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考之後,我告訴孩子,別用夢想折磨自己

作者:張群力

兩年前的一個講稿。當時,在濟源一中的家長論壇,和一群年輕的教師,一起探討教育。

一直沒有發表,但經常有人向我問起,關於家庭教育的種種想法,關於孩子成長的種種問題。

想了想,還是整理出來吧。助人,更助己。

孩子還在成長,我也還在成長。所以,沒有經驗,沒有套路,都是真實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感觸。

其實,經驗式的教育,書上都有。更不容易做到的,是真正的認同與實踐、真正的執行與堅持。

教育,應該是上蒼賜給我們的一個機會、一種幸運,陪伴孩子也成長自己。我們最大的收穫,是自身的感悟和共鳴。

武漢大學 · 萬林藝術博物館

三個理念:不能等、不能急、不能裝

教育不能等——如同種樹,最好的時間是N年前,另一個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錯過什麼都不要緊,現在開始最重要。

教育不能急——不能太功利,不能太現實,不能揠苗助長。成長很漫長也很簡單,付出了、做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教育不能裝——身教勝於言傳,

孩子會成為另一個自己,或許成就不同、道路不同,但他的認知、處世一定是你的基因。

以前,經常在濟源一中西門口接孩子,看著每一對父子、母女走過,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血緣來。相貌尚且如此,性格和品質其實有更多相似的地方。

大家在網路上,可能看過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孩子告訴他的父母,有幾種鳥——有聰明的鳥,也有先飛的笨鳥,還有一種鳥,自己不飛,

只是下了一個蛋,光讓孩子飛。

我理解的教育,應該是個樹三觀的過程。樹,是漸漸長成,塑,是模具化。所以,是樹立,而非塑造。

同時,教育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糾錯的過程,一個始終不變的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的過程。

所以,想通過四個關鍵字、幾件真實的事,與大家討論“怎麼做”的問題。

武漢大學 · 自強大道

(一)

分數:分數很重要,如何對待更重要

倒敘一下,先從分數說起吧。

分數、名次、高考、志願……這中間的過程,其實更有意義。

那一年,他的高考成績638分,高出一本線109分,最終被武漢大學錄取。

中學時代,劃上了句號——初中第一次正式考試,濟水一中33名;高中最後一次考試,濟源一中33名。一個巧合,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生考題。

事例:高考之後

高考兩天,沒有見面。高考結束後,在教室裡碰到他,第一句話就是:“爸爸,上不了北大了,估計能上浙大。”

過了幾天,在鄭州參加清華的自主招生。那天深夜,給我打來電話:“仔細估分了,640左右,浙大應該也不夠,能上哪上哪吧!”

貌似淡定的聲音裡,聽得出極度的失落。給我打電話,也是一種釋放。

我記得,我跟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夢想,是用來讓自己加油的,不是用來折磨自己的。”真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學會面對、學會滿足。

儘管,這的確是他高中以來,比較差的一次分數,可是,這又如何呢?

畢竟,全國只有14所高校,高過了他的分數。百年武大,也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夢想。

報志願,也是自己來報——找歷年的分數線、分差、專業分數,用軟體分析自己的愛好和特點,查找每個專業的學習課程。

我和他一起做、一起分析。這個時候,家長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可以幫他研讀一下招考條件,比如身體要求等等,引導他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和志向。

在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大、東南大學幾個學校中間,最終確定武漢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底蘊),選擇軟體工程專業(不喜歡純研究、不喜歡純社科)。

當時,說是北郵保底,如果上不了就補習,再次衝擊北大。後來,在他的QQ日誌裡,感受了他當時理綜考砸以後的心情。

遙遙日誌摘錄

語文考完,雖覺題目蹊蹺,但通體舒暢,感到十分解放……數學考試結束,是夜無事,世界平穩地運行著,至少從表面上看如此……理綜考完,極度悲痛,最後落寞地接受,午飯時胃口反而很好,看來我還是習慣於逆境……到實驗室坐了幾分鐘,還是不能平復心情,於是偷偷潛回寢室,效仿牛嘉浩洗了個熱水澡(不過人家是“不緊張”,我是“管他娘”)。剛準備上床躺一會兒,延疆卻意外的路過,說了句“好好休息,別遲到”後便離開了。翻來覆去四十分鐘,睡意雖無,但心情卻慢慢平靜了,於是便溜回實驗室,幸好沒錯過向前那場精彩的演講。

