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4000年來古氣候與大江大河水量過程

1、黃河。

中國4000年來古氣候與黃河水量過程 一路暴跌,
慘不忍睹……據西方學者統計各大古文明區情況,在人類文明發達、人煙密集地區平均每1000-1500年就會出現一次生態雪崩。中國黃河在西元200年以前水量皆很大,自西元309年農曆夏5月出現了一次黃河、洛水、漢水、長江4大流域皆可步行涉水過河的超級大旱,幾年後的西元316年匈奴騎兵攻陷長安、五胡亂華進入高☆禁☆潮、中華文明自此分南北,再次重演人類文明史中的生態崩潰導致文明衰落的歷史。
中國黃河水量在唐代的西元752年短暫地回升至一個小峰,其後迅速下落,發展至明代崇禎1637~1644年達歷史最乾旱時期,恐怖的饑荒、暴力事件蔓延全中國,來自東北的10萬八旗騎兵創造以一敵千的歷史奇跡,中華文明力量跌至歷史穀底。如以千年的角度來看,黃河水量的歷史低點越來越低,其後的反彈高點也越來越低,符合千年大趨勢下行的特點,在近年氣溫暴漲的趨勢下水量回升幅度也不大,
實際情況極其不容樂觀。根據黃河壺口瀑布溯源倒退速度與河槽縮窄幅度,可較為精確的推算各歷史時期黃河壺口-龍門斷面的水量:西元前2128年史前:龍門站1110億立方米相當於現代的3倍。注:當時黃河在天津入海、納入海河南北系支流,按現代龍門—利津流量增大比例與海河徑流量之合放大估計其入海徑流量達2300億立方米(入海口利津站),與現代西江廣東省高要斷面徑流量相當,
其年平均流量比今日黃河中下游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均值都要大。史前傳說中的炎黃部與蚩尤部決戰雖地點不詳,但屬於典型的原始社會獨木舟戰役無疑,間接表明當年關中平原至黃淮平原廣大地域的河網密度之高。西元前2003年夏朝:962億立方米。大滑坡階段1,傳說中的夏王朝誕生。西元前1878年夏朝:829億立方米。西元前1753年夏朝:765億立方米。西元前1628年夏朝末年:791億立方米。
西元前1503年商朝:867億立方米。中國正式進入文明時代,青銅器開始全面普及。西元前1378年商朝:714億立方米。西元前1253年商朝:750億立方米。西元前1128年西周:836億立方米。西元前1003年西周:743億立方米。西元前878年西周:739億立方米。西元前704年春秋:633億立方米,大滑坡階段2。正值中華文明周邊各大民族全面入侵時期,西起秦國東至燕國、孤竹國狼煙滾滾,除齊、晉2個大國有力自保外,其餘與外族接壤諸國皆處於被動挨打狀態,
日後大名鼎鼎的秦國差點被狄戎和羌人拿下首都,瀕臨崩潰的燕國依靠齊國援軍才算免除滅國的危機。西元前530年春秋:636億立方米。西元前356年戰國:655億立方米。西元前182年西漢初年:596億立方米,短暫下跌。因泥沙含量激增,渭河需要修建運河進行漕運。該時期發生著名的匈奴白登之圍。西元前8年西漢末年:633億立方米。鐵兵器在漢武帝時期普及,至西元前後中國全面進入鐵器時代,砍伐森林速度、效率及規模暴增。西元182年東漢末年:622億立方米。西元309年西晉:大滑坡階段3。夏5月黃河接近斷流,史書記載稱“西晉河竭”。西元356年南北朝:481億立方米。中原被異族輪流坐莊統治,亡國。

