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債券通”為香港金融插上翅膀

7月3日,香港交易所舉行“債券通”開通儀式。繼“滬港通”和“深港通”後,

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再揭新篇章。新華社發(王申攝)

內地與香港“債券通”的“北向通”3日正式試運行,首日成交額超過70億元人民幣。香港投資市場人士認為,“債券通”有助於香港鞏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7月3日中國新聞網)

繼“滬港通”、“深港通”股票交易通道先後開通之後,“債券通”的開通,又使外資進入內地債券市場多了一條新通道。且相比而言,內地的債券市場比股票市場更具引力,

內地不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實際上更青睞債券投資。可以說,“債券通”是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實現互聯互通的重大突破,將增加兩地債券的交易活躍度,帶動香港信用衍生工具的發展,並為香港債券市場進一步完善提供良好條件。

對金融稍有興趣的人,可能都看到過一個段子。——銀行家的兒子問爸爸:“爸爸,銀行裡的錢都是客戶和儲戶的。那你是怎樣賺來房子、賓士車和遊艇的呢?”銀行家:“兒子,

冰箱裡有一塊肥肉,你把它拿來。”兒子拿來了。“再放回去吧。”兒子問:“什麼意思?”銀行家說:“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這個段子雖則幽默,其實並未道出金融活動的巨大作用,反倒讓人以為銀行就是“揩油”的。而實際上,銀行是市場經濟環境下配置資源與社會財富的重要工具,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關係的重要手段。

銀行和錢(或者債券、股票等虛擬貨幣)打交道,它的職能是讓錢生錢,讓貨幣資本帶來利潤,並在此過程中促使社會財富的增加。它不是把肉從冰箱取出再放回冰箱,而是把肉投給最需要的客戶,使其健碩成長,創造更大更多的利潤。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驚豔世界。“債券通”正式開通後,海外投資者就能通過香港這一與國際對接的資本投資管道,

投資內地債券市場;而內地債券的發行、交易,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這樣,海外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香港這個平臺,持有更多人民幣資產,實際上擴大了人民幣在國際投資領域的應用,有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過去,內地企業資金短缺時利用香港這個平臺,通過各種融資管道,解決了資金需要,壯大了自身業務。而現在,內地已培育出一批具有實力的企業,

它們也借香港這個平臺走向國際。香港專業的金融服務,包括資金、人才自由流動的優勢,讓不少內地企業“借船出海”,踏上更高臺階。同時,企業通過香港與國際投資者直接接觸,也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準。

作為資本帳戶改革開放試驗場,香港已成為境外人民幣業務、QDII、QFII、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業務的先行先試地點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也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投資者“引進來”的主要平臺。中資持牌機構在市場變化中具備相對競爭優勢,可以在中國資源全球優化配置、加強內地香港兩地金融市場共建、資本長期穩健互動、資訊互通、甄別各類潛在風險和機會的過程中發揮橋樑作用,這將使市場份額繼續擴大。

這些年,僅中國工商銀行全資金融機構——工銀國際,就累計發行了近170支債券,總發行規模超過1200億美元,債券發行種類廣泛,內地企業正是借助市場的開放與融合,獲得了國際資金的支持。截至去年年底,內地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已達8.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儲備貨幣後,海外資金配置內地債券需求持續上升。在這種背景下,開啟“債券通”,不啻為香港金融插上翅膀,飛向更為廣闊的天宇。(南方網雷鐘哲)

也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投資者“引進來”的主要平臺。中資持牌機構在市場變化中具備相對競爭優勢,可以在中國資源全球優化配置、加強內地香港兩地金融市場共建、資本長期穩健互動、資訊互通、甄別各類潛在風險和機會的過程中發揮橋樑作用,這將使市場份額繼續擴大。

這些年,僅中國工商銀行全資金融機構——工銀國際,就累計發行了近170支債券,總發行規模超過1200億美元,債券發行種類廣泛,內地企業正是借助市場的開放與融合,獲得了國際資金的支持。截至去年年底,內地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已達8.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儲備貨幣後,海外資金配置內地債券需求持續上升。在這種背景下,開啟“債券通”,不啻為香港金融插上翅膀,飛向更為廣闊的天宇。(南方網雷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