他的理綜239分,比班裡平均分低了大約30分。高考就是這樣,誰也沒有絕對把握。這一屆,整體有些失常。說實話,看到這段話,我的心很疼,也略有後怕。如果當時不能正確面對,恐怕武大也夠嗆了。

重要事情,讓他自己決定;關鍵時刻,他能獨自面對。

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重要一課。對於學習、成績、分數、專業,其實家長給不了更多、更好的意見。

高考完以後,張雪遙跟他媽媽說過一句話:“高三這一年,最感謝的,就是你和我爸爸,沒怎麼問過我的學習。其實,如果你們問我的話,我壓力真的挺大的。”

作為家長,保護孩子的信心、保護孩子的快樂、保護孩子的時間,這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智慧。

其實,我對高考,作過種種的預案,他不管考成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準備好了——考得好了,不讓他太飄;考得不好,不讓他受傷。

遙遙的班級日誌(2014.06.25)

如今,我常常想,如果我們要給13級的學弟學妹們交流,應該如何介紹自己呢?是“給大家說一說怎樣面對慘敗”嗎?

也許後人在評判我們時,對只屬於我們的,諸如“讓清華北大的名字貼滿圖書館的紅牆、我就不相信鄲城有什麼了不起”的豪言,感到多麼可笑又可憐,但對我而言,那些青春閃爍過的印記永遠是那麼溫馨。

要相信,不要期待。不是嗎?

武漢大學 · 林間幽徑

(二)

信心:要相信,而不光是期待

一直在讓孩子學會相信,相信自己、相信師長、相信社會、相信生活。

許多孩子不聽話、不聽道理,並非由於他的頑劣,而是他不相信。因為他看到的、發現的,可能和你說的不一樣。當然,你說的,你自己先要相信。大家都需要真實,真實的教育才有用。

事例:想想“皇帝的新裝”

剛上初中十幾天時,有一次事件,他回來告訴我,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業,很多東西也學不會,對未來很迷茫(迷茫,當時就是這個詞)。後來,經過耐心的交流,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因為老師拖堂,兩節課中間,沒有去解手。第二堂課,心神不寧,沒好好聽。結果老師問個問題,關於絕對值吧,全班同學幾乎都舉手了,而他不會。他問我,自己是不是很差、很笨。

當時,為了更便於讓他放下思想包袱,便舉了“皇帝的新裝”這樣一個例子。我先給他講懂了題,然後問他,難嗎?他說,好像不太難。然後我說,不會很正常,因為沒好好聽。舉手的同學,也不見得都會、都能做對,想想“皇帝的新裝”。

皇帝的新裝,屬於我隨機的靈感。當時我想,必須解決他心理的癥結。其實,他的每一點成績、每一個亮點、每一次突破,都會被我有意放大,告訴他“事實證明你能行”。

事例:濟源前十名的目標

初中,第一次考試,老師問他的目標,張雪遙說“年級前三吧”。老師在家長會——委婉地告訴我,濟水一中人才濟濟……言下之意,如果考不好,別讓孩子太失落。

後來,考了33名。我讓他看了濟源一中招生的報紙,前十名免學費。我說,既然你定了目標,這次沒完成,不妨時間長一些,我們用三年時間,考到前三名。

後來,第15、13、9名,後來,考過一次第一,一次第二,基本沒出過前十。中考時,恰好是濟源的第三名。

周弘的賞識教育說,就像你相信孩子能學會走路一樣,堅信他能學好。許多家長到後來,都是自己的信心動搖了。

我的做法:告訴孩子,只要你曾經做到過,你就還能做得到。不用強調他曾經有多差,只需要關注他曾經有多好。然後,就找方法,與他一起面對,找回從前的感覺。

夢想:北大自招陳述

小學時,北大是一種印象:圖書館、未名湖、博雅塔……那個時候的北大,是一個動聽的故事,是我嚮往的風景。

初中時,北大是一個理想:“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講堂,中國文化最前沿的陣地,充滿了愛國熱情,激蕩著創新活力,那是一個可以馳騁夢想的廣闊天空。

高中之前的暑假,終於走進那個校園:呼吸未名湖的空氣,觸摸燕園的一草一木,聆聽學哥學姐的故事,更感悟到北大的博大、深邃與厚重。

從此,北京大學,便成了矢志不渝的追求。

馬雲說過一句話,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兩個事例,兩次目標。一個實現了,一個暫時沒能實現。

但北大只是一個符號,我們嚮往的,其實是北大式的標杆,一種理想的環境和生活。即使尚未實現,也沒有人會說什麼。

許多人,不敢把夢想說出來,怕實現不了,被別人笑話。

其實,有信心的人才有夢想,有夢想的人才有信心。夢想實現的時間會變、方式會變,但夢想的美麗不會變、力量不會變。

夢想是生活的航標。連夢也不敢做的人,還能做什麼呢?

