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博士畢業後,沒有了老師的庇護,如何才能發SCI,尋找更多的機會

博士畢業後,如何自力更生發表更多SCI論文

2017-07-05LetPub專業SCI論文編輯

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就出局),想在學術界混就得發表尤其是在知名SCI期刊上發表論文,一晃科研生涯二十多年了,這麼多年我寫作、投稿了不少SCI期刊,

和這些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也是來來往往,在此以自己和幫助他人在SCI期刊成功發表論著、綜述、假設和病例報導各種類型的論文的經歷來談談寫好SCI論文、選好擬投期刊、回復好審稿人的一些技巧。

要想寫好SCI論文,多讀文獻是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在海德堡大學攻讀博士期間讀了不下大幾百篇文獻,特別是精讀兩百篇左右在高水準的期刊尤其是Cell, Nature, 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記下讀書筆記,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線,技術方法,結果分析等方面一一解析,最後總結文章的創新點,為何能發,有哪些可以學習借鑒,並要求自己用一兩句話並盡可能用一個model圖概括該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記到本子上,
下次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提綱挈領,便於記憶。事實上,自2010年起,Cell雜誌開始要求作者投稿時提供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該文的要點,以便讀者一目了然領會文章的貢獻和意義,也正是出於此意,如今要求投稿時提供graphical abstract和在發表論文時同時刊出graphical abstract的雜誌越來越多。

寫好論文後就要選刊投稿了,選刊的關鍵是看自己的研究結果和意義與本領域哪些雜誌所發文章處於類似的水準。如果經常讀文獻,

這點不難,沒事就流覽一下本領域的每個雜誌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 感興趣的title就點擊看看摘要,大概就對自己的文章水準略知一二了。自己的博士課題做出了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新發現,覺得投十多分的Nature Cell Biology,Genes Development一檔的雜誌比較有戲,自己很快根據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的要求並精讀了該雜誌最近發表的兩篇同領域的論文作為範文寫了初稿,給導師修稿後就投稿了。得到評審意見是要補充新資料,
我們補充了一些,但是有些資料無法很快補充,針對所研究蛋白的抗體很不容易製備,我們在回覆信中進行了辯解,二稿投出後莫名其妙被編輯直接拒絕了,並沒有送一審專家再審。在投Genes Development之前,我想還是碰碰運氣投稿Science,在等待審稿的同時嘗試一些新試驗以替代必須要有抗體才能進行的試驗。可喜的是預審通過(Science預審會直接淘汰大約75%稿件不送出審稿),一個多月得到外審意見,
要求對我們提出的model給出更多證據支持,這個任務在當時的實驗室條件下很難達到,而且我也想早點畢業,只得放棄。很快就投了保底的雜誌Genes Development。一個月得到意見,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3個月修回期限。好在要求補充的一些試驗就是我們預計到的正在補的,補充的試驗雖然有挑戰性,經過艱苦摸索進展順利。3個月後投出修回稿接受了。整個投稿過程回頭看,受益匪淺。其實如果我們先就補了一些資料,也許Nature Cell Biology會接受,不過Genes Development公認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No.1,所以也不足為惜。這篇文章發表一年多就被引用10多次,還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課程DevelopmentalGenetics列為選讀文獻。另外就是學會了正確看待審稿人的意見,一般來說審稿人意見是比較負責的,可以說沒有評審意見,文章品質不會上到一個高度,自己看自己評,總是有局限性,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Peer review系統飽受爭議這麼多年,還是在採用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總是有點惰性,力圖發高水準SCI論文會逼迫自己去寫、改、構思和補充試驗,通過上述的過程我的能力提高不少,發表在Genes Development的論文我和導師共用通訊作者。博士畢業後我覺得自己有能力獨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論文前言部分為基礎,結合最近的一些本領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這篇文章),寫篇綜述來評論本領域的進展。自己不是大牛,導師也幫不上忙,不可能得到一流雜誌的編輯來邀請我撰稿,所以我就自己查擬投雜誌,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這個雜誌感覺比較對口,IF有5分多(自己雖然不完全認同IF,但是大家都以此為參照,所以在選刊時也得考慮)。在投稿時自己有信心,因為看了一些該雜誌最近發的文章知道水準和我的差不多,果然接到審稿意見基本接受,要求修稿,這是第一次獨立修稿和寫回覆信,更是鍛煉也是寶貴的經驗,文章得以發表。

