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媒稱中印關係和諧分歧並存:是合作者也是對手

西媒稱,中國和印度在和諧與不和諧之間搖擺。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3月20日發表文章稱,和諧的因素源遠流長,在過去2000年中的1800年間,中印兩國曾一直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直到1750年,

兩國製造業產量總和還是世界的57.3%。

不過,在殖民主義的衝擊下,兩國都經歷了巨大的創傷,經濟也都一落千丈。到了1900年,中印兩國的製造業產量總和占全球比重已經跌至不足7%。也正因如此,中印兩國在此後的非殖民化進程和由萬隆會議催生的不結盟運動中都扮演著主要角色。

正全力奔向未來的中印兩國有著廣泛的經濟互補性。預測指出,到2040年中印兩國將在全球市場佔據40%的比重,

國內生產總值總和將達到全世界的52%。

中印兩國輝煌的過去和不斷繁榮的現在和未來將使得西方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經濟主宰期不值得一提。誰也不會對此感到吃驚,甚至有經濟學家將中國和印度的英文名合成創造了中印(Chindia)一詞。

當然,在這些和諧因素之外也存在著分歧。這些分歧出現在邊境和地緣政治領域。中國和印度在阿克賽欽和藏南地區存在領土爭端,

呈現出週期性高度緊張態勢,1962年甚至還爆發過戰爭。

另一方面,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密關係被印度視作一種威脅。除了這些不和諧因素外,近年來中印兩國間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紛爭。

中國一直希望打造一支艦隊為往來印度洋的中國油輪保駕護航。北京已經在印度周圍的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緬甸建造和現代化建設了很多港口,並向這些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援。

以上種種都使印度產生了一種被包圍的不安全感。

新德里和北京間種種和諧和不和諧因素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是巨大的。隨著中美兩國間緊張升級和莫斯科-北京軸線初具規模,新德里的傾向意義重大。

1996年,俄羅斯時任總理普裡馬科夫提出應當建立一個包括俄羅斯、中國、印度和伊朗在內的集團。將伊朗包括在其中或許不會引發什麼質疑,

但印度卻成為了一個複雜得多的問題。

新德里的多邊姿態、其對亞洲身份的強調、其與中國間的貿易量、與俄羅斯間的能源互補及與中俄兩國在金磚國家中的盟友關係,都使其看上去與中俄過從甚密。但正如上文所說,印中間又存在很多無法克服的不和諧因素。

這些不和諧因素似乎為印度和美國拉近距離創造了條件。華盛頓和新德里在民用核能領域的合作、在國防領域的深化關係以及于2015年達成的《美印亞太及印度洋聯合戰略願景》無一不表明印美間結成了戰略聯盟。

此外,印度還與中國的另一大戰略對手日本越走越近。

因此,對北京和莫斯科來說,印度並非像普裡馬科夫期望的那樣是一位天然的盟友,恰恰相反,它已經與華盛頓和東京拉起了手。(編譯/韓超)

資料圖片:中方邊貿車輛通過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去往印度 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資料圖片:中方邊貿車輛通過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去往印度 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