武漢大學 · 校園掠影

(三)

動力:為什麼要學習?為了什麼而學習?

長久的堅持,長久的努力,才是基礎。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動力從哪裡來呢?高考之前,許多學霸的目標很清晰,但是,高考以後呢?教育的結果、夢想的終點,到底想獲得什麼呢?

教育,其實應該解決一個怎樣活、活得怎樣的問題。

說實話,起初並沒有太關注這個問題。學習和將來的生存有關,賺錢多少、生活品質、輕鬆程度等等。

就我自己而言,當時沒上大學,現在以文字為生,多少有點艱辛。所以,平常談話中間,不自覺會流露出這個意思:好好上學,按部就班,將來不至於走太多的彎路。

但有一件事,讓我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

事例:學習的目標

以前,每週買體育彩票,買了好幾年。應該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孩子問我,中了彩票的話,能有多少錢?我說,大概會三五百萬吧。

他說,那樣的話,是不是就不需要很學習了?

他這樣的理解,的確讓我很意外。後來,我與他一起,分析了學習的目標。對我們來說,也是教育的目標吧。

我說,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生活——為了一種有品質、有情趣、有意義的生活。這其中,除了品質以外,其他兩項,好像跟錢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我告訴他,學習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將來生活中的交流、相處、工作、閱讀,會用到許多知識、許多能力,錢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後來,他的學習始終堅定而自覺,我想,和目標的明確,應該有很大關係。

龍應台有一段話,說得很經典:

孩子,我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事例:什麼更快樂?

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做過一種情景想像。

第一種情形,吃了一頓德克士,薯條、雞腿、漢堡、聖代等等,這是一種快樂。

第二種情形,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小時遊戲,比如當時的QQ炫舞,並且得分非常高。

第三種情形,在課堂上,有一道難題,大家都沒有做出來,你舉手回答,並且到黑板前,一五一十地列出了步驟,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享受了同學們敬佩的目光。

哪一種更快樂?我讓他不用急著回答,好好想像一下自己的感受。結果,如我所願。他說,還是第三種更快樂,並且更持久。

學習或者是榮譽,帶來的快樂更持久——這是他自己的結論。以後的日子裡,他經常自我體驗,深信不疑。

武漢大學 · 體育場

(四)

情商:教育的難點,在課本和智商以外

除了智商以外的學商、財商……在此統一歸結為情商吧。

恒定的價值觀、優良的品質、堅定的信心、與人相處的能力、融於社會的意識等等。

如遙遙班主任——向前老師對他的讚譽:情商高的人,是一個自然、真誠的人,最終在任何事上都會出類拔萃。

品質,比智商更重要。因為,每個人都不是魯濱遜,都要活在人群的世界裡。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熱愛、學會付出、學會相處、學會堅持。

情感的影響很重要:一個和睦的家庭,一份真實的親情,一種穩定的榜樣,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以及將來的生活。很多成長,就在點滴的細節中。

愛他,不光要說給他聽,而且要讓他感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事例:高度近視

他小時候,因為工作忙,疏於陪伴,到初中時,第一次配眼鏡,就達到了500多度。

我問他為啥不早跟我說,他說怕我說他不好好愛惜眼睛,不敢說。

當時,我的心裡很自責。因為六年級一年,從西關學校到森林半島,他都是自己騎車回家。

我給他配了眼鏡,當時我帶著他,他在後車座跟我說,爸爸,現在看得可清楚,路邊的腳手架都能數清……

回家後,我很真誠的,明明白白地告訴他,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問題,第一時間跟爸爸說,不管什麼天大的事,爸爸永遠會理解你、支持你、幫助你。

從那以後,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代溝,思想上、情感上、學習上有任何問題,他覺得自己難以排解的,總會找我傾訴或者討論。

事例:突發心臟病

2009年12月,孩子剛上初中三個月,我突發心臟病,病危住院。孩子好像瞬間成長了一大截,我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這個家庭的珍視和依戀。