下一步比較有挑戰性,我經過多年腫瘤研究的積累,以及博士期間對新領域發育生物學的學習,開始關注胚胎發育和腫瘤發生之間的類似性,並著手寫篇綜述闡述我的新假設:即一個胚胎發育中重要的信號通路可能在腫瘤發生尤其是轉移中有意義。在選刊時同樣是流覽期刊,找出最近發表的類似的文章做參考,這次我選擇了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雜誌,該雜誌為全球最大的腫瘤研究協會美國腫瘤研究協會(AACR)主辦,IF 5分。因為我提出的新假設涉及不同領域,得到的3個評審專家意見,一個可能對本領域不熟悉,提出很多負面評價,另外兩個則提出很好的評價。在寫回覆信時我堅持立場對第一個專家意見做出辯解,對另外兩個專家的建設性意見致謝和採納。文稿修回後很快接受發表。2009年8月第8期登出不久,就收到素不相識的美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美國腫瘤研究所一研究室主任(本領域一大牛)給我的email 評價我的綜述 very nice。9月份的AACR網上期刊Cancer Review Online也收錄我的文章,主編對我的文章給予150餘字的評價。發表半年多就收到世界各地的幾十個研究人員來信索取全文,迄今6年多根據Scopus檢索被引用92次,包括這些牛期刊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Cancer, Nature Reviews DrugDiscovery, PNAS, 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Stem Cell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等等。以上兩篇綜述文章都是一投就基本接受,沒有費力再投其他雜誌。我覺得選好擬投雜誌很關鍵,不要盲目投稿浪費時間精力。目前來說一篇稿件不經修回直接接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投稿前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如何修回,並儘早開始。修回過程很有必要,確實能提高文章品質,所以有時候審稿人的意見貌似很挑剔,其實長遠來看是對自己有益。當然對於明顯不對的意見要敢於爭辯,最終文章是否接受的決定權在編輯而不是審稿人。

目前全球科研經費緊縮,所以選擇擬投期刊還要注意審稿費和版面費。要求審稿費的SCI期刊實在不多,前面談到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公司出版,主要以綜述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論著(就我個人理解綜述類雜誌的IF一般高些,現在越來越多的比較權威的傳統雜誌如Cancer Research, Development等也紛紛開闢綜述專欄,要知道以前這些雜誌只登原始論著基本不登綜述,真所謂與時俱進)。我當時投稿時綜述類不需要版面費,但是限定只給2個彩圖,2個以上彩圖就要收彩圖費。所以我在描繪圖的時候就制定2彩圖,1黑白圖,就一分錢不花啦。在我投稿前述腫瘤的綜述時,也是煞費苦心,力求投入產出比最佳。很多雜誌要求除了約稿外都要版面費,我還沒機會得到約稿,只好放棄。最後選擇投稿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網上投稿時有欄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費,我寫明本綜述在於總結現有研究現狀,提出新假設,以便為申請基金開展此類研究打下基礎,目前本人沒有任何基金資助本綜述所涉及的內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費。最終免掉了400多美金版面費。

