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縣人民都驚呆了,這個國家級會議竟在上猶召開!

大事件!

昨天,上猶來了一批重要客人!

這些重要客人是誰呢?

請先跟小編來看一張圖片

對了,這批客人就是在贛州參加全國水土保持現場工作會的水利部副部長劉甯,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蒲朝勇,省水利廳廳長羅小雲,全國各流域機構分管負責人及水土保持局,突出做好“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產業護水、生態淨水、宣傳愛水),綜合治理小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11.37km2,治理程度達92.3%,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小流域先後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省級水生態文明村”等稱號。

“治山保水”——改善山林生態還青山本色

通過採取營造水土保持林、坡面水系改造、封禁補植等生態修復措施,既增強了山林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止泥砂下泄,又豐富、美化了村莊周邊林相,改善了大環境。據統計,園村小流域內林草保存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93.6%,小流域內九曲河水系水質常年達到二類以上(九曲河河水直接流入陡水湖),

水源水質安全達成率達100%。

“疏河理水”——恢復河流活力建美麗鄉村

田心河道整治工程

把水保專案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對河道清淤疏浚、建設生態護坡、設置過水堰及親水碼頭、美化河流周邊環境,

進一步喚醒了園村河的生命活力,昔日淤積堵塞嚴重、魚蝦幾乎絕跡的園村河,如今“河暢其流、水複其清”,“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為美麗鄉村建設增色不少。

“產業護水”——助推現代農業活一方經濟

園村是“贛南第一茶村”。努力找准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與加強水土保持的結合點,在小流域內的農業產業基地裡,因地制宜,因需佈設,科學配置“三溝”“兩池一塘”等各類水土保持措施,

達到水不亂流、肥不亂跑、泥不下山的目的,充分發揮了水保專案“小工程、大規模、高效益”的作用,為園村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夯實了基礎。

“生態淨水”——保護放心水源提群眾福祉

治理前後對比

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三清潔四整治”(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整治建房秩序、漁業秩序、林業秩序、河道秩序)活動,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探索建設了農村生活污水生物化處理系統,

經生物淨化處理後的農村生活污水再流入河道,較好地保護了水源,為改善農村宜居環境、提升群眾福祉,做出了水保應有的貢獻。

“宣傳愛水”——宣傳水保文化促生態文明

水保文化長廊

把水保文化融入專案建設中,在園村小流域設置了“水土保持文化長廊”,全方位、多形式加強水保宣傳教育。創新開展了“水保知識進黨校”活動,利用贛州市委組織部和市委黨校在園村設立的幹部體驗式教育培訓基地平臺,把水保知識融入到“黨建+”課堂當中,通過戶內、戶外“兩個教室”,宣傳水保文化、宣導生態文明。

柏水寨休閒創意農業園簡介

柏水寨休閒創意農業園位於上猶縣梅水鄉新建村,距縣城約13公里,園區規劃面積1萬畝,是一個集苗木生產展示、水保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農業休閒創意園區,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與水保科普教育基地同步實現景區化,成為水保工程融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樣板”。其開發性治理注重做到“四個結合”:

山地開發與生態保護結合——振興了一個基地

柏水寨專案區水土流失較嚴重,客商開發建設珍貴綠化苗木基地之初,植被覆蓋率只有37%。專案區按照“立體開發、成片治理、整體推進、形成園區”的治理思路,指導幫助業主實施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坡面水系工程,以及邊坡複綠和坎下溝等水保措施,累計開發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6.7hm2,專案區植被覆蓋率提高至68.5%,達到了“產業護水”的目的,並建立了以開發經營主體為主的長效管護機制。

景觀打造與水保文化結合——助建了一大景區

順應柏水寨園區實施產業基地景區化改造提升的建設需要,先後啟動實施了一批生態化、景觀化水土保持專案,為園區建設增綠添彩,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幫助提升了景區品味。同時,借園區景區化改造之機,將柏水寨初步建成為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休閒觀光、科普教育、試驗示範為一體的水土保持科普示範基地,水保文化與鄉村旅遊實現了深度融合。