當時,遙遙的班主任去醫院看我,並且在課堂上激勵了他:“我們班可能想不到,這一段時間,有個同學的作業一直都在醫院的病床邊完成。”

後來的三年中間,每天早上,他上學的時候,會到我的床前親吻、告別;每天晚上他臨睡前,我也都會到他的床邊,親吻他,道聲晚安。

這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吧。因為眼睛的近視,讓他從此習慣了與我的溝通。因為我的突發急病,讓他學會了珍惜。

對品質的教育,在於平常生活中的始終如一,隨時隨地要表達價值觀,教他怎樣與人相處。

再講幾個隨機教育的小事例吧。

事例:把同學鎖到配套房

小學時,有一次,和同學爭執,在家裡的配套房,同學說“你把我鎖在裡邊吧”,結果真鎖上了,長達幾十分鐘——帶著他登門道歉,講安全知識、換位思考、同學感情。

事例:和電腦老師的爭執

小學時學縱橫碼,因為一次作業異議,估計是老師記錯了,班裡許多同學都沒做。

但老師記得是佈置了,倔強的他一直在爭執,說是老師沒說,他沒記錯,最後和老師鬧得很僵——並且向我表示,他沒有錯,堅決不道歉。

在校門口,我給他做思想工作,肯定他的正義感、是非感,同時也明確告訴他,即使老師記錯了,但他的錯也很明顯,對老師不夠尊重、因為情緒耽誤大家時間,何況老師也是常人,也會犯錯、也會記不清,原諒很可貴。我們最應該反省的還是自己。即使不為記記憶力道歉,至少也應該為態度道歉。

最後和媽媽一起找老師道歉,老師也很好,說是自己有可能記不清了——結局皆大歡喜。

事例:老師拖堂摔書包

向前老師拖堂很有名,有一次,大約拖到了近一點鐘。當時,有一次,說是下課了,又回來講。他當眾拿著書包,重重地撴在了地上。

老師當場倒沒說什麼——中午吃飯時,自己覺得不妥,跟我說了。我讓他第一時間發了短信道歉。

向前老師也很幽默,回了短信,說摔摔書包沒什麼,但化學作業堅決不能出差錯……

感謝這些好老師,遙遙的成長也虧了他們的呵護。

一直用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要活得坦坦蕩蕩、自自然然,包括說出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見解,包括坦然地認錯、坦然地讚揚、坦然地助人。

他重情重義,在同學間很有人緣;他的學習用品最全,經常被班裡同學共用;寢室的垃圾袋,兩年多來一直是他買他換。

從高一到高三,班裡每個同學,包括後來分到外班的同學,都收到過他的生日賀詞,寫在黑板上,像“感動中國”的頒獎詞。而且,他總能發現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好處,這一點尤為可貴。

遙遙的班級日誌(2014.09.12)

愛同學,像亞偉一樣的“濟源好人”——畢業以後,大學之後,工作之後,再也不會遇到這樣好脾氣的人,能讓所有人單純地chu da;愛同學,像世一一樣的人間巨肺——總是在道歉,總是在說“不好意思”,總是在完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修煉自己的大美人格;愛同學,像同心、老陶一樣的默默奉獻者——在紛雜的生活中,始終保持一顆永不褪色的心,赤誠地,永遠把班級當作自己的家……

在這個充滿勵志、滿是血性的大黑本上,也許我對生活的感慨顯得敏感而多餘,過多的回首或憧憬,都與拼搏的主題格格不入。但我始終相信:世界是辯證的,生活是多面的,拼搏是快樂的,磨難是可以享受的。

學會做自己,學會愛同學,學會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學會簡單而有信仰,學會用最後的拼搏,走完不平凡的路。

《後高考時代》摘錄:對老班的感慨

那個曾經在講臺上全神貫注投入演講的男人,那個說過無數次“高考不就是這嗎”的男人,那個視考場如戰場、始終咆哮著“鄲城有啥了不起的”的男人,那個批改理綜卷子時因為一個方程式打下十幾個錯號的男人,那個念叨了三年“分數才是王道”、明明比誰都更在意分數、在意資料、在意結果的男人,最終竟然在高考結束後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命運的垂青和捉弄”,要“好好享受接下來屬於我們的時間”。他矛盾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只不過每一次不經意間的暴露都讓人揪心和疼痛。

