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曲莆仙戲,見證千載傳承

《春草闖堂 · 坐轎》劇照 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 弦歌八百曲,

珠玉五百篇。 魂斷團圓後,笑移春草前。 春風芳草碧,鶯啼豔陽天。 老舍——《觀莆仙戲 春草闖堂》 1962年,老舍先生在觀看了《春草闖堂》後,寫下了此詩。詩中提到的莆仙戲,正是在莆仙地區代代傳承的地方特色戲。莆仙戲,俗稱"興化戲",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古老的地方戲劇種之一。

亭亭玉立的“蹀步”,溫柔優美的“蘭花指”,風流倜儻的“波浪扇”……起源于唐代宮廷的莆仙戲至今,依舊能以古老的演出形態出現在觀眾面前,這要歸功於他們的傳承——莆仙戲曲藝術家。 戲曲大家們,對莆仙戲有種割捨不斷的情懷,他們唱戲愛戲,戲曲人生。莆仙戲著名表演藝術家朱石鳳老先生,10歲入戲班從藝,成為戲班“臺柱子”。後任劇團導演,改編精品劇作,

培養人才,被譽為莆仙戲的“乳娘”;莆仙戲藝術家黃文狄老先生,凝聚多年心血的巨作《莆仙戲傳統科介》,全書18萬字、附圖813幅,連梅蘭芳也在扉頁收錄中讚不絕口。 還有很多似他們的莆仙戲曲藝術家,終其一生,嘔心瀝血,讓莆仙戲揚名海內外。是他們的傳承,使莆仙戲歷經千年而輝煌依舊,歷久彌新。

如今,莆仙戲已是莆田市一張極其重要的文化名片,《春草闖堂》等莆仙戲優秀劇碼多次出訪我國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法國等,深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