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期,日本人的殘忍眾所周知,為什麼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喜歡看戰爭片的朋友,一定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在戰場上自己的戰友一旦受傷倒地不起,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想辦法救援他,然後把他送到後勤醫院當中救治,雖然中間的過程要面臨很大的風險,

但是面對朝夕相處,兄弟相稱的戰友,恐怕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對戰友置之不理的。

二戰期間,美國軍人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戰爭當中,不能丟下一個士兵,就算他已經陣亡,也要把他的遺體送回祖國,但是日本人的思想卻和其他國家大相徑庭,

別說戰友已經陣亡,就是負傷失去行動能力,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戰友斬殺。

有的朋友會說,為什麼不用槍那,省時省力,還不用那麼痛苦,日本有一個喪心病狂的想法就是,不用槍僅僅是為了節省子彈,日本人之所以這樣做,

主要還是認為受傷的戰友是一種拖累,如果救他的話,需要運送他,醫治他,照看他,不救他任其自生自滅,萬一活著被敵軍抓到,洩露軍情怎麼辦,不如直接殺了一了百了。

日本人自己最為信奉的所謂“武士道”精神,但凡在戰場上,日軍一旦被圍困,

或者處於劣勢,我們就能看到日軍所謂的“自殺式”反攻,不考慮其他因素,大家試想一下,但凡在戰場上拼殺的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但是當自己僅僅是負傷,就被自己人斬殺,估計死了也不會瞑目吧。

美國有位叫做露絲·本尼迪克特的社會學家,

她寫了一本名為《菊與刀》的書,在書中她對日本人的這種行為是這樣解釋的,日本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把忠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在他們的信仰裡,為了忠義而死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勝利,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

二戰結束後,日本的一位中隊長這樣回憶說,當時他所在的中隊在菲律賓與美軍打的難解難分,後來逐漸抵擋不住,開始撤退,撤退的過程中,我們很多戰友負傷,

我們扶著負傷人員一起逃亡,但是這樣的話,可能整個中隊都會被消滅。

儘管當時負傷的成員哀求我不要放棄他們,但是為了整體,我還是下令將他們全部殺掉,因為一旦留下活口,還會暴露我們的行蹤,最終我們其他隊員活著回到了祖國,但是他們……,至今我對這件事情很後悔,心中的負擔還是那麼沉重。

但是他們……,至今我對這件事情很後悔,心中的負擔還是那麼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