鐵漢。柔情。

沒有悲傷的故事不完美,沒有離別的相聚不珍貴。轉眼彼此離去,各自奔向天涯。曾經,因為夢想相識;如今,因為生活分離;未來,也許為信仰集結。家因為離別成為故鄉,那個曾經並肩戰鬥的地方,那段永遠閃耀著光輝的歲月,正是拼了命也要守護的故鄉。

感恩歲月、感恩老師、感恩家人,是他最可貴的品質。

教育,其實很個性化。

每一棵樹苗的未來,或許筆直挺拔,或許枝繁葉茂,或許給人一種力量,或許給人一片涼蔭。

而不應該像工廠裡的流水線,經過一樣的模具、一樣的切割、一樣的打磨後,出來一堆一模一樣的產品。

我寫過一篇文章《學習的三種境界》:刻苦、習慣、興趣。去尋找孩子的興趣,去發現孩子的特質,真心而純粹地愛他,比教育本身更重要。

讓他做真實的自己:告訴孩子,你愛他,不是因為他的成績、他的性格甚至他的人品,只是因為,他是他自己。

教育永遠在路上,家長是個終身制職業。

還有許多感慨,以後慢慢回想吧。感謝老師的邀請,感謝大家的詢問,讓我有了這樣一個機會,靜靜地、專注地回顧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寫作、整理、回憶的過程,很充實、很快樂、很溫暖。

孩子,我愛你。

我們應該學會面對、學會滿足。

儘管,這的確是他高中以來,比較差的一次分數,可是,這又如何呢?

畢竟,全國只有14所高校,高過了他的分數。百年武大,也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夢想。

報志願,也是自己來報——找歷年的分數線、分差、專業分數,用軟體分析自己的愛好和特點,查找每個專業的學習課程。

我和他一起做、一起分析。這個時候,家長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可以幫他研讀一下招考條件,比如身體要求等等,引導他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和志向。

在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大、東南大學幾個學校中間,最終確定武漢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底蘊),選擇軟體工程專業(不喜歡純研究、不喜歡純社科)。

當時,說是北郵保底,如果上不了就補習,再次衝擊北大。後來,在他的QQ日誌裡,感受了他當時理綜考砸以後的心情。

遙遙日誌摘錄

語文考完,雖覺題目蹊蹺,但通體舒暢,感到十分解放……數學考試結束,是夜無事,世界平穩地運行著,至少從表面上看如此……理綜考完,極度悲痛,最後落寞地接受,午飯時胃口反而很好,看來我還是習慣於逆境……到實驗室坐了幾分鐘,還是不能平復心情,於是偷偷潛回寢室,效仿牛嘉浩洗了個熱水澡(不過人家是“不緊張”,我是“管他娘”)。剛準備上床躺一會兒,延疆卻意外的路過,說了句“好好休息,別遲到”後便離開了。翻來覆去四十分鐘,睡意雖無,但心情卻慢慢平靜了,於是便溜回實驗室,幸好沒錯過向前那場精彩的演講。

他的理綜239分,比班裡平均分低了大約30分。高考就是這樣,誰也沒有絕對把握。這一屆,整體有些失常。說實話,看到這段話,我的心很疼,也略有後怕。如果當時不能正確面對,恐怕武大也夠嗆了。

重要事情,讓他自己決定;關鍵時刻,他能獨自面對。

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重要一課。對於學習、成績、分數、專業,其實家長給不了更多、更好的意見。

高考完以後,張雪遙跟他媽媽說過一句話:“高三這一年,最感謝的,就是你和我爸爸,沒怎麼問過我的學習。其實,如果你們問我的話,我壓力真的挺大的。”

作為家長,保護孩子的信心、保護孩子的快樂、保護孩子的時間,這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智慧。

其實,我對高考,作過種種的預案,他不管考成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準備好了——考得好了,不讓他太飄;考得不好,不讓他受傷。

遙遙的班級日誌(2014.06.25)

如今,我常常想,如果我們要給13級的學弟學妹們交流,應該如何介紹自己呢?是“給大家說一說怎樣面對慘敗”嗎?

也許後人在評判我們時,對只屬於我們的,諸如“讓清華北大的名字貼滿圖書館的紅牆、我就不相信鄲城有什麼了不起”的豪言,感到多麼可笑又可憐,但對我而言,那些青春閃爍過的印記永遠是那麼溫馨。

要相信,不要期待。不是嗎?