一個朋友的碩士論文托我幫忙評估,其課題是研究某生理條件下基因轉錄調控的一些機制。雖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siRNA試驗和幾個指標覺得還是有戲。朋友寫了英文初稿,在我的建議下改了幾次,投了4個雜誌IF在1-3之間,有的直接被編輯拒稿,有的經過審稿被拒主要意見是據太膚淺,要求補資料,當時的條件補資料也不現實。最後試投英國雜誌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當時IF 1分多,現在升到2分多)。出人意外,兩個審稿人第一個審稿意見很好,只要求對一些語句進行修改和補些文獻,沒有要求只是建議補些資料。而第二個審稿人可能是對領域不熟或者沒費心審,負面意見多,並提出很多疑問。看來編輯主要看好第一審稿人的意見,決定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在回覆信中致謝第一審稿人,仔細解釋了為何該建議的試驗無法實行,請其理解。對第二審稿人的問題逐一解釋。修回第一稿後大約3周得到二審意見,第一審稿人滿意修改建議接受,而第二審稿人還是對第一次的問題糾纏不休,還針對文章內容提出一個明顯錯誤的質問。我心中暗喜,這個傻問題編輯應該能辨別出來吧。在第二次的回覆信中直接對第二審稿人意見反駁。不到兩天就收到接收函,果然編輯看到了第二審稿人的紕漏,都沒有再外審就決定直接接受啦。所以如果你的審稿意見中有意見露出破綻或者明顯不著邊際,那要恭喜你啦。一般來說編輯看到審稿人打錯板子,那他也許會給你相對的補償或者說同情心,只要有一個審稿人說好,那你文章也許就有戲接受啦。還有一點體會就是不同審稿人確實水準和態度都參差不齊,其實這些審稿人也許就是我們中的一員,一些很小的因素很影響審稿意見,所以大家如果盯著SCI低分雜誌,只要時間允許,就一定要多投幾家,屢敗屢戰,直到成功。當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亂投,至少要靠譜。這次投稿因為朋友的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版面費不是問題。他還擔心怎麼匯版面費給國外雜誌呢,哪知道出版社只收彩圖版面費,我就勸朋友把紙質版的彩圖變黑白,而網路版的還是彩圖,一點不影響效果,這樣他一分銀子未花,就發了SCI。

這一原則同樣適合另一實例。一個臨床醫生有點基礎研究的資料在國內雜誌發了,但是一直沒有條件深入機制研究。根據最近文獻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設來解釋一種疾病的致病機制,但是沒條件做試驗驗證(可惜呀,如果真驗證出來了絕對是十多分的文章)。我建議投Medical Hypothesis, IF 1分多,按雜誌要求整理好格式,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滿懷希望投出。誰知被主編拒稿,說不符合雜誌徵稿範圍。也許太基礎啦。這下很沮喪,因為假設類的文章不象綜述,很少有雜誌登。這麼好的假設和精心繪製的模型圖就這樣放棄實在不甘心。我就費心逐個雜誌流覽,大海撈針,發現一個基礎醫學的雜誌IF 5分多,不定期發些假設類的文章,但不是每期都發,而且每期登載的文章一起就4-5篇,朋友很沒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試試看吧。這家雜誌審稿很慢,投稿一個月還沒消息,催問後才說要列出2個審稿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幫忙找到兩個本領域專家(老外)。又過了一個月,還沒反應,再次催問,編輯部說兩個審稿人拒絕審稿因為和作者熟悉,這怎麼可能,這些專家拒絕審稿也不要用這種理由呀。編輯部要求再找3個審稿人,於是再推薦幾個專家。這家雜誌倒是很認真,真找了3個審稿人(我個人審稿經驗來看一般雜誌看2個審稿人意見就定奪了),但是不是推薦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後得到意見:第一個沒作任何好壞評價,只是說要補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紹這種疾病,以便讓基礎專業的讀者瞭解醫學背景;第二個說假設不錯,但要求多介紹些該蛋白的分子生物學最新進展;第三個連連說好,要求修飾一些用詞。編輯要求至少有3個圖,而且如果是引用別人的圖要聯繫原作者和原出版社征得版權。原來想這就是一個假設,沒必要寫的象綜述,所以只做了一個假設模型圖。針對意見,多花點時間看文獻,模仿別人的圖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重新作圖就不必去和作者聯繫版權了。修回稿加了很多內容和2個圖達到要求的3個圖,現在幾乎是篇綜述了,更利於讀者理解本假設(初稿是按Medical Hypotheses格式寫的,篇幅不長)。修回稿投出很快就得到接收函,沒有要求再改任何語言。原來目標是1分多的,最後成功發表5分多雜誌,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個雜誌拒稿不一定是壞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文章的idea好,還是有市場。還有就是這類文章(假設綜述類)只要得到修回機會就是成功了一半,因為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總是能完成的,只是時間和周折問題。而試驗論著遇到編輯和審稿人要求補充資料,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資料,就不能保證文章修回後能接受了。

