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生代時期的蛇有13米長,而老鼠有一噸重!為什麼會這樣?

說到中生代,相信很多人都很陌生,會搖搖頭說這是什麼時代呀?但是如果我跟你講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話,那你肯定會激動得跳起來大喊,這個我知道呀,不就是恐龍生存的那個時代嘛!

哈哈,是的,中生代可以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

這個時代,稱霸地球的生物是恐龍,恐龍種類很多,體型和習性相差也很大,一般的成年恐龍身長12到13米,體型最為巨大的恐龍為地震龍,

地震龍的身長為29-42米長,可以重達40噸。有木有覺得很可怕,要嚇破小心臟。

中生代時期的動物有個特點,生物的體型都非常巨大。

當時的生物體型巨大的什麼程度呢?嘿嘿嘿,給大家舉一些例子來看看:

1、哥倫比亞煤礦13米長的蛇化石

2009年,哥倫比亞考古學家發現古代蟒蛇化石,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和巴拿馬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電腦數學模型推測,這種遠古巨蛇身至少長13米,體重能達到1.135噸。這條蛇比現在城市裡的巴士還要長。這具蟒蛇骨骸化石現在美國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美國科學家說,這條蟒蛇體重大約1100公斤,5800萬年到6000萬年前生活在哥倫比亞雨林。它是一種兩棲動物,

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陸地行走,由於身軀龐大,可以輕易吃掉一條牛。而今,生存在地球上的蟒蛇,最長的只有九米長。

研究人員指出,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其體形大小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上述遠古巨蛇體形如此之大說明,南美洲赤道地區在5500萬年前可能比現在更熱。研究人員推測,6000萬年前,南美洲赤道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可能達到約32.8攝氏度。

2、比公牛還要大的老鼠

鼠類,人們最熟悉的齧齒動物,它們體重通常不到1公斤。但烏拉圭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距今約400萬年前,南美地區生活著的一種齧齒動物全長3米、高1.5米及重約1噸,是迄今已知最大的齧齒動物。據推測,這種動物生活在水邊的森林中,具有較長的門齒用於防衛或進攻,還有較小的臼齒用於吃水生植物或果類。

為何如此?為何中生代的動物體型如此可怕?

其實原因很簡單,科學家推測的原因為:

中生代時期氧氣充足,當時地球含氧量是現在的幾倍,以蕨類植物為主的植被非常茂密,動物的食物來源非常豐富,而且,動物的吸氧量也隨之增大,它們不是用血液運輸氧,而是通過空心管道,空氣是直接進入全身各處;昆蟲全身的管道由於呼吸氧氣的越來越多而越來越粗,個頭也隨之越來越大,所以動植物的種類繁多且個體巨大。

誒呀,說到這裡,你有沒有很想穿越回到中生代去看看呀!哈哈哈,小心老鼠把你吃掉喲~

個頭也隨之越來越大,所以動植物的種類繁多且個體巨大。

誒呀,說到這裡,你有沒有很想穿越回到中生代去看看呀!哈哈哈,小心老鼠把你吃掉喲~