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匠粉: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收藏有品位的人!你應該考慮這幾款石雕

古人雲,技近乎道。在凝神屏息、刀過石飛之際。光陰似水,生命輪回,腐朽與新生被融合在了一個畫面裡,這就是徐偉軍這幾年一直在創作的作品《生生不息》系列。

畫面與意境之美

從15歲開始學習石雕技藝,徐偉軍與石結緣,真正喜歡上了石頭。“石頭不但改變了我貧困的生活,也成就了我的事業,成為我人生的寄託。”雖然他的師傅劉銀華以水產雕刻聞名,但他的作品卻多見花鳥與山水。

他畫山水,常常殘山剩水、天寒地荒;他畫樹木,

往往枝枯乾禿,東歪西斜。他畫魚鳥,那些魚長著人眼,眼珠上翻,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觀世”的神情;那些鳥呢,聳肩縮頸,單足蜷曲,一種“受辱不屈、勢不兩立”的姿態。而他的花鳥造型,不是簡單的變形,而是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合,讓人在欣賞時,不會感到單薄和寂寞。而這,也是徐偉軍一直在追求的境界。

也許是因為性格直爽,所以徐偉軍的作品少有拘束感,即便是極小的題材,也有大氣創新之感。多數石雕作品為凸顯技法功力,會刻意將畫面營造得繁複而飽滿,徐偉軍的作品則不會,就像畫中的留白,總能讓人透過氣,不覺得太滿。這也是一種創新。“常說青田石雕需要創新,但創新應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

放洞的技巧

徐偉軍擅鏤雕。在所有雕刻技藝中,鏤雕是青田石雕表現手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在石雕山水、花卉作品中尤為明顯。“這也是最難掌握的一種技法。”從初次接觸鏤雕到如今能爐火純青地運用自如,徐偉軍經過了比常人更艱辛的磨練,“別人練十小時,我就練十四小時,每天如此。”

放洞是鏤雕的關鍵,因而徐偉軍十分講究放洞的技巧,它還有個專用名詞,叫“洞法”。掌握好洞法,對於石雕整體的鏤空與造型十分重要。按照側重點的不同,放洞又被分為空洞與造型洞兩類,放空洞有間隔洞、背洞、底洞等。

徐偉軍的作品就大量運用“洞法”,加上與浮雕、圓雕結合。所以給人層次分明、清爽通透之感。

道法自然

一直以來,青田石雕大多從現實生活或者繪畫影像中汲取靈魂,而徐偉軍早已不滿足於這種創作方式,所以他成功地將哲學的意義賦予了石頭,使它成為一個故事,一種思想,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畫面。

圖片描述

“我從幾年前就開始構思這個系列,希望從日常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中,提煉出人生哲理性的題材,用藝術語言表達大自然光陰輪回、生生不息的概念,這也是生命的真諦所在。”

《反於正》是加繆的創作源泉,也是徐偉軍的創作源泉,他將天地萬物的生而不息、變化無窮表達在十件石雕作品中,“這十件作品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雖然個體的生命易逝,但作為種群的生命卻可以通過愛的傳遞延續萬代,這就是道法自然,是大自然賦予萬物生命的基本意義與內涵。”

徐偉軍希望通過《生生不息》這一系列主題,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純粹情感,在浮躁輕薄的時代中,領悟到豁達與寧靜,珍惜每一個生命。

2006年,“青田石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傳統美術類別。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

為了讓身邊更多人瞭解非遺,歡迎轉發匠粉此文章!

圖片描述

“我從幾年前就開始構思這個系列,希望從日常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中,提煉出人生哲理性的題材,用藝術語言表達大自然光陰輪回、生生不息的概念,這也是生命的真諦所在。”

《反於正》是加繆的創作源泉,也是徐偉軍的創作源泉,他將天地萬物的生而不息、變化無窮表達在十件石雕作品中,“這十件作品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雖然個體的生命易逝,但作為種群的生命卻可以通過愛的傳遞延續萬代,這就是道法自然,是大自然賦予萬物生命的基本意義與內涵。”

徐偉軍希望通過《生生不息》這一系列主題,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純粹情感,在浮躁輕薄的時代中,領悟到豁達與寧靜,珍惜每一個生命。

2006年,“青田石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傳統美術類別。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

為了讓身邊更多人瞭解非遺,歡迎轉發匠粉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