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0樣農村老物件,認識10個以上說明你老了!

農村的這些老物件,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們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存在於生動的鄉間俚語裡,書寫著時代的印記,訴說一個時代的柔軟溫暖故事。

70、80、90後,最難忘的記憶裡總有些許是關於它們的:奶奶帶著頂針納著鞋底,純手工做的棉鞋可以溫暖整個冬天;收割稻子的時候,村子裡的鼓風車總是一刻不得閒……

如今生活方式不同前,這些保留了我們無盡鄉愁的舊物,它們也許永遠不會消失,也許明天就消失不見了。至少,再懷念一次。

火鉗

煤餅爐,在農村還有不少,但在城市裡已經很少見到,火鉗也就隨之漸漸消失。火鉗其實不止是夾煤餅用,

烤玉米、番薯,煨年糕,都要用到它。

鼓風車

秋收時節的是鼓風車最忙碌的時節,搖動風葉,就可以去除穀物裡的穀殼和雜物,小時候總覺得好玩,但大人會說灰塵太多讓我們走遠些,如今,在農村也很少有了。

竹箅子

用竹子做成的天然廚房工具,舊時用土灶,鍋裡擺上竹箅子就可以用來蒸饅頭、蒸菜。用它蒸出來的食物,帶著一股清新竹香。

篦子

和普通的梳子看似相似,實則區別很大,

篦子中間有梁,兩側是很細密的齒。小時候用來梳蝨子用,聽老人說再早些時候,男青年會用篦子作定情物送給心儀的姑娘。

蓑衣

蓑衣也一般是村裡人自製的,用棕櫚皮編織而成,不容易腐爛,像一件厚實的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既能保暖,

又可以遮雨避陽。

牧小童有同款哦。嘻嘻嘻

石磨盤

用石磨盤來磨制加工穀物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舊時農村條件好的人家會有屬於自家的石磨,偶爾磨一些玉米、黃豆。

木箱

奶奶媽媽輩,嫁妝或許都有這樣一個實木做的箱子,用來裝衣服和一些珍貴的物件,十分貴重,可以傳承許多代。想想現在的傢俱,這樣用實木手工做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頂針

農村婦女們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像戒指一樣套在手指上,穿針引線縫縫補補。現在還有許多人會用。

調車

農村手工脫粒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排竹條或木條組合成,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杆繞軸轉動,敲打豆子、麥穗等穀物,讓表皮脫落,顆粒掉出來。

葫蘆水瓢

用老葫蘆幹殼劈成兩半做成的勺,農村用它來舀水。現在水瓢多用塑膠的代替了,葫蘆瓢可能只在手作或是遊戲時才會見到。

紡車

70年代開始就在農村慢慢消失,現在幾乎已經成為古董了,想去看恐怕得去博物館。用好的線找人用紡車織一塊布,在當時何其珍貴。

煤油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家庭大多用煤油燈照明。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製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 玻璃製成。

黑白電視機

在電視發展的早期,村裡誰家有一台黑白電視機,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逢年過節,這家一定坐滿鄰居,等著看電視節目。

笸籮

笸籮用柳條、竹篾手工編織成,用途而異,小時候看到的多是在盛穀物的,現在市場上還是可以買到。

瓦缸

用泥燒制的缸,形狀從大到小都有,用途也各不相同,小的可以用來裝酒、醃菜,大的可以用來裝水、裝米……司馬光砸缸好像就是大瓦缸?

搪瓷杯

舊時農村搪瓷杯少不了,且都是純手工製作,從制胚到成品需要經過7-8道工序。現在搪瓷杯已經變成了文創品。

豬食槽

農村喂豬時會將飼料倒進石槽,豬圍著槽愉快吃起。最開始的豬食槽是用青石鑿成的,堅硬且重。現在很多人相信風水,會找個豬食槽放在院子裡。

二八自行車

那時候農村青年最浪漫的代步工具就是高大帥氣二八自行車,你老爸曾經或許就是用它載著你老媽去約會噠。現在二八自行車也被收集作為文創裝飾啦。

獨輪車

過去的獨輪車,車輪為木制,可以載人也可以載物,但駕馭起來很難哦,十分熟練才能把握平衡技巧。

皮筋槍

藍孩紙的專屬玩具,鋁孩紙表示不懂,但好像很好玩的樣子。

軍用背壺

這個大家軍訓的時候應該都會有,幾乎不怎麼用。在以前的農村,上山幹活的村民可是拿它來做日常勞作時喝水工具的哦。

扁擔

扁擔大家見得可能比較多,但城市裡生活幾乎用不上它,在農村用來挑各種東西。

搓衣板

盆和搓衣板,是農村洗衣的必備品,那時候沒有多少人買得起洗衣機,衣物多用手洗,雖然費時費力,但洗得卻比洗衣機乾淨許多。

鞋樣子

那時候的鞋子,都是媽媽和奶奶手工納的,用紙剪的鞋樣是做鞋的基礎,還有一層層縫製的千層底,那應該是這世上最暖人的鞋子了。

錐子

錐子是納鞋底專用的,鞋厚,需要用它來操作。不過牧小童沒見過,不知道具體怎麼用。

簸箕

用竹條編制成的鏟狀工具,用來裝運穀物,也有用來裝運垃圾的。

老式手電筒

趙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對老式手電筒這樣描述:頭戴玻璃平頂帽,長圓身體披銀袍;夜裡睜開一隻眼,專往黑暗地方瞄。

