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灣瀕臨消逝的海上文化—蹦火仔、外澳牽罟、海牛采蚵

外澳牽罟是種漁村人需要同心協力的漁法。(Flickr授權作者-麗玉 劉)

四面環海的臺灣裡,沿岸散佈著漁村聚落,這些聚落的居民以海為生,併發展出各自捕魚的獨特技術與文化,像是新北金山的蹦火仔、宜蘭頭城的外澳牽罟,還有彰化芳苑的海牛采蚵。可惜,在漁村文化逐漸沒落後,這些只有臺灣才有的文化也跟著慢慢凋零佚失,趁它們還沒完全消失前,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應該一起來瞭解這些特殊的漁村文化,以實際行動支持並保護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美麗風景。

No.1【金山蹦火仔】

磺火捕魚的技法在金山地區已流傳百年,每每磺火一蹦,就能看見青鱗魚跳躍於海面的樣子,十分壯觀。(Flickr授權作者-Fu-Min Yang)

在金山,不只有鵝肉跟番薯,還有鮮為人知的小漁港,提供豐富的青鱗魚資源。

捕捉青鱗魚並不是像電視上開著大船用電動漁網一撈就有,而是利用青鱗魚趨光的特性,以電火石擊出磺火後待青鱗魚一擁而上,再補撈上船。這種漁法在金山地區已流傳百年,每每磺火一蹦,就能看見青鱗魚跳躍於海面的樣子,十分壯觀。

磺火捕魚(Fliclr授權作者-Zola Chen)

過去有新加坡攝影師將這畫面拍下來參賽並成功得到首獎後,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到金山捕捉著難得的畫面,但目前會此漁法的人僅剩四位老漁人,也讓這古老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

No.2【外澳牽罟】

外澳牽罟(Flickr授權作者-mayastone)

宜蘭頭城的外澳牽罟是種漁村人需要同心協力的漁法,

人們會一起拿著漁網的一緣,站在沙灘上合力將漁網拉上岸,雖然費力,但捕到的漁獲大多會分給來幫忙的人,讓它成為過去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在地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現在不少地方都可簡單體驗牽罟,但漁村裡的牽罟精神早已不復見。

No.3【海牛采蚵】

彰化芳苑是相當出名的鮮蚵產地,也是彰化最大的漁鄉,過去人們為了方便采蚵,訓練牛只進入潮間帶載著一簍簍的蚵回家,而這習慣也成為全世界僅有的風景。現在芳苑裡還能協助采蚵的牛車寥寥無幾,地區發展協會也推出不少采蚵體驗活動,希望把文化持續延續下去。

本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