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緬甸-曾經的東南亞第一強國,歷史和中國淵源深厚(下篇)

在歷史上,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建立的國家只要有機會就北犯中國,兩國間的和平只存在於中國軍力對其保持強大壓力時。緬族政權歷來都很強勢,緬族精英階層視擴張為體現民族精神的途徑,

國力稍有積累便要發動侵略戰爭,完全不顧雙方的實力對比,盲目的擴張傳統使緬甸屢陷險境。緬族底層人民是熱情友好的虔誠佛教徒,但是緬族政權在精英層的掌控下,從來就不是中國的好鄰居。

蒲甘王朝-緬族

昨天講到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的祖先白狼羌人在西元九世紀從中國遷移到緬甸境內後,和當地哀牢人的後代孟人和驃國人後代逐漸融合,

慢慢從遊牧民族轉化成了農耕民族,形成了緬人。西元849年蒲甘王朝建立,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征服了孟族王朝的直通國等國, 臣服了屬於傣泰民族的撣人國家後果占壁國等國, 勢力一度達到鼎盛。撣族(Shan)與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撾的佬族(Lao)、中國的傣族(Dai)、印度的阿薩姆族(Assam),是分佈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
都是傣泰民族的一部分。蒲甘王朝疆域如下圖。

蒲甘王朝面對的北方大國是大理國,而和宋朝並不直接接壤。大理國的前身是南詔國,南詔是彝族古部落與夜郎後裔趁中原自南北朝以來陷入亂局無暇南顧之機,在諸葛亮平定的南中地區建立的古國,

屬於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驃國就是被南詔國所滅。緬族的祖先白狼羌曾是南詔的臣民,為南詔的擴張立下汗馬功勞。1056年,緬王阿奴律陀發大軍攻其東南的薩統王國後,以求佛牙為名,率大軍過境後果占壁侵犯強大的大理國,因勞師遠征,被困於首都大理城郊,無可奈何只好與大理請和。緬族的好戰和擴張精神開始顯露。

後來元朝滅掉南宋和大理國後,

蒲甘國不懼怕蒙古人的強勢,先是殺掉了元朝的使者,後來更是竟然自不量力的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元軍擊退緬軍後,又追殺至緬甸境內佔領北部大片地區。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軍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兩年後,蒲甘國王投降,緬甸成為元朝的藩屬,
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緬甸中部被元朝置為緬中行省。

勃固王朝和阿瓦王朝分裂時期

蒲甘王朝分崩離析後,緬甸重新陷入了分裂動盪的局面。這段時間主要的國家是南部的勃固國和北部的阿瓦國。勃固國是撣族建立的國家,同中國元 、明兩代關係密切。元朝稱它為“登籠國”,明朝稱“得冷國”(都是“得楞族”的對音,即孟族國家),又稱大古剌(即白古),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遣使周讓至其國,立大古剌為“宣慰使司” 。1539年白古王朝為東籲王朝所滅。阿瓦國是另一支撣族建立的,同中國關係也是十分密切。西元1386~1425年,由於孟族統治集團之間有矛盾,在渺的孟族封建主勞驃要求阿瓦王進攻白古王頻耶宇之子羅娑陀利,阿瓦王朝與白古王朝爆發戰爭,歷史上稱為四十年戰爭,兩國國力因此消耗殆盡。西元1555年,阿瓦王朝被東籲王朝所滅。

東籲王朝-緬族

東籲王朝(Toungoo 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征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東籲王朝繼承了緬族人好戰擴張的秉性,1563年莽應龍派40萬大軍大舉入侵暹羅(今泰國),並攻佔暹羅國都阿瑜陀耶(今大城府),1568年又再次大規模進攻阿瑜陀耶。東籲王朝一度佔據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如下圖。

好戰的東籲王朝征服了緬北本來臣服明朝的眾多土司後,野心仍然不能滿足,於是開始覬覦明朝的雲南之地。明朝萬曆年間,1581年,莽應裡繼莽應龍之後繼位東籲國王,開始大舉入侵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當年緬軍的規模動輒都是數十萬人。1582年,東籲軍隊攻破幹崖,進入姚關(在今雲南施甸縣姚關),進攻順寧(今雲南風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緬軍所到之處“殺掠無算”。明朝政府派雲南總兵沐昌祚移駐大理洱海指揮作戰,封劉綎為騰越遊擊,鄧子龍為永昌參軍,調動數萬軍隊趕赴雲南前線。劉綎和鄧子龍指揮的軍隊在當地少數民族地方勢力的配合下,大敗緬軍于姚關以南的攀枝花,收復了灣甸、耿馬等地。劉綎的大軍收復隴川,收降漢奸岳風,接著又收復孟養、孟璉(今雲南孟連)。不過後來,因為明朝內憂外患,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

東籲王朝發動的侵華戰爭前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破壞了木邦、孟養、孟密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這一地區“殘破凋敝不振”,緬軍入侵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白骨青燐”,以至數年之後“人猶切齒”。經過這場戰爭,明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範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主要是由撣族、低族、克欽族(景頗族)居住的地區。

又稱大古剌(即白古),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遣使周讓至其國,立大古剌為“宣慰使司” 。1539年白古王朝為東籲王朝所滅。阿瓦國是另一支撣族建立的,同中國關係也是十分密切。西元1386~1425年,由於孟族統治集團之間有矛盾,在渺的孟族封建主勞驃要求阿瓦王進攻白古王頻耶宇之子羅娑陀利,阿瓦王朝與白古王朝爆發戰爭,歷史上稱為四十年戰爭,兩國國力因此消耗殆盡。西元1555年,阿瓦王朝被東籲王朝所滅。

東籲王朝-緬族

東籲王朝(Toungoo 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征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東籲王朝繼承了緬族人好戰擴張的秉性,1563年莽應龍派40萬大軍大舉入侵暹羅(今泰國),並攻佔暹羅國都阿瑜陀耶(今大城府),1568年又再次大規模進攻阿瑜陀耶。東籲王朝一度佔據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如下圖。

好戰的東籲王朝征服了緬北本來臣服明朝的眾多土司後,野心仍然不能滿足,於是開始覬覦明朝的雲南之地。明朝萬曆年間,1581年,莽應裡繼莽應龍之後繼位東籲國王,開始大舉入侵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當年緬軍的規模動輒都是數十萬人。1582年,東籲軍隊攻破幹崖,進入姚關(在今雲南施甸縣姚關),進攻順寧(今雲南風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緬軍所到之處“殺掠無算”。明朝政府派雲南總兵沐昌祚移駐大理洱海指揮作戰,封劉綎為騰越遊擊,鄧子龍為永昌參軍,調動數萬軍隊趕赴雲南前線。劉綎和鄧子龍指揮的軍隊在當地少數民族地方勢力的配合下,大敗緬軍于姚關以南的攀枝花,收復了灣甸、耿馬等地。劉綎的大軍收復隴川,收降漢奸岳風,接著又收復孟養、孟璉(今雲南孟連)。不過後來,因為明朝內憂外患,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

東籲王朝發動的侵華戰爭前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破壞了木邦、孟養、孟密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這一地區“殘破凋敝不振”,緬軍入侵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白骨青燐”,以至數年之後“人猶切齒”。經過這場戰爭,明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範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主要是由撣族、低族、克欽族(景頗族)居住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