獎補激勵與整合資源結合——撬動了一批資金

採取以獎代補形式建設水保專案示範基地,規範了經營主體的開發行為,激發了其擴大投資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在水保補助資金的引領下,促進了一批專案資金的整合,帶動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等專案資金集中投向園區,彙聚起推動園區發展的強大合力。近三年來,投入柏水寨的水保專案資金只有130余萬元,但撬動其他涉農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達2600萬元,有效發揮了水保資金“四兩撥千金”的“藥引子”作用。

助推產業與精准扶貧結合——帶富了一方群眾

經過多方扶持,園區綠化苗木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現已種植桂花、樟樹等珍貴綠化苗木5000畝。同時,園區還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引導當地271戶農戶組建產業合作社,種植綠化苗木910畝,其中有116戶貧困群眾納入了產業鏈,不僅可獲得山場流轉租金,還成為產業工人務工增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朱太軍

資料供應:縣水保局

編輯:羅江華

更多上猶最新資訊,歡迎點擊上猶新聞網(www.jxshangyou.com)

水保文化長廊

把水保文化融入專案建設中,在園村小流域設置了“水土保持文化長廊”,全方位、多形式加強水保宣傳教育。創新開展了“水保知識進黨校”活動,利用贛州市委組織部和市委黨校在園村設立的幹部體驗式教育培訓基地平臺,把水保知識融入到“黨建+”課堂當中,通過戶內、戶外“兩個教室”,宣傳水保文化、宣導生態文明。

柏水寨休閒創意農業園簡介

柏水寨休閒創意農業園位於上猶縣梅水鄉新建村,距縣城約13公里,園區規劃面積1萬畝,是一個集苗木生產展示、水保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農業休閒創意園區,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與水保科普教育基地同步實現景區化,成為水保工程融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樣板”。其開發性治理注重做到“四個結合”:

山地開發與生態保護結合——振興了一個基地

柏水寨專案區水土流失較嚴重,客商開發建設珍貴綠化苗木基地之初,植被覆蓋率只有37%。專案區按照“立體開發、成片治理、整體推進、形成園區”的治理思路,指導幫助業主實施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坡面水系工程,以及邊坡複綠和坎下溝等水保措施,累計開發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6.7hm2,專案區植被覆蓋率提高至68.5%,達到了“產業護水”的目的,並建立了以開發經營主體為主的長效管護機制。

景觀打造與水保文化結合——助建了一大景區

順應柏水寨園區實施產業基地景區化改造提升的建設需要,先後啟動實施了一批生態化、景觀化水土保持專案,為園區建設增綠添彩,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幫助提升了景區品味。同時,借園區景區化改造之機,將柏水寨初步建成為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休閒觀光、科普教育、試驗示範為一體的水土保持科普示範基地,水保文化與鄉村旅遊實現了深度融合。

獎補激勵與整合資源結合——撬動了一批資金

採取以獎代補形式建設水保專案示範基地,規範了經營主體的開發行為,激發了其擴大投資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在水保補助資金的引領下,促進了一批專案資金的整合,帶動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等專案資金集中投向園區,彙聚起推動園區發展的強大合力。近三年來,投入柏水寨的水保專案資金只有130余萬元,但撬動其他涉農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達2600萬元,有效發揮了水保資金“四兩撥千金”的“藥引子”作用。

助推產業與精准扶貧結合——帶富了一方群眾

經過多方扶持,園區綠化苗木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現已種植桂花、樟樹等珍貴綠化苗木5000畝。同時,園區還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引導當地271戶農戶組建產業合作社,種植綠化苗木910畝,其中有116戶貧困群眾納入了產業鏈,不僅可獲得山場流轉租金,還成為產業工人務工增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朱太軍

資料供應:縣水保局

編輯:羅江華

更多上猶最新資訊,歡迎點擊上猶新聞網(www.jxshang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