武漢大學 · 林間幽徑

(二)

信心:要相信,而不光是期待

一直在讓孩子學會相信,相信自己、相信師長、相信社會、相信生活。

許多孩子不聽話、不聽道理,並非由於他的頑劣,而是他不相信。因為他看到的、發現的,可能和你說的不一樣。當然,你說的,你自己先要相信。大家都需要真實,真實的教育才有用。

事例:想想“皇帝的新裝”

剛上初中十幾天時,有一次事件,他回來告訴我,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業,很多東西也學不會,對未來很迷茫(迷茫,當時就是這個詞)。後來,經過耐心的交流,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因為老師拖堂,兩節課中間,沒有去解手。第二堂課,心神不寧,沒好好聽。結果老師問個問題,關於絕對值吧,全班同學幾乎都舉手了,而他不會。他問我,自己是不是很差、很笨。

當時,為了更便於讓他放下思想包袱,便舉了“皇帝的新裝”這樣一個例子。我先給他講懂了題,然後問他,難嗎?他說,好像不太難。然後我說,不會很正常,因為沒好好聽。舉手的同學,也不見得都會、都能做對,想想“皇帝的新裝”。

皇帝的新裝,屬於我隨機的靈感。當時我想,必須解決他心理的癥結。其實,他的每一點成績、每一個亮點、每一次突破,都會被我有意放大,告訴他“事實證明你能行”。

事例:濟源前十名的目標

初中,第一次考試,老師問他的目標,張雪遙說“年級前三吧”。老師在家長會——委婉地告訴我,濟水一中人才濟濟……言下之意,如果考不好,別讓孩子太失落。

後來,考了33名。我讓他看了濟源一中招生的報紙,前十名免學費。我說,既然你定了目標,這次沒完成,不妨時間長一些,我們用三年時間,考到前三名。

後來,第15、13、9名,後來,考過一次第一,一次第二,基本沒出過前十。中考時,恰好是濟源的第三名。

周弘的賞識教育說,就像你相信孩子能學會走路一樣,堅信他能學好。許多家長到後來,都是自己的信心動搖了。

我的做法:告訴孩子,只要你曾經做到過,你就還能做得到。不用強調他曾經有多差,只需要關注他曾經有多好。然後,就找方法,與他一起面對,找回從前的感覺。

夢想:北大自招陳述

小學時,北大是一種印象:圖書館、未名湖、博雅塔……那個時候的北大,是一個動聽的故事,是我嚮往的風景。

初中時,北大是一個理想:“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講堂,中國文化最前沿的陣地,充滿了愛國熱情,激蕩著創新活力,那是一個可以馳騁夢想的廣闊天空。

高中之前的暑假,終於走進那個校園:呼吸未名湖的空氣,觸摸燕園的一草一木,聆聽學哥學姐的故事,更感悟到北大的博大、深邃與厚重。

從此,北京大學,便成了矢志不渝的追求。

馬雲說過一句話,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兩個事例,兩次目標。一個實現了,一個暫時沒能實現。

但北大只是一個符號,我們嚮往的,其實是北大式的標杆,一種理想的環境和生活。即使尚未實現,也沒有人會說什麼。

許多人,不敢把夢想說出來,怕實現不了,被別人笑話。

其實,有信心的人才有夢想,有夢想的人才有信心。夢想實現的時間會變、方式會變,但夢想的美麗不會變、力量不會變。

夢想是生活的航標。連夢也不敢做的人,還能做什麼呢?

武漢大學 · 校園掠影

(三)

動力:為什麼要學習?為了什麼而學習?

長久的堅持,長久的努力,才是基礎。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動力從哪裡來呢?高考之前,許多學霸的目標很清晰,但是,高考以後呢?教育的結果、夢想的終點,到底想獲得什麼呢?

教育,其實應該解決一個怎樣活、活得怎樣的問題。

說實話,起初並沒有太關注這個問題。學習和將來的生存有關,賺錢多少、生活品質、輕鬆程度等等。

就我自己而言,當時沒上大學,現在以文字為生,多少有點艱辛。所以,平常談話中間,不自覺會流露出這個意思:好好上學,按部就班,將來不至於走太多的彎路。

但有一件事,讓我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

事例:學習的目標

以前,每週買體育彩票,買了好幾年。應該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孩子問我,中了彩票的話,能有多少錢?我說,大概會三五百萬吧。

他說,那樣的話,是不是就不需要很學習了?

