州郡開商店的居民方民洙對記者說:“之前對朴槿惠無條件的支持遭到了背叛,信任幻滅,部署‘薩德’對國家百害無益,唯一的‘好處’是讓我看到了朴槿惠的真面目。”

3月8日,在韓國廣尚北道星州郡的星州高爾夫球場附近,抗議民眾與警方對峙。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朴槿惠政府的外交政策外表華麗:朝鮮半島信任進程、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歐亞倡議……但還沒播下種子便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冷戰式的思考方式和極端決定。

2002年,朴槿惠收到來自朝鮮的邀請。她在平壤受到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接見。作為冷戰時期敵對的朝韓領導人金日成和樸正熙的子女,金正日和朴槿惠的會面,被認為是南北對話和解的契機。

2016年2月,朴槿惠政府單方叫停開城工業園區,朝韓關係全面中斷,南北局勢陷入歷史最冰點。這就是她說好的“南北信任進程”?

此舉,也被輿論評價為朴槿惠“一敗塗地”的對外政策中,最令人痛心的翻臉。

2月11日,在韓國坡州,一名男子在開城工業園區附近的統一大橋上使用電腦。新華社/路透

作為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維持平衡外交是生存之道。“鯨魚鬥,小蝦亡”,這句韓語諺語似乎預示了朴槿惠的悲劇命運。

誓言與現實

“權力是國民賦予的,”朴槿惠說。五次當選國會議員,直至當選總統,她成為“選舉女王”。

朴槿惠是現實版的“公主復仇記”,是行走的“女性勵志書”。

2013年2月,朴槿惠身著軍綠色大衣,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對國民“約定”,要實現經濟民主化、國民幸福、文化繁榮三大目標,並承諾約束大企業財閥。

口頭反腐振振有詞,實際上一方面實施最嚴反腐法案《金英蘭法》,另一方面卻縱容親信崔順實從大企業大肆斂財。

特別檢察組3月6日公佈“親信干政”案最終調查結果,對朴槿惠提出13項指控,指其涉嫌濫用職權、與崔順實共謀受賄,介入制定“文化界黑名單”打壓異己。

經濟振興幻滅為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承諾的國民幸福落空,國民痛苦,因總統“飽受折磨”;許諾的財閥改革,實為延續舊時代政商勾結的痼疾。

朴槿惠在任這幾年,國家年度成語“字字打臉”。

2013韓國的年度漢字是“倒行逆施”:政府政策導致社會兩極分化愈加嚴重。

2014是“指鹿為馬”:“歲月號”沉船慘案政府救援無力,還試圖掩蓋事件真相。

2015是“昏庸無道”:韓日“慰安婦”協議等、修訂歷史教科書美化樸正熙,右翼面目暴露得肆無忌憚。

2016年韓國年度漢字概括為“君舟民水”,即“君能載舟,亦能覆舟”。韓國人的忍耐到了極限……

名字裡有“槿”的女人

11歲到26歲,朴槿惠一直住在青瓦台。

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她名字中的“槿”代表“國家”。

1997年,韓國深陷亞洲金融危機。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踏入政界,朴槿惠雙肩沉重。

那時,她說:“我已經失去了父母,再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了”,“我有非常強烈的改革意志,我不可能貪污腐敗,因為我沒有必須要撫養的家人”。

1974年,母親陸英修被朝鮮間諜槍殺。22歲的朴槿惠接替母親,從“冰公主”轉換角色為“第一夫人”,輔佐父親。

1979年,樸正熙被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槍殺。朴槿惠回憶:當時每粒飯都像沙子一樣難以吞咽,“我正在度過比死亡還要痛苦的歲月。”

1979年,朴槿惠參加父親的葬禮後離開青瓦台。

朴槿惠幼年全家合影

彈劾政局下,韓國政治權力空白,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日本駐韓大使因“慰安婦”少女像風波回國,特朗普政府至今未派出駐韓大使,韓中、韓俄關係因“薩德”問題出現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