最後,我分享臨床常見的病例報導(case report)的一次投稿經歷:case report不要輕易放棄作為letter來發表。2014年耶誕節後元旦前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的一位醫生來信諮詢說她的一篇病例報導投稿2分多的Journal of Dermatology不幸拒稿,雜誌建議修改後作為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重新投稿,但是letter to editor是書信形式的,篇幅會縮減為不到500單詞,國內很多單位是不承認這種形式的書信為論著的。我建議她不要輕易放棄而屈服于編輯的要求改為letter形式投稿,我看到該雜誌還有一種concise communication的投稿方式,雖然不是原始論著但是也可以算為研究簡報而不是letter,字數也可以是1500單詞,可算為研究論著的,逐幫她寫了一份申辯信發給編輯,辯解不以letter形式而是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投稿的理由,並對論文從佈局、組織到語言等進行加工。修回稿投出後一個多月收到接收函,同意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接受和發表此篇case report,正是不要輕易放棄,自助者天助也!

也許Nature Cell Biology會接受,不過Genes Development公認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No.1,所以也不足為惜。這篇文章發表一年多就被引用10多次,還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課程DevelopmentalGenetics列為選讀文獻。另外就是學會了正確看待審稿人的意見,一般來說審稿人意見是比較負責的,可以說沒有評審意見,文章品質不會上到一個高度,自己看自己評,總是有局限性,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Peer review系統飽受爭議這麼多年,還是在採用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總是有點惰性,力圖發高水準SCI論文會逼迫自己去寫、改、構思和補充試驗,通過上述的過程我的能力提高不少,發表在Genes Development的論文我和導師共用通訊作者。博士畢業後我覺得自己有能力獨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論文前言部分為基礎,結合最近的一些本領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這篇文章),寫篇綜述來評論本領域的進展。自己不是大牛,導師也幫不上忙,不可能得到一流雜誌的編輯來邀請我撰稿,所以我就自己查擬投雜誌,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這個雜誌感覺比較對口,IF有5分多(自己雖然不完全認同IF,但是大家都以此為參照,所以在選刊時也得考慮)。在投稿時自己有信心,因為看了一些該雜誌最近發的文章知道水準和我的差不多,果然接到審稿意見基本接受,要求修稿,這是第一次獨立修稿和寫回覆信,更是鍛煉也是寶貴的經驗,文章得以發表。

下一步比較有挑戰性,我經過多年腫瘤研究的積累,以及博士期間對新領域發育生物學的學習,開始關注胚胎發育和腫瘤發生之間的類似性,並著手寫篇綜述闡述我的新假設:即一個胚胎發育中重要的信號通路可能在腫瘤發生尤其是轉移中有意義。在選刊時同樣是流覽期刊,找出最近發表的類似的文章做參考,這次我選擇了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雜誌,該雜誌為全球最大的腫瘤研究協會美國腫瘤研究協會(AACR)主辦,IF 5分。因為我提出的新假設涉及不同領域,得到的3個評審專家意見,一個可能對本領域不熟悉,提出很多負面評價,另外兩個則提出很好的評價。在寫回覆信時我堅持立場對第一個專家意見做出辯解,對另外兩個專家的建設性意見致謝和採納。文稿修回後很快接受發表。2009年8月第8期登出不久,就收到素不相識的美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美國腫瘤研究所一研究室主任(本領域一大牛)給我的email 評價我的綜述 very nice。9月份的AACR網上期刊Cancer Review Online也收錄我的文章,主編對我的文章給予150餘字的評價。發表半年多就收到世界各地的幾十個研究人員來信索取全文,迄今6年多根據Scopus檢索被引用92次,包括這些牛期刊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Cancer, Nature Reviews DrugDiscovery, PNAS, 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Stem Cell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等等。以上兩篇綜述文章都是一投就基本接受,沒有費力再投其他雜誌。我覺得選好擬投雜誌很關鍵,不要盲目投稿浪費時間精力。目前來說一篇稿件不經修回直接接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投稿前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如何修回,並儘早開始。修回過程很有必要,確實能提高文章品質,所以有時候審稿人的意見貌似很挑剔,其實長遠來看是對自己有益。當然對於明顯不對的意見要敢於爭辯,最終文章是否接受的決定權在編輯而不是審稿人。