該時期亡國奴等於雙腳羊,中華文明差點被開除球籍。西元530年北魏:380億立方米,歷史大低點,該時期水量已經與上世紀60年代的豐水期類似。西元752年唐朝:428億立方米,短暫反彈。關中平原糧食產量下降鬧饑荒,黃河三門峽水深變淺運糧船隻經常不得渡,“逐糧天子”現象出現。西元974年北宋:395億立方米。中國經濟中心東移,長安從此淪為廢都,黃河三門峽段航運歷史性中斷。西元1196年南宋:351億立方米,再破歷史新低。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其後懲罰文明古國的韃靼之鞭來襲。西元1372年明初:黃河下游斷流。西元1418年明朝:357億立方米。西元1640年明末:大滑坡階段4。歷史最低點,黃河中游不僅斷流,而且接近河床乾枯,經久不息、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與蝗蟲肆掠。1500年前富甲一方的華北、西北地方東部大部分歷史悠久的農業區已經淪為多年貧窮、植被稀少地區。西元1704年清朝:304億立方米西元1990年:340億立方米。注:圖片及以上徑流量資料摘自《黃河壺口瀑布變遷考證和相應徑流關係的初步分析》一文,作者:劉振和工業化時代:西元1919-1975年黃河全流域天然徑流量僅為580億立方米(入海口利津站),僅及4000年前的25%;西元1956-2000年黃河全流域天然徑流量535億立方米(入海口利津站)僅及4000年前的23%,實測入海徑流量還要打折扣;西元2001~2012年:實測185億立方米、天然350億立方米(中游龍門站),黃河壺口瀑布溯源速度及寬度已經減小至歷史最低值。西元1934-2012年壺口-龍門斷面實測最大徑流量為1967年的539點3億立方米(中游龍門站),尚不及西元200年以前的年平均徑流量,差距十分明顯。長江(1)

長江中游漢口水文站至1865年開始觀測最高年份為1954年10131億立方米,合32125立方米每秒,正距平38.1%。最低年份為1900年4531億立方米,合14382立方米每秒,負距平38.2%。1865-2010年共計146個年份平均7335億立方米,合23242.5立方米每秒。 1865-1911年清末漢口站徑流量7561億立方米,合23974立方米每秒。1981-2010年現代漢口站徑流量7095億立方米,合22477立方米每秒,莫說古代、就是這100年來就下滑了6.2%,下滑總量466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又被報銷了。(2)民國時期以來長江入海徑流量上世紀50年代根據民國時期間斷實測估算民國時期入海徑流10000億左右、清末超10000億,近30多年實測9200-9300億之間,下滑7-8%。(3)長江三峽宜昌站1877年開始觀測,1877-1911年4600-4700億,近期4200-4300億,下滑8-9%。(4)長江下游南京站最高歷史水位的估算根據南京段長江在山岩上洪水痕記,結合史書記載研究,折算出南京萬年一遇最高水位12.8米(洪痕隱約可見),千年一遇最高水位11.5米(洪痕清晰),百年一遇最高水位10.5米(洪痕清晰),而現代長江下游河床大幅縮窄、全部築壩的情況下1954年最高水位只有10.22米、1998年10.14米,無疑表明近代1840年以來長江流域處於歷史上的枯水期。南京段江面寬度由歷史時期的10km,降低至現代的2km。(5)宜昌站歷史洪水已查明史前萬年一遇洪水12萬立方米每秒,剛好為黃河三門峽段的1倍。自方志時代西元1500年以來,至1870年每個世紀都有8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出現,如1560年93600、1610年的81000、1788年86000、1796年82200、1860年92500和1870年的105000,唯獨1870年超級大水後迄今已140餘年連7萬2都未突破,似乎又跌入了一個大枯水期。

(6)江漢平原湖泊群該平原面積5萬5千平方千米,兩宋荊江大堤修建以前遇100年一遇洪水時會形成一個面積廣達4萬平方千米的大湖,3000年前的雲夢澤全盛時期常年夏秋水面面積達2.6萬平方千米,後隨著江漢水量減少、人類圍墾泥沙淤積逐漸消亡,轉捩點在西元309年特大乾旱後的幾百年中。唐宋時期開始南面洞庭湖面積也日漸衰退,從夏秋常年上萬平方千米的湖面,下降至清末的6200平方千米。當漢口年徑流量突破9000億大關時,在古代該平原區的民眾根本無力防洪、只得任長江水灌滿圍垸,隨著年徑流量的逐年下滑,突破9000億的年份會大幅減少。(7)長江上游枯水位石刻西元1140年的枯水位已經和1865、1937和1979年相等,所不同的是現代特枯水位出現頻率更高,長江枯期徑流自西元309年特大乾旱事件後就可能已經惡化。至西元前後中國全面進入鐵器時代,砍伐森林速度、效率及規模暴增。西元182年東漢末年:622億立方米。西元309年西晉:大滑坡階段3。夏5月黃河接近斷流,史書記載稱“西晉河竭”。西元356年南北朝:481億立方米。中原被異族輪流坐莊統治,亡國。