他這樣的理解,的確讓我很意外。後來,我與他一起,分析了學習的目標。對我們來說,也是教育的目標吧。

我說,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生活——為了一種有品質、有情趣、有意義的生活。這其中,除了品質以外,其他兩項,好像跟錢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我告訴他,學習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將來生活中的交流、相處、工作、閱讀,會用到許多知識、許多能力,錢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後來,他的學習始終堅定而自覺,我想,和目標的明確,應該有很大關係。

龍應台有一段話,說得很經典:

孩子,我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事例:什麼更快樂?

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做過一種情景想像。

第一種情形,吃了一頓德克士,薯條、雞腿、漢堡、聖代等等,這是一種快樂。

第二種情形,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小時遊戲,比如當時的QQ炫舞,並且得分非常高。

第三種情形,在課堂上,有一道難題,大家都沒有做出來,你舉手回答,並且到黑板前,一五一十地列出了步驟,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享受了同學們敬佩的目光。

哪一種更快樂?我讓他不用急著回答,好好想像一下自己的感受。結果,如我所願。他說,還是第三種更快樂,並且更持久。

學習或者是榮譽,帶來的快樂更持久——這是他自己的結論。以後的日子裡,他經常自我體驗,深信不疑。

武漢大學 · 體育場

(四)

情商:教育的難點,在課本和智商以外

除了智商以外的學商、財商……在此統一歸結為情商吧。

恒定的價值觀、優良的品質、堅定的信心、與人相處的能力、融於社會的意識等等。

如遙遙班主任——向前老師對他的讚譽:情商高的人,是一個自然、真誠的人,最終在任何事上都會出類拔萃。

品質,比智商更重要。因為,每個人都不是魯濱遜,都要活在人群的世界裡。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熱愛、學會付出、學會相處、學會堅持。

情感的影響很重要:一個和睦的家庭,一份真實的親情,一種穩定的榜樣,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以及將來的生活。很多成長,就在點滴的細節中。

愛他,不光要說給他聽,而且要讓他感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事例:高度近視

他小時候,因為工作忙,疏於陪伴,到初中時,第一次配眼鏡,就達到了500多度。

我問他為啥不早跟我說,他說怕我說他不好好愛惜眼睛,不敢說。

當時,我的心裡很自責。因為六年級一年,從西關學校到森林半島,他都是自己騎車回家。

我給他配了眼鏡,當時我帶著他,他在後車座跟我說,爸爸,現在看得可清楚,路邊的腳手架都能數清……

回家後,我很真誠的,明明白白地告訴他,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問題,第一時間跟爸爸說,不管什麼天大的事,爸爸永遠會理解你、支持你、幫助你。

從那以後,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代溝,思想上、情感上、學習上有任何問題,他覺得自己難以排解的,總會找我傾訴或者討論。

事例:突發心臟病

2009年12月,孩子剛上初中三個月,我突發心臟病,病危住院。孩子好像瞬間成長了一大截,我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這個家庭的珍視和依戀。

當時,遙遙的班主任去醫院看我,並且在課堂上激勵了他:“我們班可能想不到,這一段時間,有個同學的作業一直都在醫院的病床邊完成。”

後來的三年中間,每天早上,他上學的時候,會到我的床前親吻、告別;每天晚上他臨睡前,我也都會到他的床邊,親吻他,道聲晚安。

這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吧。因為眼睛的近視,讓他從此習慣了與我的溝通。因為我的突發急病,讓他學會了珍惜。

對品質的教育,在於平常生活中的始終如一,隨時隨地要表達價值觀,教他怎樣與人相處。

再講幾個隨機教育的小事例吧。

事例:把同學鎖到配套房

小學時,有一次,和同學爭執,在家裡的配套房,同學說“你把我鎖在裡邊吧”,結果真鎖上了,長達幾十分鐘——帶著他登門道歉,講安全知識、換位思考、同學感情。

事例:和電腦老師的爭執

小學時學縱橫碼,因為一次作業異議,估計是老師記錯了,班裡許多同學都沒做。

但老師記得是佈置了,倔強的他一直在爭執,說是老師沒說,他沒記錯,最後和老師鬧得很僵——並且向我表示,他沒有錯,堅決不道歉。

在校門口,我給他做思想工作,肯定他的正義感、是非感,同時也明確告訴他,即使老師記錯了,但他的錯也很明顯,對老師不夠尊重、因為情緒耽誤大家時間,何況老師也是常人,也會犯錯、也會記不清,原諒很可貴。我們最應該反省的還是自己。即使不為記記憶力道歉,至少也應該為態度道歉。

