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晶報評:地名隱藏著大地變遷的秘密

深圳不乏一些有意思的地名。試舉一例。你在街頭向美女問路,問她“三圍在哪裡”?如果這事發生在外地,人家可能會把你當成流氓。如果發生在深圳尤其是寶安區,人家可能會一本正經地為你指路——深圳確實有一個叫“三圍”的地方,位於寶安區西鄉街道固戍社區,那裡還有一個三圍碼頭。

剛剛讀到一篇關於深圳地名來歷的文章,

大開眼界。比如,“深圳”地名最先出現在史籍裡是在1410年(明永樂八年),當時的深圳只是一個小村莊,于清朝初年方才建墟。“圳”在客家方言裡指田間水溝,顧名思義,“深圳”即是田間有一條深水溝之意。

“羅湖”則來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羅”字源于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而布吉得名,與俗稱“布隔”有關。

三百多年以前,當地有一個莆隔村,因為客家話中,“莆”與“布”發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漸被稱為“布隔”村。

地名隱藏著大地變遷的秘密,沉澱著歷史的細節。多年前我剛來深圳時,住在位於車公廟的單位宿舍。當時我覺得這個名字頗有古意,還寫了一篇叫《我住車公廟》的小文章感歎了一番。現在才得知它的來歷,據說,宋朝有一位姓車的名將,智勇雙全,曾經成功平定過江南之亂。

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難,由車大將軍一直護駕到了廣東深圳一帶。車將軍去世後,後人感念其忠勇,就為他立廟供奉——如今的車公廟呈現出繁華的都市景象,眾多白領出入其間,古意無跡可尋,但是,只要這個地名還在,附著其上的歷史煙雲就不會消失於無形,我們就能通過地名與歷史進行對望。

倘若,一個地方連地名也消失了,則意味著通往它的最後歷史通道也被迫關閉。

失去了熟悉的地名,我們的鄉愁將無處安放。每個地名都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物種,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就像大自然不斷有生物物種走向瀕危乃至消失一樣,很多傳統地名也正在漸次被人遺忘。

早先就有媒體報導,比較深圳市1981年與2010年的同樣比例地形圖,福田與羅湖兩區地域範圍內圖上所標的地名從90個減少到不足30個。此外,部分老地名的語詞被擅自更改,

難以追溯老地名的由來和含義。

這涉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命名問題。全國許多城市都有著諸如“五一路”“八一路”“紅旗路”等曾經時尚的名稱,這樣的千篇一律實在顯得無趣。記得也曾有報導,深圳某個區域的道路名稱中“富”字過於集中,不但讓路人犯暈,也缺少了必要的韻味。

其實,深圳老地名保留有濃郁的方言痕跡和地方生活習俗,如古越語中的“埗”“埔”“基”“圍”等。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改造,有必要加強對老地名的派生利用,將老地名作為道路、公共建築等的名稱,使地名裡所隱藏的歷史文化鏈條,不至於在我們手裡斷裂——傳統地名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只有與現代生活進行對接才能獲得生命力。

來源:晶報有必要加強對老地名的派生利用,將老地名作為道路、公共建築等的名稱,使地名裡所隱藏的歷史文化鏈條,不至於在我們手裡斷裂——傳統地名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只有與現代生活進行對接才能獲得生命力。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