該時期亡國奴等於雙腳羊,中華文明差點被開除球籍。西元530年北魏:380億立方米,歷史大低點,該時期水量已經與上世紀60年代的豐水期類似。西元752年唐朝:428億立方米,短暫反彈。關中平原糧食產量下降鬧饑荒,黃河三門峽水深變淺運糧船隻經常不得渡,“逐糧天子”現象出現。西元974年北宋:395億立方米。中國經濟中心東移,長安從此淪為廢都,黃河三門峽段航運歷史性中斷。西元1196年南宋:351億立方米,再破歷史新低。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其後懲罰文明古國的韃靼之鞭來襲。西元1372年明初:黃河下游斷流。西元1418年明朝:357億立方米。西元1640年明末:大滑坡階段4。歷史最低點,黃河中游不僅斷流,而且接近河床乾枯,經久不息、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與蝗蟲肆掠。1500年前富甲一方的華北、西北地方東部大部分歷史悠久的農業區已經淪為多年貧窮、植被稀少地區。西元1704年清朝:304億立方米西元1990年:340億立方米。注:圖片及以上徑流量資料摘自《黃河壺口瀑布變遷考證和相應徑流關係的初步分析》一文,作者:劉振和工業化時代:西元1919-1975年黃河全流域天然徑流量僅為580億立方米(入海口利津站),僅及4000年前的25%;西元1956-2000年黃河全流域天然徑流量535億立方米(入海口利津站)僅及4000年前的23%,實測入海徑流量還要打折扣;西元2001~2012年:實測185億立方米、天然350億立方米(中游龍門站),黃河壺口瀑布溯源速度及寬度已經減小至歷史最低值。西元1934-2012年壺口-龍門斷面實測最大徑流量為1967年的539點3億立方米(中游龍門站),尚不及西元200年以前的年平均徑流量,差距十分明顯。長江(1)

長江中游漢口水文站至1865年開始觀測最高年份為1954年10131億立方米,合32125立方米每秒,正距平38.1%。最低年份為1900年4531億立方米,合14382立方米每秒,負距平38.2%。1865-2010年共計146個年份平均7335億立方米,合23242.5立方米每秒。 1865-1911年清末漢口站徑流量7561億立方米,合23974立方米每秒。1981-2010年現代漢口站徑流量7095億立方米,合22477立方米每秒,莫說古代、就是這100年來就下滑了6.2%,下滑總量466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又被報銷了。(2)民國時期以來長江入海徑流量上世紀50年代根據民國時期間斷實測估算民國時期入海徑流10000億左右、清末超10000億,近30多年實測9200-9300億之間,下滑7-8%。(3)長江三峽宜昌站1877年開始觀測,1877-1911年4600-4700億,近期4200-4300億,下滑8-9%。(4)長江下游南京站最高歷史水位的估算根據南京段長江在山岩上洪水痕記,結合史書記載研究,折算出南京萬年一遇最高水位12.8米(洪痕隱約可見),千年一遇最高水位11.5米(洪痕清晰),百年一遇最高水位10.5米(洪痕清晰),而現代長江下游河床大幅縮窄、全部築壩的情況下1954年最高水位只有10.22米、1998年10.14米,無疑表明近代1840年以來長江流域處於歷史上的枯水期。南京段江面寬度由歷史時期的10km,降低至現代的2km。(5)宜昌站歷史洪水已查明史前萬年一遇洪水12萬立方米每秒,剛好為黃河三門峽段的1倍。自方志時代西元1500年以來,至1870年每個世紀都有8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出現,如1560年93600、1610年的81000、1788年86000、1796年82200、1860年92500和1870年的105000,唯獨1870年超級大水後迄今已140餘年連7萬2都未突破,似乎又跌入了一個大枯水期。

(6)江漢平原湖泊群該平原面積5萬5千平方千米,兩宋荊江大堤修建以前遇100年一遇洪水時會形成一個面積廣達4萬平方千米的大湖,3000年前的雲夢澤全盛時期常年夏秋水面面積達2.6萬平方千米,後隨著江漢水量減少、人類圍墾泥沙淤積逐漸消亡,轉捩點在西元309年特大乾旱後的幾百年中。唐宋時期開始南面洞庭湖面積也日漸衰退,從夏秋常年上萬平方千米的湖面,下降至清末的6200平方千米。當漢口年徑流量突破9000億大關時,在古代該平原區的民眾根本無力防洪、只得任長江水灌滿圍垸,隨著年徑流量的逐年下滑,突破9000億的年份會大幅減少。(7)長江上游枯水位石刻西元1140年的枯水位已經和1865、1937和1979年相等,所不同的是現代特枯水位出現頻率更高,長江枯期徑流自西元309年特大乾旱事件後就可能已經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