老式梳妝鏡

一面是鏡子,一面畫著各種圖案,有一個小小的手柄,有的還可以轉動,尤其是背面的畫,年代感十足。

壓水井

壓水井現在在農村還可以見到,但已經不多,小時候特別喜歡玩。手柄用力往下按,水就從地下被引上來,從出水口汩汩而出,很是神奇。

火囪

從大火盆演變而來,村裡老人取暖用,有的是銅制的,有的外面是由竹子編成,小時候跟著奶奶去村裡轉悠,老人一人拎著一個火囪,聊聊家常,現在想來,冬天也可以這麼溫暖。現在在宮廷劇中也能看到。

圖文由村遊去綜合整理,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據說認識10樣以上就老啦!

你是幾零後,認識幾樣?

快來留言PK

偶爾磨一些玉米、黃豆。

木箱

奶奶媽媽輩,嫁妝或許都有這樣一個實木做的箱子,用來裝衣服和一些珍貴的物件,十分貴重,可以傳承許多代。想想現在的傢俱,這樣用實木手工做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頂針

農村婦女們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像戒指一樣套在手指上,穿針引線縫縫補補。現在還有許多人會用。

調車

農村手工脫粒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排竹條或木條組合成,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杆繞軸轉動,敲打豆子、麥穗等穀物,讓表皮脫落,顆粒掉出來。

葫蘆水瓢

用老葫蘆幹殼劈成兩半做成的勺,農村用它來舀水。現在水瓢多用塑膠的代替了,葫蘆瓢可能只在手作或是遊戲時才會見到。

紡車

70年代開始就在農村慢慢消失,現在幾乎已經成為古董了,想去看恐怕得去博物館。用好的線找人用紡車織一塊布,在當時何其珍貴。

煤油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家庭大多用煤油燈照明。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製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 玻璃製成。

黑白電視機

在電視發展的早期,村裡誰家有一台黑白電視機,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逢年過節,這家一定坐滿鄰居,等著看電視節目。

笸籮

笸籮用柳條、竹篾手工編織成,用途而異,小時候看到的多是在盛穀物的,現在市場上還是可以買到。

瓦缸

用泥燒制的缸,形狀從大到小都有,用途也各不相同,小的可以用來裝酒、醃菜,大的可以用來裝水、裝米……司馬光砸缸好像就是大瓦缸?

搪瓷杯

舊時農村搪瓷杯少不了,且都是純手工製作,從制胚到成品需要經過7-8道工序。現在搪瓷杯已經變成了文創品。

豬食槽

農村喂豬時會將飼料倒進石槽,豬圍著槽愉快吃起。最開始的豬食槽是用青石鑿成的,堅硬且重。現在很多人相信風水,會找個豬食槽放在院子裡。

二八自行車

那時候農村青年最浪漫的代步工具就是高大帥氣二八自行車,你老爸曾經或許就是用它載著你老媽去約會噠。現在二八自行車也被收集作為文創裝飾啦。

獨輪車

過去的獨輪車,車輪為木制,可以載人也可以載物,但駕馭起來很難哦,十分熟練才能把握平衡技巧。

皮筋槍

藍孩紙的專屬玩具,鋁孩紙表示不懂,但好像很好玩的樣子。

軍用背壺

這個大家軍訓的時候應該都會有,幾乎不怎麼用。在以前的農村,上山幹活的村民可是拿它來做日常勞作時喝水工具的哦。

扁擔

扁擔大家見得可能比較多,但城市裡生活幾乎用不上它,在農村用來挑各種東西。

搓衣板

盆和搓衣板,是農村洗衣的必備品,那時候沒有多少人買得起洗衣機,衣物多用手洗,雖然費時費力,但洗得卻比洗衣機乾淨許多。

鞋樣子

那時候的鞋子,都是媽媽和奶奶手工納的,用紙剪的鞋樣是做鞋的基礎,還有一層層縫製的千層底,那應該是這世上最暖人的鞋子了。

錐子

錐子是納鞋底專用的,鞋厚,需要用它來操作。不過牧小童沒見過,不知道具體怎麼用。

簸箕

用竹條編制成的鏟狀工具,用來裝運穀物,也有用來裝運垃圾的。

老式手電筒

趙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對老式手電筒這樣描述:頭戴玻璃平頂帽,長圓身體披銀袍;夜裡睜開一隻眼,專往黑暗地方瞄。

老式梳妝鏡

一面是鏡子,一面畫著各種圖案,有一個小小的手柄,有的還可以轉動,尤其是背面的畫,年代感十足。

壓水井

壓水井現在在農村還可以見到,但已經不多,小時候特別喜歡玩。手柄用力往下按,水就從地下被引上來,從出水口汩汩而出,很是神奇。

火囪

從大火盆演變而來,村裡老人取暖用,有的是銅制的,有的外面是由竹子編成,小時候跟著奶奶去村裡轉悠,老人一人拎著一個火囪,聊聊家常,現在想來,冬天也可以這麼溫暖。現在在宮廷劇中也能看到。

圖文由村遊去綜合整理,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據說認識10樣以上就老啦!

你是幾零後,認識幾樣?

快來留言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