目前全球科研經費緊縮,所以選擇擬投期刊還要注意審稿費和版面費。要求審稿費的SCI期刊實在不多,前面談到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公司出版,主要以綜述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論著(就我個人理解綜述類雜誌的IF一般高些,現在越來越多的比較權威的傳統雜誌如Cancer Research, Development等也紛紛開闢綜述專欄,要知道以前這些雜誌只登原始論著基本不登綜述,真所謂與時俱進)。我當時投稿時綜述類不需要版面費,但是限定只給2個彩圖,2個以上彩圖就要收彩圖費。所以我在描繪圖的時候就制定2彩圖,1黑白圖,就一分錢不花啦。在我投稿前述腫瘤的綜述時,也是煞費苦心,力求投入產出比最佳。很多雜誌要求除了約稿外都要版面費,我還沒機會得到約稿,只好放棄。最後選擇投稿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網上投稿時有欄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費,我寫明本綜述在於總結現有研究現狀,提出新假設,以便為申請基金開展此類研究打下基礎,目前本人沒有任何基金資助本綜述所涉及的內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費。最終免掉了400多美金版面費。

一個朋友的碩士論文托我幫忙評估,其課題是研究某生理條件下基因轉錄調控的一些機制。雖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siRNA試驗和幾個指標覺得還是有戲。朋友寫了英文初稿,在我的建議下改了幾次,投了4個雜誌IF在1-3之間,有的直接被編輯拒稿,有的經過審稿被拒主要意見是據太膚淺,要求補資料,當時的條件補資料也不現實。最後試投英國雜誌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當時IF 1分多,現在升到2分多)。出人意外,兩個審稿人第一個審稿意見很好,只要求對一些語句進行修改和補些文獻,沒有要求只是建議補些資料。而第二個審稿人可能是對領域不熟或者沒費心審,負面意見多,並提出很多疑問。看來編輯主要看好第一審稿人的意見,決定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在回覆信中致謝第一審稿人,仔細解釋了為何該建議的試驗無法實行,請其理解。對第二審稿人的問題逐一解釋。修回第一稿後大約3周得到二審意見,第一審稿人滿意修改建議接受,而第二審稿人還是對第一次的問題糾纏不休,還針對文章內容提出一個明顯錯誤的質問。我心中暗喜,這個傻問題編輯應該能辨別出來吧。在第二次的回覆信中直接對第二審稿人意見反駁。不到兩天就收到接收函,果然編輯看到了第二審稿人的紕漏,都沒有再外審就決定直接接受啦。所以如果你的審稿意見中有意見露出破綻或者明顯不著邊際,那要恭喜你啦。一般來說編輯看到審稿人打錯板子,那他也許會給你相對的補償或者說同情心,只要有一個審稿人說好,那你文章也許就有戲接受啦。還有一點體會就是不同審稿人確實水準和態度都參差不齊,其實這些審稿人也許就是我們中的一員,一些很小的因素很影響審稿意見,所以大家如果盯著SCI低分雜誌,只要時間允許,就一定要多投幾家,屢敗屢戰,直到成功。當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亂投,至少要靠譜。這次投稿因為朋友的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版面費不是問題。他還擔心怎麼匯版面費給國外雜誌呢,哪知道出版社只收彩圖版面費,我就勸朋友把紙質版的彩圖變黑白,而網路版的還是彩圖,一點不影響效果,這樣他一分銀子未花,就發了SCI。