最後和媽媽一起找老師道歉,老師也很好,說是自己有可能記不清了——結局皆大歡喜。

事例:老師拖堂摔書包

向前老師拖堂很有名,有一次,大約拖到了近一點鐘。當時,有一次,說是下課了,又回來講。他當眾拿著書包,重重地撴在了地上。

老師當場倒沒說什麼——中午吃飯時,自己覺得不妥,跟我說了。我讓他第一時間發了短信道歉。

向前老師也很幽默,回了短信,說摔摔書包沒什麼,但化學作業堅決不能出差錯……

感謝這些好老師,遙遙的成長也虧了他們的呵護。

一直用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要活得坦坦蕩蕩、自自然然,包括說出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見解,包括坦然地認錯、坦然地讚揚、坦然地助人。

他重情重義,在同學間很有人緣;他的學習用品最全,經常被班裡同學共用;寢室的垃圾袋,兩年多來一直是他買他換。

從高一到高三,班裡每個同學,包括後來分到外班的同學,都收到過他的生日賀詞,寫在黑板上,像“感動中國”的頒獎詞。而且,他總能發現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好處,這一點尤為可貴。

遙遙的班級日誌(2014.09.12)

愛同學,像亞偉一樣的“濟源好人”——畢業以後,大學之後,工作之後,再也不會遇到這樣好脾氣的人,能讓所有人單純地chu da;愛同學,像世一一樣的人間巨肺——總是在道歉,總是在說“不好意思”,總是在完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修煉自己的大美人格;愛同學,像同心、老陶一樣的默默奉獻者——在紛雜的生活中,始終保持一顆永不褪色的心,赤誠地,永遠把班級當作自己的家……

在這個充滿勵志、滿是血性的大黑本上,也許我對生活的感慨顯得敏感而多餘,過多的回首或憧憬,都與拼搏的主題格格不入。但我始終相信:世界是辯證的,生活是多面的,拼搏是快樂的,磨難是可以享受的。

學會做自己,學會愛同學,學會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學會簡單而有信仰,學會用最後的拼搏,走完不平凡的路。

《後高考時代》摘錄:對老班的感慨

那個曾經在講臺上全神貫注投入演講的男人,那個說過無數次“高考不就是這嗎”的男人,那個視考場如戰場、始終咆哮著“鄲城有啥了不起的”的男人,那個批改理綜卷子時因為一個方程式打下十幾個錯號的男人,那個念叨了三年“分數才是王道”、明明比誰都更在意分數、在意資料、在意結果的男人,最終竟然在高考結束後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命運的垂青和捉弄”,要“好好享受接下來屬於我們的時間”。他矛盾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只不過每一次不經意間的暴露都讓人揪心和疼痛。

鐵漢。柔情。

沒有悲傷的故事不完美,沒有離別的相聚不珍貴。轉眼彼此離去,各自奔向天涯。曾經,因為夢想相識;如今,因為生活分離;未來,也許為信仰集結。家因為離別成為故鄉,那個曾經並肩戰鬥的地方,那段永遠閃耀著光輝的歲月,正是拼了命也要守護的故鄉。

感恩歲月、感恩老師、感恩家人,是他最可貴的品質。

教育,其實很個性化。

每一棵樹苗的未來,或許筆直挺拔,或許枝繁葉茂,或許給人一種力量,或許給人一片涼蔭。

而不應該像工廠裡的流水線,經過一樣的模具、一樣的切割、一樣的打磨後,出來一堆一模一樣的產品。

我寫過一篇文章《學習的三種境界》:刻苦、習慣、興趣。去尋找孩子的興趣,去發現孩子的特質,真心而純粹地愛他,比教育本身更重要。

讓他做真實的自己:告訴孩子,你愛他,不是因為他的成績、他的性格甚至他的人品,只是因為,他是他自己。

教育永遠在路上,家長是個終身制職業。

還有許多感慨,以後慢慢回想吧。感謝老師的邀請,感謝大家的詢問,讓我有了這樣一個機會,靜靜地、專注地回顧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寫作、整理、回憶的過程,很充實、很快樂、很溫暖。

孩子,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