這一原則同樣適合另一實例。一個臨床醫生有點基礎研究的資料在國內雜誌發了,但是一直沒有條件深入機制研究。根據最近文獻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設來解釋一種疾病的致病機制,但是沒條件做試驗驗證(可惜呀,如果真驗證出來了絕對是十多分的文章)。我建議投Medical Hypothesis, IF 1分多,按雜誌要求整理好格式,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滿懷希望投出。誰知被主編拒稿,說不符合雜誌徵稿範圍。也許太基礎啦。這下很沮喪,因為假設類的文章不象綜述,很少有雜誌登。這麼好的假設和精心繪製的模型圖就這樣放棄實在不甘心。我就費心逐個雜誌流覽,大海撈針,發現一個基礎醫學的雜誌IF 5分多,不定期發些假設類的文章,但不是每期都發,而且每期登載的文章一起就4-5篇,朋友很沒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試試看吧。這家雜誌審稿很慢,投稿一個月還沒消息,催問後才說要列出2個審稿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幫忙找到兩個本領域專家(老外)。又過了一個月,還沒反應,再次催問,編輯部說兩個審稿人拒絕審稿因為和作者熟悉,這怎麼可能,這些專家拒絕審稿也不要用這種理由呀。編輯部要求再找3個審稿人,於是再推薦幾個專家。這家雜誌倒是很認真,真找了3個審稿人(我個人審稿經驗來看一般雜誌看2個審稿人意見就定奪了),但是不是推薦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後得到意見:第一個沒作任何好壞評價,只是說要補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紹這種疾病,以便讓基礎專業的讀者瞭解醫學背景;第二個說假設不錯,但要求多介紹些該蛋白的分子生物學最新進展;第三個連連說好,要求修飾一些用詞。編輯要求至少有3個圖,而且如果是引用別人的圖要聯繫原作者和原出版社征得版權。原來想這就是一個假設,沒必要寫的象綜述,所以只做了一個假設模型圖。針對意見,多花點時間看文獻,模仿別人的圖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重新作圖就不必去和作者聯繫版權了。修回稿加了很多內容和2個圖達到要求的3個圖,現在幾乎是篇綜述了,更利於讀者理解本假設(初稿是按Medical Hypotheses格式寫的,篇幅不長)。修回稿投出很快就得到接收函,沒有要求再改任何語言。原來目標是1分多的,最後成功發表5分多雜誌,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個雜誌拒稿不一定是壞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文章的idea好,還是有市場。還有就是這類文章(假設綜述類)只要得到修回機會就是成功了一半,因為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總是能完成的,只是時間和周折問題。而試驗論著遇到編輯和審稿人要求補充資料,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資料,就不能保證文章修回後能接受了。

最後,我分享臨床常見的病例報導(case report)的一次投稿經歷:case report不要輕易放棄作為letter來發表。2014年耶誕節後元旦前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的一位醫生來信諮詢說她的一篇病例報導投稿2分多的Journal of Dermatology不幸拒稿,雜誌建議修改後作為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重新投稿,但是letter to editor是書信形式的,篇幅會縮減為不到500單詞,國內很多單位是不承認這種形式的書信為論著的。我建議她不要輕易放棄而屈服于編輯的要求改為letter形式投稿,我看到該雜誌還有一種concise communication的投稿方式,雖然不是原始論著但是也可以算為研究簡報而不是letter,字數也可以是1500單詞,可算為研究論著的,逐幫她寫了一份申辯信發給編輯,辯解不以letter形式而是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投稿的理由,並對論文從佈局、組織到語言等進行加工。修回稿投出後一個多月收到接收函,同意以concise communication形式接受和發表此篇case report,正是不要輕易放棄,自助者天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